鲁周公世家 白话文翻译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作为儿子就很孝顺,厚道仁爱,不同于其他的儿子。等到武王即位,周公辅佐武王,承担很多国家政务。武王九年,周军向东征伐到达盟津,周公一直辅佐同行。十一年,武王讨伐商纣,到达牧野,周公辅助武王,写了《牧誓》。周军大败殷军,进入商朝的王宫。杀死商纣王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护卫在武王左右,以牲血祭祀殷朝的社坛,向天帝和殷朝的百姓宣布纣王的罪状。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立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派管叔、蔡叔辅佐他,以延续殷商的祭祀。随后又大规模地分封有功之臣,以及周王室的亲族。将周公旦封在少昊之墟曲阜一带,称为鲁公。周公并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辅佐武王。
武王灭掉殷商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完全安定,武王患病,身体不适,大臣们都很担心,太公、召公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说:“这还不足以感动我们的先王。”周公于是以自己的身体做抵押,筑起了三个祭坛,周公面北而立,顶着璧,捧着圭,祝告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祖。祝史代为高诵祷文道:“你们的子孙周王姬发,辛劳成疾。如果是你们三王在天,因为患病需要他来扶持,那么请用我来替代他。我行事灵巧,多才多艺,能够敬奉鬼神。你们的姬发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好鬼神。你们在天庭受命,保佑天下四方,因此能让你们在人间的子孙安定,四方的民众无不敬畏。只要不让上天降下的大命中途废弃,我们先王的神灵也永远有归依的地方。现在我要在大龟上接受你们的命令,你们如果同意我的请求,我就将璧与圭献给你们,回去等候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答应我,那我就要藏起璧和圭。”周公既已命令史官册告太王、王季、文王,自己想替武王姬发而死,随后就在三王的神位前占卜。占卜的人说卦象都很吉利,打开兆书看,果然很吉利。周公很高兴,打开存放占卜文书的箱子,于是见兆书很吉利。周公进宫向武王道贺说道:“大王不会有什么灾害。我刚刚接受了三王的命令,您可以做长远的计划,上天的意思已经在关照你了。”周公将册书封藏在柜子里,又告诫保管的人不可言说此事。第二天,武王的身体就好了。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尚在襁褓当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发动叛乱,便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政务。这时管叔还有他其他的几个弟兄就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要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对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担心天下反叛周室,那便无法向太王、王季、文王等先王交代。三王开创这份基业长期忧劳,直到今天才算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又年幼,为了完成周的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他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替自己去鲁国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以整个天下而言,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挽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掉口中的食物,好前去接待贤士,即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才。你到了鲁国,要谨慎而不可因为有了封国而对人骄横。”
管叔、蔡叔和武庚等果然率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便奉成王的命令,出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杀了管叔和武庚,放逐了蔡叔。又将殷朝的遗民集中在卫地,将那里封给康叔。将微子封在宋地,以供奉殷商的宗庙祭祀。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平定东方的淮夷。天下的诸侯都表示臣服于周朝。
上天降福,唐叔在田里发现一株稻禾,异母同穗的,就将它献给成王,成王命令唐叔将其送给正远征东土的周公,还写了一篇《馈禾》。周公既已接受成王命赠的稻禾,赞扬天子之命,写了《嘉禾》。东方平定以后,周公返回禀报成王,并作诗赠送给成王,题为《鸱鸮》。成王也不好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从镐京步行来到丰京的文王庙,派太保召公率先前去雒地勘察地形。当年三月,周公前往指挥营建成周雒邑,又占卜此处是否可以建都,占卜结果显示吉利,便决定以此为国都。
成王长大了,已能够临朝听政。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成王,由成王亲自临朝处理政务。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国政,朝见诸侯时,背对屏风,面向南方而立。到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时,朝向北面,处于臣子之位,完全是一副恭敬谨慎、有所畏惧的样子。
起初,成王年少时,有一次患病,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到河中,向河神祷告说:“王年幼不懂事,冒犯神灵的是我。”事后仍将祷告的册文藏在府中。成王的病果然好了。等到成王掌政之时,有人进谗言诬陷周公,周公逃奔楚国。成王打开府库,看到了周公当年祷告的册文,被感动得哭了,立刻请回周公。
周公回朝以后,担心成王年轻气盛,在治国时有纵欲放荡之处,就写了《吐司》,又写了《毋逸》。《毋逸》篇中说:“为人父母者,创业极其长久艰难,子孙却骄奢淫逸,忘了这些,以至于失去家业,为人子的,不可不谨慎啊!从前的殷王中宗,严谨恭敬地对待天命,自律并治理百姓,心中总有畏惧之心,从来不敢荒废国事,所以中宗能够当政七十五年。到了高宗,他长年住在民间,和人民一起劳动。当他即位之时,便有丧事,三年不谈论国事。三年期后,一发表言论就能赢得百姓的拥戴,他治国不敢荒废,一心要让殷国安定,以至无论贵贱老少都不怨恨他,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五年。到了祖甲的时候,因认为自己当君王为不合道义之时,所以长期逃在民间,了解百姓都依赖什么,能够保护百姓并广施恩惠,做到了不欺鳏寡,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吐司》篇中说:“从商汤到帝乙,无不恭顺祭祀,修明德政,帝王没有不顺从天道的。到如今继承王位的纣王,荒诞淫佚,无视天命及百姓的依从,以至他的臣民都有罪当诛。”“文王每天忙到过了中午没时间吃饭,在位五十年。”周公写了这些篇章来告诫成王。
成王居住在丰都,天下已经安定,但周朝的政府机构尚未完善有序。于是周公撰写了《周官》,对各级官吏的职责范围加以区分,撰写了《立政》,使百官明白为官处理政务的道理。百官都很高兴。周公在丰京,生了病,临去世时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葬在成周,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表示谦让,将周公葬在了毕邑,追随文王,以表示他不敢将周公当作他的臣子。
周公去世以后,正当秋季尚未收获,突然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庄稼全部倒伏,大树被连根拔起。周国上下大为惊恐。这时成王便和大夫们穿上礼服,打开金縢之书,便看到了当初周公愿意以自己为人质替武王而死的简书。太公、召公和成王向史官和其他众官员求证,他们回答说:“确有此事,当时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持简书哭道:“从今以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虔诚的占卜了。从前周公为王室辛劳,我这个年幼的人还不知道。如今上天显示威严,以此表彰周公的德行,我要亲自去迎接神灵,按我国的礼仪也应该这样做。”于是,成王出城在城郊举行祭天之礼,天立即下起雨来,风向也倒转了,倒伏的庄稼又都直立起来。太公、召公让人们扶起所有被刮倒的大树,用土将树根培土夯实。这一年全国都获得了大丰收。于是成王命令鲁国国君可以举行郊祭并祭祀文王。鲁国拥有天子的礼乐,就是用来褒奖周公的德行的。
周公去世,他的儿子伯禽在之前已受册封,就是鲁公。鲁公伯禽起初被封到鲁国,三年之后才向周公报告鲁国的政绩。周公说:“为什么报得迟了?”伯禽说:“改变那里的风俗,变革那里的礼制,丧事要过了三年才能除服,所以迟了。”当时太公也被封到齐国,五个月以后就向周公报告政务。周公说:“为什么这样快呢?”太公回答道:“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烦琐的礼仪,顺从当地的风俗。”待到后来有了伯禽报告政事迟缓的事,周公就感叹道:“唉!鲁国将来必定要臣服于齐国了!如果为政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统治者平易近人,百姓一定会归附于他。”伯禽即位以后,发生了管叔和蔡叔等人的叛乱,淮夷、徐戎也同时起兵叛乱。于是伯禽率领军队到肸邑讨伐他们,并作《肸誓》,上面说:“准备好你们的铠甲和头盔,不要有破损不全的。不要伤害拴着的牲畜。如果马牛走失,奴隶逃跑,不许擅自离开队伍前去追赶,要将获得的他人的牛马、奴隶恭敬地归还。不允许掠夺财物,不允许翻墙偷窃。鲁国北、西、南三个方向近郊以及远郊的人,要储备牲畜吃的刍草和人吃的干粮,还有筑墙用的木柱木板,不可以缺少。我将在甲戌日建造工事以征伐徐戎,到时候不许不来,否则就要用严厉的刑罚惩罚。”并写下《肸誓》,于是平定了徐戎,安定了鲁国。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