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世家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元朔年间,淮阳有个人名叫类犴反,有人侮辱了他的父亲,而这个人有一次与淮阳太守的客人乘坐一辆马车外出。太守的客人下车走了,类犴反就在车上将仇人杀死,然后逃走。淮阳太守大怒,因为此事责备梁国二千石官员。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搜捕类犴反非常急迫,抓捕了他的亲属。类犴反知道梁国宫中的那些隐秘之事,就向朝廷上书,详细地陈述了梁平王与祖母李太后争夺罍樽的事情。当时,朝中丞相以下的官员知道这件事以后,想借此打压梁国地位较高的官员,于是将上书呈报给天子。天子将此事交给手下的官吏查问,确实有这样的事。朝中的公卿大臣都请求将梁平王刘襄贬为庶人。天子说:“李太后有过淫乱行为,梁王刘襄没有好老师,所以才陷于如此不义的境地。”于是下令削减梁国八个城的封地,在集市上将任王后枭首示众。此后梁国还剩下十座城。刘襄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谥号为平王。他的儿子刘无伤立为梁王。
济川王刘明,是梁孝王的次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由桓邑侯升为济川王。七年之后,他由于射杀自己的中尉而获罪,朝廷的主管官员请求将他杀掉,天子不忍,将他废黜为庶人,迁到房陵,其封地则收归朝廷,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一个郡。
济东王刘彭离,是梁孝王的三儿子,于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被封为济东王。刘彭离在位二十九年,十分骄横凶悍,根本不讲究作为人君的礼仪,夜间私自带领手下奴仆、亡命少年数十人打劫杀人,将夺取他人财物作为爱好。被他所杀害的,仅仅被发现的就有一百多人,全国上下都知道此事,再没有人敢在夜间出行。被杀者的儿子上书朝廷状告刘彭离。主管官员请求杀掉他,可是皇上不忍,于是将他废为庶人,迁到上庸,其封地收归朝廷,设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刘定,是梁孝王的四儿子,于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被封为山阳王。刘定在位九年后去世,由于没有儿子,因此封国被废除,其封地收归朝廷,设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刘不识,是梁孝王的五儿子,于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被封为济阴王。他在位一年便去世了,也没有儿子,因此封国被废除,封地收归朝廷所有,设为济阴郡。
太史公说:梁孝王刘武虽然凭借自己是景帝的亲兄弟、太后的爱子的缘故而被封在富饶肥沃的地区为王,然而当时正值汉朝兴盛,百姓富足,他因此得以积蓄财富,扩建宫室,车马服饰比拟天子。而这也算得上是僭越了。
褚先生说:我在做郎官的时候,从宫中一些喜欢说长道短的老郎吏那里听过关于梁孝王的事。我私下里认为,促使梁孝王不满、图谋皇位的祸根来自朝廷。当今的窦太后,是汉朝的女主人,她由于宠爱小儿子,所以想让梁孝王做太子。当时大臣们不但没有及时指出这样做不合适,还一味地阿谀奉承,说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私下讨好太后以求得奖赏,不是忠臣所为。如果大臣们都像魏其侯窦婴那样直言以对,又怎么会出现后来的灾祸呢?景帝与梁孝王在闲暇时会面,侍奉窦太后饮酒,景帝曾对梁孝王说:“我死以后将把皇位传给你。”太后听了非常高兴。当时窦婴也在席前,以手伏地道:“根据汉朝的法律,皇位应该传给儿子、传给嫡孙,如今皇上怎么能把皇位传给弟弟,擅自破坏当初高帝定下的法律呢!”于是景帝沉默不语。窦太后心中十分不悦。
过去周成王曾与幼小的弟弟站在树下,将一片梧桐叶交给弟弟,说:“我就用这片叶子封你。”周公听说以后,进见成王说:“天子分封自己的弟弟,这很好。”成王说:“我只不过是跟他开个玩笑而已。”周公说:“君主不应该有不得当的举动,也不应该有戏言,凡事只要说了就必须做到。”于是成王就把应县封给了他的小弟。从那时起,成王终生都不敢有戏言,只要说了就一定做到。《孝经》中说:“凡是不合法度的话就不应该说,不合道理的事就不应该做。”这是圣人留下的明训。当今的皇上实在不应该用好听的话向梁王许愿。梁王被窦太后所看重,骄横傲慢的性格已经形成很久了,又多次听景帝许愿说好话,死后把皇位将传给自己,而实际上却并未实行。
另外,各诸侯王进京朝见,按照汉朝法律的规定,总共应当朝见四次。刚到京城时,应当入宫觐见,称为“小见”;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应该捧着皮垫托着璧玉向皇帝祝贺正月,称为“法见”;再过三天,皇帝为诸侯王设置酒宴,赏赐金钱财物;再过两天,诸侯王再次进宫小见,然后辞别离去。凡是诸侯王朝见天子,居留京城长安总共不超过二十天。所谓小见,就是皇帝闲暇时在宫内召见,在王宫禁地宴饮,这不是普通士人能进去的。现在梁孝王向西赶赴京城朝见皇帝,趁机在宫中逗留将近半年。入宫的时候与皇帝同乘一辆辇车,外出的时候又与皇帝同乘一车。皇帝向他许诺一些大话而实际上并未兑现,致使梁孝王口出怨言,图谋造反,于是皇帝又跟着为他担忧,这岂不是太违背道理了啊!不是大贤之人,不知道谦虚退让之理。按照当今汉朝的礼仪制度,朝见天子祝贺正月,通常是一个诸侯王与四个侯同时朝见,十几年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如今梁孝王经常连年入京朝见,而且留居很长时间。俗话说“骄纵的孩子不知孝顺”,这句话说得一点不错。所以说,应当为诸侯王安排优秀的太傅,拜忠诚而敢于直言的人为相,就像汲黯、韩长孺等人那样,敢于直言极谏,如果这样,又怎么会有祸患发生呢!
听说梁孝王西进京城朝见时,在闲暇时间拜见窦太后,与景帝一起陪坐在太后面前,高兴地谈论家中的私事。窦太后对景帝说:“我听说殷商时期的制度是亲近兄弟,周朝的制度是尊重先祖,二者的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我离开人世以后,就把梁孝王托付给你了。”景帝跪在席子上挺直身子答道:“是。”酒宴结束后景帝出去,将袁盎等通晓经术的大臣召集在一起,问道:“太后说这种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众大臣齐声回答道:“太后想立梁王为皇上的太子。”景帝进一步询问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回答说:“殷商王朝的制度是天子亲近自己的兄弟,就是说要传位给弟弟。周朝的制度是天子要尊重先祖,就是说要传位给儿子。殷朝崇尚质朴,所以效法上天,亲近与他们亲近的人,所以立弟弟为继承人。周朝崇尚文饰,所以效法大地,‘尊’就是‘敬’的意思,敬重其本源,所以立长子为继承人。按照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就立嫡长孙为继承人。而殷朝的制度则是太子死后立他的弟弟为继承人。”景帝问道:“诸位又如何看待此事呢?”众大臣回答说:“如今汉朝效法周朝的制度,按照周朝的制度就不应该立弟弟,而应当立儿子。所以《春秋》根据这一点对宋宣公加以指责。宋宣公去世,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这样弟弟就成了国君,等到弟弟死后,又把国君之位还给他哥哥的儿子。弟弟的儿子争夺君位,认为自己应当接替父亲的君位,就杀了宣公的儿子。正因为这样,宋国大乱,灾祸不断。所以《春秋》说‘君子应该遵守常道,宋国的祸患是宋宣公一手造成的’。我们请求面见太后,向她阐明这个道理。”袁盎等人进宫面见窦太后,说道:“太后说打算立梁王为太子,那么梁王去世以后,又打算立谁呢?”窦太后说:“我会再立当今皇上的儿子。”袁盎等人就将当年宋宣公不立嫡长子而引发祸乱,灾难绵延五代而不能断绝,小处不忍而伤及大义的道理向太后说明。窦太后这时才明白传位给儿子的道理,因而非常高兴,随后就让梁王回到封国去了。而梁孝王听说这样的议论是由袁盎等大臣提出来的,非常憎恨他们,便派人刺杀袁盎。袁盎转过头来望着刺客,说道:“我是所谓的袁将军,你不会是认错人了吧?”刺客说:“我杀的就是你!”于是一剑刺中袁盎,然后把剑丢在袁盎身上。官府查看刺客留下的剑,发现是新造的。向长安城里铸造刀剑的工匠询问,工匠说:“这柄剑是梁国的一个郎官定做的。”官府由此得到线索并发现了刺客,于是派使者前去捉拿刺客。仅梁孝王所要刺杀的大臣就有十余人,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吏究本溯源,发现梁孝王谋反的意图十分明显。窦太后知道此事以后不吃饭,昼夜不停地哭泣。景帝对此十分忧虑,于是向公卿大臣询问解决的办法,大臣们认为应该派通晓经术的官吏前去查办,才可以了结此案。于是景帝派田叔和吕季主前去查办这个案子。他们两个人都通晓经术,懂得大礼。办完案子回来的时候,二人到达霸昌厩,将梁孝王谋反的供词全部烧掉,只空着两手向景帝汇报办案的情况。景帝问他们:“案子办得怎么样?”二人答道:“梁王并不知情。真正参与此事的,只不过是他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罢了。我们严格按照法律将他们诛杀,梁王平安无事。”景帝非常高兴,说:“赶快去面见太后。”窦太后听说此事以后,当即坐起来吃饭,心情也恢复了平和。所以说,不通晓经术,不懂古今大礼,就绝对不能担任三公及天子的左右近臣。那些孤陋寡闻之人,就好比从管中看天一样。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