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第二年,齐国的军队在马陵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获了魏太子申,杀死了将军庞涓。又过了一年,卫鞅劝说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如同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吞并了魏国。什么原因呢?魏国地处崇山峻岭的西面,都城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占了崤山以东的地利。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就会向西进犯秦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凭借大王的贤能圣明,秦国得以繁荣昌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们纷纷背叛了它,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定会向东撤退。一旦它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华山的险要地势,向东可以控制诸侯各国,这可是千秋帝王伟业。”秦孝公认为很对,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秦军。两军相遇对峙,卫鞅派人给魏军的将领公子卬送来一封信,写道:“我当初与公子相交甚好,如今你我同为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伐,是否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缔结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后各自撤兵,使秦国和魏国都相安无事。”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的对。两人订立了盟约,然后设宴饮酒,然而卫鞅事先埋伏下的穿着盔甲的武士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将魏国军队彻底打败后,押着公子卬班师回国。魏惠王的军队因为多次被齐国、秦国打败,致使国内空虚,魏国一天比一天衰弱了,魏惠王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以求得和解。魏国于是撤离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纳公叔座的建议。”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于、商一带的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是商君。
商君辅佐秦孝公十年,公室贵族中有很多人都怨恨他。赵良去见商君。商君说:“我能见到您,是经由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请求与您结交,可以吗?”赵良回答说:“我不敢奢望。孔子说过:‘推荐贤能,受到拥戴的人才会进用;收罗不肖之徒,即使成就了王业的人也会引退。’我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不敢从命。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该拥有的地位而去占据它叫作贪位,不该享有的名声而去享有它叫作贪名。’我如果接受了您的情谊,我恐怕就成了既贪图地位,又贪图名声的人了。所以不敢从命。”商鞅说:“您对我这样治理秦国感到很不高兴吗?”赵良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叫作聪,能够自我反省叫作明,能够克制自我叫作强。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就能被人尊重了。’您不如遵循虞舜之道,那就没有必要问我了。”商君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相同,父子之间没有区分不同,男女老少同室居住。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旧俗陈规,制定男女的区别,分居而住,修建了很多悬示政教法令的门阙,把秦国营建如同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相比,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只狐狸的腋毛贵重,一千个人随声附和比不上一个士人的直言争辩。周武王因为允许大臣们直言争辩而使国家昌盛,商纣王因不喜好大臣进谏而使国家灭亡。如果您不认为周武王的做法是错的,那么,请允许我始终直言而不受责难,可以吗?”商君说:“常言是这么说,表面上动听的话就好比是花朵,直言不讳的话就如同果实,听来逆耳的话就好比良药,谄媚奉承的话就如同疾病。您果真肯始终正义直言,那便是我的治病良药。我将以您为师,您又何必拒绝与我结交呢!”
赵良说:“那位五羖大夫,原本是楚国偏远之地的乡下人。听说秦缪公十分贤明,就想去当面拜见,但是却没有路费,于是把自己卖给秦国的客商,穿着粗布短衣喂牛。经过一年之后,秦缪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口之下提拔上来,让他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敢同他相比。在他担任秦相的六七年时间里,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君主,一次出兵挽救楚国。在境内发布政教,施行德化,连巴国都前来进献贡品;对诸侯施性德政,连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都前来臣服。由余听到这种情形,也来叩关求见。五羖大夫担任秦相时,即使很疲劳也不坐车,即使酷暑炎热也不打伞,在国内巡行,不用随从的车辆,也不携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保存在府库中,他的德行教化流传到后代。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小孩子们都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因为悲哀而发不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当初您得以进见秦君,是通过宠臣景监的引荐,这就说不上是成名的正道了。辅佐秦君,却不为百姓造福,反而大规模地建造宫阙,这就说不上是为国家创建功业的举动。对太子的老师处以刑罚和黥刑,用严刑酷发残害平民百姓,这是在积累怨恨,酝酿祸患。教化百姓要用法令命令百姓更加能够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执行法令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背情理来创建权威,改变法制,这不是用来教化百姓的办法。您同时又在封地中面朝南方自称寡人,每天都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看那鼠都懂得礼貌,人反而没有礼仪;人既然没有礼仪,为什么不快死呢!’用诗句中的话来评价您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能算是能够长寿的行为。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了祝欢,并且以黥刑惩处了公孙贾。《诗》上说:‘得到人心的就会兴旺发达,失掉人心的就会衰弱灭亡。’这几件事,都是不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跟随了几十辆车子,车上都是全副武装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陪乘,手持长戟的武士紧靠您的车子快速地行走。这些防卫措施缺少一种,您就坚决不出行。《书》上说:‘依仗德行的昌盛,依仗暴力的灭亡。’您的处境已经危险到了好比早晨的露水的地步了,很快就会消亡,您还想要延年益寿吗?那为什么不把十五个封邑归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自耕自种,劝说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在山林的贤士,赡养老人,抚恤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据功劳晋升爵位,尊崇有德行的人,这样才可以稍微求得平安。您如果仍然要贪图商、于的财富,认为独揽秦国的政教才是荣宠,继续激发百姓的怨恨,一旦秦君去世而不再当朝,秦国用以拘捕您的罪名难道能少吗?您的死期指日可待了。”但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五个月以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这帮人告发商君要谋反,国君就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到边境关口,打算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的法令规定:住店的人如果没有通行证件而被店主留宿的话,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叹一声说:“唉,制定新法的弊病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于是离开秦国,逃到了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使魏军惨败,拒绝接纳他。商君打算逃到别的国家。而魏国人却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而它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把他遣送回去,是不行的。”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次进入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调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打郑国谋求生路。秦国派遣军队攻打商君,在郑国的黾池杀死了他。秦惠王把商君车裂以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于是又诛杀了商君全族。
太史公说:商君,是个天性残暴寡恩的人。考察他起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来求取他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时的虚饰浮说,并不是他的本性。况且通过国君的宠臣推荐,等到取得信任后,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从赵良的规劝,都可以充分证明商君残暴寡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等著作,其内容与他本人的行为处事非常相似。他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了谋反的恶名,是有内在原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