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 白话文翻译
商君,是卫国的庶出公子之一,名叫鞅,姓公孙氏,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公孙鞅年少时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担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很有才干,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巧遇上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来探望他,说:“您得病,倘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然不大,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全部国政都交付给他,让他去治理。”魏惠王听了以后沉默无语。当魏惠王打算离去时,公叔座屏退两旁的随侍人员,说:“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走出国境。”魏王一口应承之后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对他说:“今日大王询问可以担任相国的人选,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知道他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应当先忠于国君,然后才考虑臣下的立场,便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可以赶紧离开了,否则的话,马上就要被逮捕了。”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采纳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采纳您的话来杀我呢?”结果没有离开魏国。魏惠王离开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座病得很严重,真让人悲伤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付给公孙鞅掌管,这岂不是很煳涂!”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有才能的人,准备重建秦缪公时代的霸业,向东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他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秦孝公立即召见卫鞅,同他说了很长时间的政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没有听进去。谈完后秦孝公对景监发怒,说:“你的那位客人只是一个无知狂妄的人而已,这种人哪里配被任用!”景监又用秦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等五帝的治国之道来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啊。”过了五天之后,景监又向秦孝公请求召见卫鞅。卫鞅再次觐见秦孝公,所说的治国之道比前一次更多,然而还是不合秦孝公的心意。谈完后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三国之道劝说大王,但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次召见我。”卫鞅再一次觐见秦孝公,孝公对卫鞅很友好,可是没有任用他。谈完后卫鞅离去了,孝公对景监说:“你的那位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交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劝说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于是卫鞅果然再次见到了秦孝公,孝公与他谈得非常投机,膝盖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往前挪动。谈了好几天也没有满足。景监对卫鞅说:“您依据什么掌握了大王的心意?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用帝王之道创建了夏、商、周那样的盛世来劝说国君,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无法等待。况且贤能的君主,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就能名扬天下,哪里能默默无闻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就用强国之术来劝说他,他才大为高兴。但是,这样就难以与殷、周的德治相媲美了。”
商君,选自《东周列国志》
秦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但秦孝公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名,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那些有过人举动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谋划者,必定会被普通人讥讽。愚蠢的人对已经完成的事都感到困惑,聪明的人可以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与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袭旧的成法;如果能够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秦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对。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把国家治理好。依照民俗进行施教,不费力气就会成功;根据成法治理国家,就能使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言论,是凡夫俗子的说法。常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局限于书本上的见闻。任用这两种人为官,奉公守法还是可以的,但不能与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变革。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能够使天下统一,五霸的法制不同而都能各自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受到法度的制约;贤能的人更改礼制,无能的人拘泥于旧有的礼制。”杜挚说:“不能达到百倍的利益,就无法改变成法;没有起到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器具。效仿成法不会产生过失,遵循旧礼不会造成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国家有利的就不必仿效旧的法度。所以商汤、周武不沿袭旧的法度而能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更改旧的礼制而导致亡国。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可以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卫鞅下令把百姓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让他们互相监督检举,实行连坐,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者处以腰斩,告发奸恶者给予与斩获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藏匿奸恶者给予与投降敌人相同的惩罚。一家中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立门户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按规定接受更高的爵位;因为私事斗殴的,根据情节的轻重分别受到大小不同的刑罚。努力进行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及因为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及其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宗室中没有军功的,不得记入宗室名册。明确尊贵、卑贱的爵位等级,按各等级的差别占有土地、住宅,家臣奴婢的数量、衣着服饰,也按各家爵位等级秩序享用。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尽管非常富有也没有能够炫耀的地方。
新法已经准备就绪,但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卫鞅命人在都城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赏赐十金。百姓们认为这件事非常怪异,没人敢行动。于是卫鞅再次宣布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赐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走了木头,立即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没有欺诈。事后就颁布了新的法令。
新法令在民间实行了一年,来秦国国都说新法不适宜的老百姓的人数要以千来计算。正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实行得不顺利,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打算依据法令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对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在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的百姓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实行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捡得他人遗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没有土匪山贼,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都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私人斗殴,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都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令不适宜的秦国百姓如今都说法令适宜了,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移到边疆居住。此后,百姓中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了。
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大良造。他率领军队围攻魏国的安邑,迫使安邑投降。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大兴土木,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邑迁往咸阳。然后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居住在一户之内。把零星的小乡、小镇、小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共计合并了三十一个县。整治田地,重新聚土作为标志,划分纵横交错的田塍为界线,从而使赋税征收整齐划一。统一全国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第二次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再次触犯新法,被判处劓刑。过了五年,秦国变得富裕、强大,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