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 > 平原君虞卿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平原君虞卿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信陵君保住了邯郸,是平原君请求信陵君的结果,虞卿因此请求为平原君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之后,连夜驾驶马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保全邯郸的理由来向大王请求增加您的封地,有这回事吗?”平原君说:“是的。”公孙龙说:“千万不能这么做。大王提拔您做了赵国的国相,并不是由于您的智慧和才能在赵国是无人能及的。割出东武城赏赐给您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您对国家有功,百姓对国家没有功劳,而是因为您是大王的亲戚的缘故。您在接受相国的印信时没有推辞自己能力不足,接受分割的封地时没有说自己没有创建功勋,也是由于您觉得自己是大王的亲戚的缘故。如今因为信陵君保全了邯郸而为您请求增加封地,这是凭借大王亲戚的关系来接受封地,但也是凭借国民身份评定功劳而接受赏赐。这就很不应该了。而且虞卿抓住了这件事情成与不成的两个主动权:事情办成了,虞卿就会像拿着债券的债主一样向您索取报酬;事情没有成功,他会借着为您着想的虚名来让您记住他的恩德。您一定不要听取他的建议。”平原君于是没有听取虞卿的意见。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去世。他的子孙代替他继承了封地和爵位,直到最后赵国灭亡,他们的封地和爵位才失去。

平原君曾给予公孙龙优厚的待遇。公孙龙善于石头坚、白的辩论,等到邹衍途经赵国讲述至道之后,平原君才罢黜了公孙龙。

虞卿这个人,是一位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背着斗笠,从远方赶来游说赵孝成王。初次会见之后,赵孝成王就赏赐给他黄金一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会见之后,就做了赵国的上卿,因此被称为虞卿。

秦、赵两国在长平进行战斗,赵国没有取胜,还死了一位都尉。赵孝成王召唤楼昌和虞卿前来,对他们说道:“军队交战却没有取胜,都尉又死了,我想让军队轻装疾进,尽力追赶敌军,怎么样?”楼昌说:“没有用啊,不如派一位地位尊贵的使臣与秦军讲和。”虞卿说道:“楼昌说要与对方讲和的原因,是觉得如果不跟对方讲和,我军就必然被打败。可是是否讲和的决定权掌握在秦人手中。况且我想问大王认为秦国的目的是要打败赵军呢?还是不想打败呢?”赵孝成王说道:“秦国没有留下一点余力,一定是想打败赵军了。”虞卿说:“大王您听我的,就派遣使者带贵重的宝物去亲附楚、魏两国,这两个国家想着得到大王您贵重的宝物,肯定愿意接纳我们的使者。赵国使者到了楚、魏两国,秦国必然会怀疑天下诸侯将要合纵抗秦,而且必然会恐惧。像这样的话,就可以与秦国讲和了。”赵王没有听虞卿的意见,跟平阳君商量与秦国讲和的事情,派遣郑朱出使秦国。秦国接纳他进入国内。赵孝成王召见虞卿,对他说道:“寡人让平阳君主持与秦国讲和的事情,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觉得如何?”虞卿回答道:“大王达不到讲和的目的,赵军必然会被打败。天下诸侯庆贺秦国取得战争胜利的人都到秦国去了,郑朱在赵国是尊贵的人,进入秦国以后,秦王和应侯必然会尊重他,并且昭示给天下人。楚、魏两国由于赵国与秦国讲和的原因,必然不会来救援大王。秦国要是知道天下诸侯不去救援大王的话,您想讲和,也不可能成功了。”应侯果然像虞卿所说的那样尊重郑朱,并向天下诸侯派去秦国祝贺战争胜利的人昭示,最终也不肯讲和。长平之战赵军惨败,秦国就继续进兵包围邯郸,赵国受到天下人的耻笑。

秦军已经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赵王上朝,派赵郝到秦国去签订合约,割让六个县给秦国,同秦国讲和。虞卿对赵王说:“秦国军队攻打大王,是由于士卒疲累才撤兵的吗?大王觉得秦军的实力尚且可以进攻,但由于爱惜大王才没有进攻吗?”赵王说:“秦军在攻打我们赵国时,已经没有任何多余的力量了,所以必然是由于疲惫不堪才撤兵的。”虞卿说:“秦国军队凭借自身力量来攻打他无法夺取的地方,由于士卒疲惫才撤兵,大王还将秦国用全力都无法夺取的土地送给对方,这就是在帮着秦军打自己啊。明年秦国军队还来攻打大王的话,大王就没救了。”赵王把虞卿所说的话说给赵郝听。赵郝说道:“虞卿确实完全知晓秦国兵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吗?如果确实知道秦国的兵力是无法持续下去,那么这像弹丸一样小的地方就不给秦国,秦军明年还来进攻大王的话,大王能不割让土地来求和吗?”赵王说:“我愿意听您的意见,割地讲和,可是您能够让秦国在明年必然不会再次进攻我们吗?”赵郝回答赵王说:“这件事不是我敢担保的。以前韩、赵、魏三个国家与秦国交往,大家都很友善。如今秦国与韩国、魏国友善却进攻大王,原因是大王侍奉秦国必然有不如韩、魏两国的地方。现在我为您解除由于不与秦国亲善而招致的进攻,打开边境的关口,致送钱财,用与韩国、魏国齐平的态度与秦国交往,到第二年,假如只有大王被秦国攻打的话,这就肯定是因为大王在侍奉秦国方面落在韩国、魏国之后。这个责任不是我敢担当的。”

赵王将赵郝所说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回答道:“赵郝对您说:‘如果不讲和的话,假如秦军明年还来进攻大王的话,大王不是还要割让土地来求和吗?’现在讲和的话,赵郝又用不能保证不让秦国再来进攻赵国的话来回答您。现在即使割让六座城给秦国,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那就要割让秦国兵力无法夺取的土地来讲和,这是自己令自己灭亡的方法,还不如不与秦国讲和呢。秦国军队虽然善于进攻,也不可能夺取六座城;赵国虽然不善于防守,最终也不至于失去六座城。秦军因为觉得疲惫不堪而撤兵,士兵肯定疲敝。如果我们能够用六座城的代价聚集天下诸侯来进攻已经感到疲惫不堪的秦国,那我们失去六个县落在天下诸侯手里,也可以从秦国那里获得报偿。我国还可以得到利益,这与坐等割地,使自己削弱而让秦国的实力增强相比较,哪个更有好处呢?现在赵郝对您说‘秦国与韩、魏两国友善却进攻赵国,必然是由于大王侍奉秦国有不如韩、魏两国的地方’,如果像这样每年都让大王用六座城来侍奉秦国,那就只能坐在那里眼看着赵国的城邑全都割让给秦国。如果明年秦国还要您割地,大王打算给它吗?如果不给,那就舍弃了之前功劳而惹来秦兵攻打的灾祸;如果给它,那最终将没有土地可以割让给它。古话说‘强大的人擅长进攻,弱小的人却不能防守’。如果坐在那里听从秦国的要求,秦国军队不至于疲劳,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是使秦国变得更强而使赵国变得更弱。由越发强大的秦国来宰割越发弱小的赵国,秦国侵略赵国的野心因此更加不会停止了。况且大王可以割让的土地总会有穷尽的时候,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满足的时候,用有限的土地来应付无止境的贪求,最终赵国必然灭亡。”

赵王的计谋还没有确定,楼缓从秦国回来了,赵王和楼缓商量此事,说:“给秦国土地还是不给秦国土地,哪个更好?”楼缓向赵王推辞说:“这不是我能知道的。”赵王说:“即便是这样,还是希望您说出个人意见。”楼缓答道:“大王也听说过那位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出仕当官,他病死的时候,有两个妻妾在房间里自杀。公甫文伯的母亲听说儿子病死之后,没有哭泣。他们家的保姆说:‘怎么会有儿子死了母亲却不哭的道理呢?’公甫文伯的母亲说道:‘孔子,是贤人啊,他被鲁国国君驱逐,但我儿子没有跟着孔子一起离开。现在他死后为他自杀的妻妾有两个,一定是因为他对长辈刻薄,而厚爱妻妾。’就他的母亲的来说,他的母亲是贤德的;就他妻妾的来说,一定是位嫉妒的妻子。因此虽然人们所说的话是一样的,但因为说话者的身份不同,人们心里所想的也就不同了。如今我刚刚从秦国归来,假如说不割让土地给秦国,就不算什么办法;假如说把土地给秦国吧,恐怕大王会觉得我是在帮助秦国:因此我不敢回答你的问题。假如我必须要替大王考虑的话,我觉得不如把土地给它。”赵王说:“好的。”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