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鲁仲连邹阳列传 > 鲁仲连邹阳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鲁仲连邹阳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这件事过去二十多年了,燕将率领军队攻占了齐国的聊城,聊城有人到燕国去说这位主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于是就坚守聊城,不敢回到燕国。齐国的田单进攻聊城有一年多的时间,很吐司兵战死了,但聊城仍然没有被攻克。鲁仲连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捆在箭上射进城里,送给燕将。信中说道:

我听说,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勇敢的人不会回避死亡而让自己的名声湮没,忠心的大臣不会先考虑自己而后考虑国君。如今您凭借一时的愤怒,不考虑燕王无法驾驭大臣的危险,不是忠诚的表现;战死身亡,失去聊城,自己的威名在齐国得不到彰显,不是勇敢的表现;功业失败,名声湮灭,无法受到后世的称赞,不是明智的表现。有这三种表现的人,当世的君王不会任用他们,游说之士不会把他们的事迹记载下来,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敢的人不能畏惧死亡。现在正处于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机会不可能再次出现,希望您认真地考虑,而不要跟俗人有同样的看法。

何况,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却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因为齐国人认为失去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水以北地区的利益大,所以齐国人定下策略,谨慎地应对。现在秦国出动军队,魏国就不敢向东进攻;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面临的形势就危险了;齐国舍弃南阳,隔断右面的国土而不去救援,平定济水以北的地区,是权衡利弊以后制定的决策。况且,齐国一定要收复聊城的决心是很明显的,您别再犹豫了。如今,楚国和魏国的军队先后从齐国撤走了,而燕国派来援救的军队还没有到来。凭借齐国所有的兵力,不考虑天下其他事情,全力攻打聊城,而您所据守的聊城已经被围困一年多了,那么我认为您是不可能打退齐国人的。况且燕国国内出现很大的动乱,国君和大臣一点办法也没有,上下迷惑,栗腹带着十万大军在国外连续五次被打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受到赵国围困,被迫割让土地,国君陷入困境,受到天下人的耻笑。国家凋敝,灾祸繁多,老百姓没有归附的心思。现在您还凭借已经处于疲惫状态的聊城百姓来抵御齐国的全部兵力,这就像当初墨翟守卫宋城一样啊。没有粮食,就吃人肉,没有柴草,就烧枯骨,而士兵心里却没有背叛投敌的意思,这就像孙膑一样擅于用兵啊。您的才能已彰显于天下。即使这样,为您考虑,不如保全战车和士卒来报答燕王。车马和士兵得以完好地回到燕国,燕王必然高兴;看到您能够安全地回到国内,士兵和百姓们也会像看到父母一样高兴,您的朋友举着手臂欢迎您,全国都纷纷议论,您的功业得以显扬。您上可以辅助君王来统率百官,下可以抚养百姓、资助游说之士,改变国家政策中不对的地方,改变民间风俗中的鄙陋之处,这样您的功业也就能够创建起来了。没有回燕国的心意,您也可以舍弃燕国,不去理睬世人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来啊。齐王会拿出土地封赏您,使您的财富可以与魏冉和商鞅差不多,您的子孙后代都可以称孤道寡,与齐国一起长久地存在下去,这又是一种办法。这两种办法,都可以让您的名声显耀,得到丰厚的实际利益,因此我希望您认真地考虑,谨慎地选择其中一种办法。

况且我听说,受小的节操约束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对很小的耻辱过于在意的人不能创建伟大的功业。昔日管仲用箭射中了齐桓公身上的带钩,是冒犯主上的表现;背弃公子纠却不能为主人去死,是胆怯怕死的表现;身体被捆住,手脚上都戴着镣铐,是耻辱的表现。具有这三种情况的人,当世的君主不会任用他,而同乡的人不愿意同他交往。当初假如管仲一直被囚禁在监狱里不出来,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回到齐国,那么就不免有人格耻辱、行为卑贱的名声。奴婢尚且都会由于和管仲同名而觉得耻辱,更何况是世上的俗人呢!因此管仲不把自己被关押在监狱里当作耻辱,而是把天下没有得到治理当作耻辱,不把自己没有为公子纠殉节当作耻辱,而是把齐国的威势不能在各诸侯国伸张当作耻辱,所以他虽然同时犯了三种过错,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气比天下任何人都高,他的光辉照耀到邻国。曹沫是鲁国的将领,多次与敌人交战都战败,使鲁国失去了五百多里的土地。假如当时曹沫不反复仔细地考虑,仓促计议就刎颈自杀,就难免有败军之将的名声。但是曹沫能够不顾多次战败带来的耻辱,退回来跟国君商量对策。齐桓公在大会天下诸侯的时候,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指着齐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多次打败仗所失去的土地,在一朝之间就收回来了,天下因此震惊,诸侯因此惊骇,鲁国的声威盖过了吴国、越国。像这两个人,并不是不能为了小的正义和节操死去,只是他们认为抛弃性命,身亡名灭,无法创建功业,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抛弃了一时的愤恨之怨,创建一生的威名;抛弃了一时失节的耻辱,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因此他们辅助君主创建的功业,跟夏、商、周三代圣王所创建的功业争相流传,而他们的名声也能够与天地一起长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来实行。

燕国主将看完鲁仲连的信,哭泣了很多天,仍然犹豫,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想要回到燕国,他已经跟燕王产生了嫌隙,害怕被燕王杀害;想要投降齐国,自己在齐国杀死和俘虏的人很多,害怕投降以后会受到羞辱。他长叹了一声,说:“与其别人拿着兵器杀死我,不如自死。”于是就自杀了。聊城因此陷入混乱,田单于是屠灭聊城。田单回国后对齐王说了鲁仲连的功劳,齐王想要赐给他爵位。鲁仲连逃往海边隐居,说:“与其富贵而屈从别人,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纵自己的心志。”

邹阳,是齐国人。他在梁国游历期间,跟吴国人庄忌、淮阴人枚乘等人交往。他给梁孝王写信自荐,受到了梁孝王的宠信,宠信的程度在羊胜和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嫉妒邹阳,在梁孝王跟前说他的坏话。梁孝王很生气,就把他交给下属官吏治罪,想要杀了他。邹阳在梁国游历作客,因为受人诽谤被抓捕,害怕死了以后还要背负根本不存在的罪名,就在监狱里写了一封信给梁孝王,信中说道:

我听说忠心的大臣无不得到回报,诚信的人不被怀疑,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对的,现在看来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昔日荆轲因为敬慕燕国太子丹的义气去秦国行刺,尽管天空出现白虹贯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担心荆轲不能成行;卫先生帮助秦王谋划如何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也出现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预兆,但是秦昭王还是怀疑他。他们对君主的精诚感天动地,但偏偏不能得到燕国太子丹、秦昭王的理解,这难道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吗!现在我也对大王竭尽忠诚,奉献全部计策和谋略,希望大王采纳,但是大王身边的人不明了我的心思,最终使我沦落到接受狱吏审讯的地步,让我受到世人的怀疑,就算让荆轲和卫先生复活,而燕国的太子丹、秦昭王也不会醒悟。希望大王能够认真地了解情况。

以前卞和进献宝玉,楚王砍掉了他的脚;李斯竭尽忠诚,却被胡亥处以极刑。所以箕子装疯卖傻,接舆躲避世俗,恐怕遭受这样的祸患。希望大王仔细地考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把楚王、胡亥那种轻易听信谗言的行为抛在身后,别让我受到箕子、接舆的嘲笑。我听人说比干被纣王挖去了心脏,伍子胥死后被装进革囊沉入江里,当初我并不相信,现在才明白确实有这种事情发生。希望大王仔细地体察这些情况,稍微给我一些怜惜之情。

谚语说:“有的人相处到头发都白了,却像刚认识的时候;有的人虽然刚刚认识,却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全在于相知与不相知。因此以前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就把自己的人头借给荆轲去奉行燕太子丹嘱托他的大事;王奢离开齐国到了魏国,登上城楼拔剑自刎来让齐国撤兵而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不是因为齐国、秦国是新交,而燕国、魏国是故交,他们离开齐国和秦国,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为和志向相合而对正义无限仰慕的原因啊。所以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却对燕国像尾生一样守信;白圭因为打败仗而丢了六座城池,却为魏国攻占了中山国。这是什么原因呢?确实是由于互相了解对方的原因啊。苏秦做燕国相国时,燕国有人当着燕王的面说苏秦的坏话,燕王非常生气,以致手抚宝剑,还杀了駃騠给他吃;白圭的名气在中山国非常显赫,中山国有人到魏文侯面说他的坏话,魏文侯却拿出夜光璧赠给他。这是什么原因呢?两位君主和两位大臣之间,剖心披胆,深信不疑,又怎么能因为听到谣言就改变心意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