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叔孙通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叔孙通身穿儒生的服装,汉王很讨厌他。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装束,换上了短衣,遵照楚地的习俗,汉王见了很是高兴。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刘邦的时候,跟随他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但是叔孙通并未向汉王推荐谁,却专门举荐那些过去的盗匪、壮士。他的那些弟子私下里都骂他说:“我们追随先生数年,有幸能与他一起投靠汉王,可是如今他并不推荐我们,只是专门举荐那些凶恶、奸猾之徒,这是为什么呢?”叔孙通听到这些话,就对他们说:“汉王正冒着箭镞石头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难道能参加战斗吗?因此我先推荐那些能够斩将拔旗的武士。诸位暂且等待时机,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这时汉王任命叔孙通为博士,赐号稷嗣君。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王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在定陶共尊汉王为皇帝,叔孙通则制定了朝廷的礼仪与官职名号。高帝将秦朝繁琐严苛的礼仪制度全部废除,力求简洁。当时,群臣在朝堂上喝酒,并相互争功,有的人喝醉以后就胡乱喊叫,甚至拔剑击打屋柱,高帝对此十分担忧。叔孙通知道皇上越来越讨厌他们的行为,便劝他说:“那些儒生,虽然难以和他们一起图进取,但是却可以与他们共同守住已经取得的成就。请让我把鲁地的儒生征召过来,让他们与我的那些弟子共同起草朝廷的礼仪制度。”高帝说:“这不会太过繁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三王各自有不同的礼乐制度。所谓礼制,就是适应时代、人情而制定的或节制、或修饰的行为准则。因此,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各有什么承袭和增损,都是可知的,也就是使不同时代的礼仪彼此之间不重复。我大致参照古代礼制以及秦朝的礼仪,制定汉朝的礼仪。”皇上说:“你可以试着去做,一定要容易学习,估计我能够做到再去施行。”
于是叔孙通奉命前往征召鲁地的三十多名儒生。鲁地有两位儒生不肯跟他一起走,说:“您侍奉过的君主有将近十位,你完全是靠当面阿谀奉承才得到君主的亲近以及荣华富贵。如今天下刚刚太平,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没有安葬,受伤的人还没有康复,又想制定礼乐。礼乐的制定,需要积德上百年然后才可以兴起。我们不忍心去干您所做的事。您的所作所为不合古道,我们不会跟您前去。您走吧,不要再玷污我们!”叔孙通笑道:“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读书人,不懂得时势变化的道理。”
于是叔孙通与所征召的三十个人一同向西来到长安,而后与皇上身边治学的人,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一起在郊外树立茅草,拉起绳索。演练了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说:“现在皇上可以试看一下了。”皇上前来观礼,便让他们演练仪式,说:“我可以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练习,并且准备在十月朝会时使用。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诸侯及群臣都到此参加十月的朝会。仪式是:天亮前,由谒者主持仪式,引导群臣依次走进殿门,宫中里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以及宫廷的侍卫官员,还摆设了各种兵器,张挂旗帜。谒者传命“趋”。殿下的郎中在台阶上两边排成两列站立,台阶上有数百人。功臣、列侯、众将军和军吏,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在西边站立,面向东边;文官从丞相以下,都在东边站立,面向西边。大行令安排了九个礼宾官,从上至下传达命令。这时,皇帝乘坐辇车从寝宫出来,百官高举旗帜传呼警戒,引导从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员,按照等级依次朝贺。从诸侯王往下,各级官员没有不敬畏而庄重的。典礼完毕之后,又按礼法安排酒宴。陪同皇上坐在殿上的官员们,个个俯身低头,按级别高低依次起立向皇上敬酒祝寿。酒斟过九次以后,谒者宣布“酒宴结束”。御史负责监管纪律,发现有违反礼制的就把他带走。在朝会和宴会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人敢喧哗失礼。于是高帝说:“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于是任命叔孙通为太常,并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趁机进言说:“我的那些儒生弟子已经跟随我很久了,他们和我共同制定朝仪,希望陛下给他们官做。”于是高帝把他们全部封为郎官。叔孙通出宫以后,把五百斤黄金全部赏赐给那些儒生。众儒生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一位圣人,知道什么才是当代最重要的事务!”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高帝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想让赵王如意取代刘盈为太子,叔孙通劝谏说:“从前晋献公由于宠爱骊姬的缘故而废掉了太子申生,改立傒齐为太子,使晋国动乱长达数十年,被天下人所耻笑。秦始皇由于没有尽早确立扶苏为太子,使赵高得以假传圣旨立胡亥为帝,最终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看到的。如今太子仁慈孝顺,天下人都知道这一点;吕后与陛下同甘共苦,您难道可以背弃她吗!陛下如果一定要废掉太子改立幼子,我请求先受死刑,就让我脖子里的血流在地上!”高帝说:“先生算了吧,我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会震动,陛下怎么能拿天下大事来开玩笑呢!”高帝说:“好,我就听从您的意见。”等到皇上安排好酒宴,看到留侯张良招来的几位著名的隐士都陪着太子进宫朝见,他也就没有改立太子的打算了。
高帝去世后,孝惠帝即位,对叔孙通说:“对于先帝陵园和祠庙的礼仪,群臣都不懂。”于是调他担任太常,负责制定宗庙的礼仪规范。后来又相继制定了汉朝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这些都是叔孙通担任太常时著录确定下来的。
孝惠帝到东边的长乐宫朝拜吕太后,以及平时来往,每次都要清道戒严,给人们带来麻烦,于是便修造了架空的阁道,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边。叔孙通在奏请公事的时候,乘机请求与惠帝密谈,说道:“陛下为什么要私自在那里修建阁道呢?那里可是高帝陵寝的衣冠每月出游到高帝庙去时的信道啊!高帝庙,是我们汉朝开国始祖的宗庙,怎么能让后世子孙在在通往宗庙的要道上方行走呢?”孝惠帝听后十分恐惧,便说:“赶快拆了它。”叔孙通说:“作为一国之君不能有过失。如今既然已经做了这件事,而百姓也都知道了这件事,如果现在拆毁它,就等于向人表示陛下有过失。我希望陛下在渭水北岸再修建一座原庙,让高帝陵寝的衣冠每月出游到那里,扩大、增加宗庙,这是大孝的根本啊。”皇上于是下诏命令主管官员修建原庙。原庙的兴起,就是因那条阁道引起的。
孝惠帝曾在春季到离宫出游,叔孙通说:“古时候有在春天向宗庙敬献鲜果的祭祀之礼。如今樱桃已经成熟了,可以用它来敬献,希望陛下在出游时,顺便采些樱桃敬献宗庙。”孝惠帝答应了。汉朝用各种果品敬献宗庙的礼仪就是由此兴起的。
太史公说:俗语说“价值千金的裘皮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就能制成的;楼台亭榭上面的椽子,也不是用一棵树的枝条就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也不是只凭借一个人的智慧就可以成就的”。的确如此啊!汉高祖出身卑微,却能够平定海内,他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已经达到极致了。然而刘敬双手松开车前横木的一次进言,就为汉朝创建了世代安定的局面,如此看来,才智难道是可以垄断的吗!叔孙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度量事务,制定礼仪规范,并随着时代潮流而变化,最终成为汉朝儒家的宗师。老子说的“最直的事物看上去好像是弯曲的,大道原本就是曲折发展的”,这说的大概就是叔孙通这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