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平津侯主父列传 > 平津侯主父列传 白话文翻译

平津侯主父列传 白话文翻译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字季。他年轻的时侯做过薛县的监狱官,因为犯罪而被罢免。他家里贫困,于是到海边去放猪。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学习《春秋》以及各家有关《春秋》的解释。他奉养后母既孝顺又恭谨。

建元元年(前140年),皇帝刚登位,招选贤良有文学的人。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做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报告,不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发怒,认为他没有能力,公孙弘就借着有病的机会免官回家。

元光五年(前130年),皇帝下令征召文学之士,菑川国再次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向国人推让辞谢道:“我曾经到西边的京城去应承皇帝的任命,由于没有才能而被罢免回来,希望换个人推荐。”国人却坚持推荐公孙弘,公孙弘于是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儒士分别做对答的文章,有一百多人,公孙弘被排在最后。对答的文章送到皇帝那里,皇帝将公孙弘的对答文章提拔为第一名。召公孙弘进宫见面,皇帝见他的身材相貌非常好,任命他做博士。这时汉朝修通了去西南夷的道路,设置了郡级的官府,巴蜀民众对此举感到困苦,皇帝下诏让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向皇帝汇报,极力诋毁西南夷地区没有什么用处,皇帝没有听从。

公孙弘为人恢廓奇诡、见多识广,经常说他认为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宽广,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着布被,吃饭的时候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莱。他的后母去世,他守了三年的丧。他每次在朝会上一起商议事情,总是先开头陈述事端,让皇帝自己来抉择,不愿意当面反对,当场争辩。于是皇帝察觉到他品行忠厚,善长辩论,熟悉文书法律和官府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家学说加以文饰,皇帝对此非常欣赏。在两年之中,他的官做到左内史。公孙弘上奏事情,有的时候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上争辩。他曾经和主爵都尉汲黯请求皇帝在闲暇时间奏事,汲黯先把事情提出,公孙弘跟着加以阐述,皇帝常很高兴,所说的都予以采纳,所以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他曾经与公卿大臣约定建议某事,到了皇帝面前,全部违背了之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指责公孙弘说:“齐地的人大多奸诈而没有真情,他开始与我们提出这项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他这个人不忠诚。”皇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道:“知道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知道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帝认为公孙弘的话对。皇帝身边宠幸的大臣经常诽谤公孙弘,而皇帝却越发优待公孙弘。

元朔三年(前126年),张欧被罢免,于是任命公孙弘做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在东方设置了沧海郡,在北方修筑朔方郡城。公孙弘屡次进谏,认为这么做是通过使中原地区疲惫来供应没有用的地方,请求停止这些事情。于是皇帝就派朱买臣等人用设置朔方郡的好处来责难公孙弘。这些人提出了十个问题,而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于是谢罪说:“我是山东出来的鄙陋的人,不知道筑朔方郡有这般好处,我请求停止开通西南夷、设置沧海郡的事情,而专心供应朔方郡。”皇帝这才答应了。

汲黯说:“公孙弘的官位在三公中,俸禄很多,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道:“有这样的事情。九卿之中与我关系好的没有人胜过汲黯的了,可是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缺点。以三公的身份却盖着布被,确实是作伪欺诈想要沽名钓誉。而且我听说管仲在齐国做国相,有三个住宅,他的奢侈可以和国君相提并论,齐桓公依靠他而称霸,也是对国君的僭越行为。晏婴辅佐齐景公时,吃饭的时候不吃两种以上肉菜,姬妾不穿丝织的衣服,也把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和百姓看齐。如今臣公孙弘的官位是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导致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贫贱的差别,的确如汲黯所说的。而且若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么会听到这样的话呢。”皇帝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越发优待他。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易猜疑而嫉妒,外表宽厚而内心城府很深。那些曾经与公孙弘有过节的人,公孙弘尽管假装和他们相处很好,而暗中却以灾祸来报复他们。主父偃被杀,董仲舒被调迁到胶西,都是公孙弘发挥的作用。他吃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去谷壳的粗米,他的老朋友和喜欢的门客,有衣食的需要,公孙弘都用俸禄来供给他们,他的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士人也因此而觉得他贤德。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追究同党正急。公孙弘病得很厉害,自认为没有什么功劳却被封为侯,官位做到丞相,应该辅佐贤明的君主安抚国家,使人们都遵循身为臣子的伦常。如今诸侯有反叛忤逆的阴谋,这都是宰相不称职的缘故,担心这样默默地病死,无法来承担责任。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总共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条常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秩序,这五个方面就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爱和勇敢,这三个方面就是天下的美德,是用来实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说‘努力实践就近乎仁爱,喜欢询问就近乎智慧,知道羞耻就近乎勇敢’。懂得这三者,那就知道用什么来自我约束,知道用什么来自我约束,然后知道用什么来约束别人。天下还没有不能约束自己却能约束别人的人,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自实行大孝,学习上古三王,创建周朝那样的治国原则,兼有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才德,激励贤人而给予他们俸禄,考量他们的才能来授予官职。如今以我低劣愚钝的资质,没有汗马功劳,陛下特意将我从行伍之中提升起来,封为列侯,提拔到三公位置。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和官位相称,平常又有病,大概会先于狗马一类的短命畜牲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恩德和搪塞责任。希望允许我交回侯印,辞官回归故里,给贤能的人让开进身之路。”皇帝答复他说:“古代褒奖有功的人,表扬有德的人,守住前人的成业需要祟尚文德,遭遇祸乱需要重视武功,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我过去勉强才得以继承这个皇位,担心而不得安宁,只想和各位大臣一起治理,你应该了解这一点。君子都喜欢良善之人而厌恶丑恶之人,你若谨慎行事,可以一直在我的身边做官。你只是不幸得了霜露风寒的小病,为什么担心不能痊愈,竟然还要上书交回侯印,请求辞官回归故里,这是彰显我的无德呀。现在的事情稍微少了一些,你应当减少思虑,收敛精神,再加以医药辅助治疗。”因此同意公孙弘继续休假,还赐给了他牛、酒和各种布帛。几个月之后,公孙弘的病好了,于是开始处理政事。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又得了病,最终以丞相的身份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公孙度当过十多年的山阳太守,因为违法而失去了侯爵。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人。他曾经学习纵横家的学说,到了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他在齐地那些儒生中游学,没有人愿意厚待他。齐地那些儒生纷纷排斥他,使他在齐地无法容身。他家贫困,曾向别人借贷也没借到,于是向北到燕、赵、中山等地游学,都没有得到厚待,他作客非常艰难。孝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间,他觉得诸侯国中没有哪里值得去游学的,于是向西进入函谷关去面见卫将军。卫将军曾经多次向皇帝推荐他,皇帝不肯召见他。他随身的钱财很少,在长安住了很长时间,那些达官贵人的宾客大多都讨厌他,于是他就上书给皇帝。早晨递上奏书,到了傍晚时皇帝就召他进见。他所阐述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有关法律条令的事,另外一件是建议攻打匈奴的事。其说辞是: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地观察,忠诚的大臣不逃避被诛戮的危险而直言劝谏,因为这个缘故政事没有失策而功名流传于万代。现在我不敢隐藏忠心,逃避死亡来献出我愚蠢的计策,希望陛下降恩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考虑一下我的计策。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