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 第2节
黄石公在下邳圯桥用“拾鞋”考验张良,诗人李白在《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中也留下了“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的诗句,虽然这首诗没有讲“拾鞋”,但从他在圯桥上“怀古钦英风”的感慨来看,李白是知道,而且也承认张良曾经在圯桥为黄石公拾过鞋的。
张良给黄石公拾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石公为什么要把《素书》传授给张良?张良与黄石公圯桥相遇是互不相识的不期而遇,还是黄石公有预先谋划,故作偶然的邂逅相逢?
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黄石公传授《素书》的动机和目的中找到答案。
黄石公隐姓埋名撰写《素书》,他的目的一不是为了出版发行,赚取版税;二不是为了私家收藏,留传后代;三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位胸怀大志、抱负远大的合适人选,然后传授经典,委以重任,实现他除暴安良、救国救民的意愿。
黄石公为了寻找这样一位符合条件,能委托重任的人,他不可能不作认真考察,深入了解,反复筛选,而随意在大街上、桥头上见到一个年轻人,马上就“一见钟情”,然后通过拾鞋、穿鞋这样既简单又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考察,就放心地把《素书》传给他,委以治国兴邦的重任。
事情的经过应当是:正在黄石公物色能委以重任的合适人选时,发生了张良散尽家财、重金买“凶”、广为人知的报仇复国的重大事件。于是,张良便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黄石公的视线,成为他重点考察的人选。经过考察,最终是什么原因使得黄石公这个“伯乐”相中了张良这匹“千里马”,而张良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亮点,成为黄石公传授《素书》的不二人选呢?
笔者认为,张良能够被黄石公选中,关键是张良具备黄石公“选人”的三个要件:
一是张良出身贵族,父亲曾任韩国相国,他自小生活在上层社会的环境中,对官场运作和上层社会的习俗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家境优越,张良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才华和工作能力。所以,黄石公认为把《素书》交给这样的人,才能对《素书》的内容有深入理解和体会,对贯彻《素书》精神、运用《素书》方略、实施《素书》内容,有明确的尺度和准确的把握。
二是张良与秦国有丧国之仇,秦国灭掉韩国,在张良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所以他具有立志报仇、灭秦复国的思想基础。这是黄石公尤为看重的,这也是他传授《素书》最为关键、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为他所委托的重任就是“灭秦”,只有对秦国、对秦始皇有深仇大恨的人,才能替代自己完成“灭秦”这个伟大事业。
三是张良不但具有坚定的灭秦复国的决心,而且还有灭秦复国的实际行动。光有仇恨,没有行动,或者没有行动的能力和胆略,都不能达到报仇复国的目的。为了复国,张良不惜散尽家仆数百人,变卖所有家产,在阳武博浪沙(河南原阳县境内)行刺秦始皇的行为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由于张良具备了黄石公的“选人”条件,所以张良就成为黄石公物色的能够委以重任的首要人选。其后,黄石老人又对张良寻迹跟踪,暗中留意,对他进行了包括年龄、气质、素养、胸怀、能力、志向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然后精心策划、设计了最后一个考察项目,通过拾鞋、穿鞋、三次黎明约会,看一看张良这个年轻人,是否具有霁月高怀的胸襟和忍辱负重的雅量。当黄石公最后一句“孺子可教矣”的话音落地,证明张良通过了黄石公的考察,可以放心地将《素书》传授给这个年轻人,由他承担起灭秦兴汉的重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黄石公与张良圯桥相遇并非偶然,而是一次黄石公早有预谋,精心策划,并非邂逅的“奇遇”。
三、一部下落不明的奇书
黄石公传授《素书》给张良是公元前218年之后,到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之后,这本《素书》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踪迹,下落不明了。直到东晋年间(317—420年),《素书》才重新面世,也就是说,在此之前,除了张良之外,谁也没有见到过这本《素书》。
司马迁只知道黄石公圯桥授书给张良这件事,但并不知道传授的是什么书,所以在作《史记》时,就想当然地杜撰了一个《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就是传说中姜子牙撰写的“兵书”,如果这部书在当时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社会上肯定不止一部。黄石公将一部前人编撰的、早已公开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也就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张良也不会将其视如珍宝,秘不示人,连死后都没有留传后世。
到了唐代,虽然《素书》已经面世300余年,但由于该书流传面很窄,所以魏徵等人仍然对该书并不了解,甚至将黄石公撰写的《三略》一书误以为就是当年传授给张良的那本“天书”。
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张商英在为《素书》撰写“序言”时揭开了《素书》的神秘面纱,作了纠正:“ 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
《素书》下落不明的原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我们还是来听一听张商英是如何说的。
张商英、字无觉,号无尽居士,生于1043年,卒于1121年,蜀州新津人(现四川重庆),曾经在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为官,徽宗时入朝为相,与王安石、司马光同殿为臣。
张商英在《素书·序》中介绍《素书》问世,是因为“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 ”。张商英说:两晋时期,天下大乱,有盗墓者盗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也就是说,张良死后,他将这本黄石公传授给他的《素书》带进了棺材,湮没在墓穴之中,经过500多年之后,直到两晋时期因盗墓发现,这本被称为“天书”、“奇书”的《素书》才得以重见天日。
对此,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张良为什么将《素书》带到棺材里去。
张商英接着说:《素书》“ 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由于黄石公对该书的传世是有严格要求的,而且条件也是极其苛刻的,如有不当,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张商英认为:“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 ”意思是,当时黄石公将《素书》传授给张良,是经过认真观察和考察之后,认为张良是一位豪杰圣贤之人,所以才将《素书》传授给他;而张良生前经过反复挑选,并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按照《素书》“戒语”,将该书带到坟墓里。
通过对奇人、奇遇、奇书的讲述,目的是让大家对《素书》的传奇经历有所了解。实际上,大家关心的并不一定是《素书》的传奇经历,而是这部经历传奇的“奇书”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在史学界称颂它内容博大,含义深邃,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