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
《素书》在民间又被称为“天书”,为什么民间会把《素书》称作“天书”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源自一个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黄石公自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随兄嫂长大成人后以农耕为业。在一次下地耕田时,黄石公被天上派来的神仙点化成仙。升入天庭之后,玉皇大帝命他携带天书(即《素书》)下凡,寻找明君圣主、贤臣良将,然后传授天书,兴兵造反,推翻秦王朝的统治,改朝换代,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二是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唐朝太宗年间,由魏徵等人编写的《隋书·经籍志》一书的《注》中认为:《素书》、《三略》等著作是“ 下邳神人 ”黄石公所撰写。
民间传说黄石公“得道成仙”,而编撰史籍的魏徵在《经籍志》的“注释”中称黄石公为“ 下邳神人 ”。在凡人眼里,无论是“神人”,还是“仙人”,他们都是天上的人,而天上的人传授下来的书自然也就是“天书”。
在我们今天看来,所谓的“神人”是并不存在的,所谓的“天书”也是虚构的。但是,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对许多巧合的东西,奇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以致归结为天地鬼神的意志和行为,也是十分正常,不足为奇的。
但是,由于黄石公这个人的神秘色彩,以及《素书》的传奇经历,如果我们把黄石公称为“奇人”,把他撰写的《素书》称为“奇书”还是事出有因的。
称黄石公为奇人,称《素书》为奇书,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奇特之处呢?经过梳理,主要的体现有“三奇”。
一、一位深藏不露的奇人
“黄石公”并非《素书》作者的真实姓名,那么他的真名实姓是什么呢?不知道。自然不知道黄石公姓什么,叫什么,为什么大家又称他“黄石公”,或者“黄石老人”呢?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根据黄石公隐居的地方,此处是距下邳不远处的黄华山黄石洞,由于大家不知道这个老人的姓名,就以“洞”为名,所以人称“黄石公”。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老父”(即黄石公)在赠书给张良后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后人以“石”为名,称他为“黄石公”。
一个“石头”,一个“山洞”, 说法虽然不同,但结果一样,都给这个来路不明的老人取名“黄石公”。
“黄石公”这个名字真正出现在文字上,是在东汉史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高士传》一书中,书中写道:“ 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给我们传递出有关黄石公的四条信息:
1. 黄石公是下邳人;
2. 黄石公遭遇到秦朝的政局混乱;
3. 黄石公隐瞒了真实姓名;
4. 世人对黄石公的真实身份并不知情。
分析认为,以上四条信息的第一条说黄石公是下邳人,是与后面三条互相矛盾的。如果确认黄石公是下邳人,那后两句“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就是多余的话,也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下邳人住在下邳还要“自隐姓名”?连下邳人都不知道黄石公是何许人,这个“时人莫知者”怎么可能是下邳人呢?
黄石公是哪里人的答案和他真实姓名一样,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传说中的距离下邳不远的黄华山黄石洞是他隐居地,并不是他的家庭住址。后来有人认为黄石公的家庭地址是济北谷城黄石山,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史记》记载的是济北谷城山,并不是济北黄石山。
由于历史文献对黄石公的生平身世没有任何记载,所以后人只能通过民间传说来了解这位神秘老人的来龙去脉。虽然《高士传》一书对黄石公作了简单的介绍,但最后一句“ 时人莫知者 ”即明确告知,关于黄石公的真实身份连《高士传》作者皇甫谧本人也一无所知。
正是由于史料的缺失,所以《素书》作者黄石公就更显得神密莫测。虽然我们对此人的真实身份并不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黄石公既不是“神人”,也不是“仙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凡人。这个“凡人”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一位严肃认真、行为诡异的老人;
2. 一名对政治、军事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3. 对秦王朝的统治充满仇恨和敌视;
4. 遭到迫害后,受到通缉,不得不远走他乡,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政治罪犯”。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素书》作者黄石公是一位深藏不露,不为人知,具有异常才能的奇人。后人之所以称他为黄石公,主要的根据是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否真实可信,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探究竟。不过,只要我们记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位撰写《素书》、《三略》等重要论著,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人,这位老人名叫“黄石公”就可以了。
二、一次并非邂逅的奇遇
《素书》是黄石公撰写的,同时也是他亲手传授给张良的。可就在黄石公传授《素书》给张良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史料记载:张良是韩国人,其祖上都是韩国的官宦,父亲张平是悼惠王的相国。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亲眼见到国家灭亡,时年20岁的张良十分气愤,立志要报仇复国。为此他遣散家童仆人,变卖所有家产,遍地寻访,然后重金聘请一位大力士,锻造一柄120斤重的大铁锤,准备刺杀秦始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刺杀并未成功,张良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杀,一路向东,到下邳后才停了下来。
有一天,张良路过圯桥,发现有一位老者斜坐在石桥的栏杆上。当他走到老人身边时,这个老人穿的鞋子突然掉在了桥下。对此,张良并未在意,正想走过桥去。此时只见老人指着他说:“小子,你下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当时张良有些气恼,心想我与你素不相识,我凭什么去给你捡鞋子,而且态度也不客气。正当他准备不予理睬,穿桥而过时,转念一想:算啦,看他是个年老之人,我是一个年轻人,“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美德,就算我做好事啦!这时张良走到桥下将老人鞋子捡了上来,当他把鞋子交给老人时,谁知这个老人不但不谢,反而指着自己的脚说:“你把鞋子给我穿上。”这时张良真的有些恼怒了,本想斥责老人几句,又转念一想,我既然把他的鞋子从桥下捡了上来,哪怕再替他穿上,如果这时不给他穿鞋,再发几句牢骚怪话,那我捡鞋的好事不是白做了嘛!想到此,他单膝跪下,给老人把鞋子穿上。鞋穿好后,老人只是对着张良笑了笑,然后起身扬长而去。张良好生奇怪,心想这个老人怎么一言不发,连个“谢”字都不讲?当他正呆呆地看着远去的老人的身影神情怅惘时,不料老人又转身走了回来,对着张良说:“ 孺子可教矣 。”
一句“孺子可教”,说明黄石公对张良很满意,也为自己没有看错人而感到欣慰。接着这个老人交代张良,叫他五天以后的早上,到这个桥上与他相会。为什么五天后再次相会,老人没有明讲,张良虽然有些迷茫,但仍毕恭毕敬地答应说可以。五天后的一大早,张良如约来到圯桥,不料老人已经在桥上坐等,见到张良后,十分生气,但还是与张良重新约定五天以后早上再来。五天以后,拂晓时,张良连忙赶往桥上与老人约会,谁知张良到桥上时,又见到老人提前在桥上等候,见到张良后,老人怒气冲冲指着张良说:“今天你又迟到了,你还有何话讲。”张良沉默不语,老人又道:“再过五天早上再来,看你还会不会迟到。”又等了五天,这天夜里张良根本不敢睡觉,还未到半夜就连忙赶往桥上,这一次张良未见到老人在桥上,心中暗喜。不多时,只见老人如约而至,见到张良后,笑嘻嘻地说:“这就对了,年轻人理当如此,与老年人约会应当提早等候。”随后取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告诉说:“ 熟读此书可以治国兴邦。 ”然后飘然而去,天亮以后张良看到此书为 《太公兵法》(即《素书》) 。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