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心雕龙》 » 章句 >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 ,《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 。舜咏《南风》,用之久矣 ,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 ;“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据事似闲 ,在用实切 。巧者回运 ,弥缝文体 ,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 ,况章句欤!原文解释

【原文】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 1,《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2。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 3。舜咏《南风》,用之久矣 4,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5;“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 6;“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7。据事似闲 8,在用实切 9。巧者回运 10,弥缝文体 11,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 12,况章句欤!

【翻译】

另外,《诗经》的作者把“兮”字用在句中,《楚辞》用“兮”字,常在句尾。探究“兮”字的构成句子,是用语助词来表示语气。舜歌咏《南风》,早已用“兮”字了,但曹操不喜欢用,难道不是因为认为它对文义没有什么益处吗?至于“夫”、“惟”、“盖”、“故”等,是句首的发语词;“之”、“而”、“于”、“以”等,是早就用于句中的字;“乎”、“哉”、“矣”、“也”等,也是句尾常用的字。这类字用在句中看似多余,但作用却很切实。巧妙的作者熟练地加以运用,将文章紧密地结#-666ff;为一个整体,要把几个句子联系起来,还要靠一个虚字的帮助。连虚字都不能用错,何况是章句呢?

原文翻译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 1,《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2。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 3。舜咏《南风》,用之久矣 4,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5;“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 6;“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7。据事似闲 8,在用实切 9。巧者回运 10,弥缝文体 11,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 12,况章句欤!

另外,《诗经》的作者把“兮”字用在句中,《楚辞》用“兮”字,常在句尾。探究“兮”字的构成句子,是用语助词来表示语气。舜歌咏《南风》,早已用“兮”字了,但曹操不喜欢用,难道不是因为认为它对文义没有什么益处吗?至于“夫”、“惟”、“盖”、“故”等,是句首的发语词;“之”、“而”、“于”、“以”等,是早就用于句中的字;“乎”、“哉”、“矣”、“也”等,也是句尾常用的字。这类字用在句中看似多余,但作用却很切实。巧妙的作者熟练地加以运用,将文章紧密地结#-666ff;为一个整体,要把几个句子联系起来,还要靠一个虚字的帮助。连虚字都不能用错,何况是章句呢?

扩展阅读

【注释】

1句限:句中(不包括句尾)。

2句外:句尾。

3余声:句尾表语气的语词。

4“舜咏”二句:《礼记·乐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辨乐解》载其歌辞:“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按此《南风》诗实为后#-666aa;所作。

5发端:开头,指句首。

6劄句:谓夹在句中。

7送末:句尾。常科:常见用法。

8据事似闲:处在句子中看似多余。

9在用实切:作用却很切实。

10回运:娴熟地运用。

11弥缝文体:使文章紧密结#-666ff;为一个整体。

12外字:指语助字或虚字。谬:错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