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原文解释
【原文】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1解缚而相:指管仲。《春秋左传·庄公九年》:“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guoxue666-com;傒,使相可也。’公从之。”,或释褐而傅
2释褐而傅:《墨子》:“傅说(yuè)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傅,三公之属。孟康《汉书》注以为指甯戚。甯戚,春秋时卫#-666aa;。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以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事见《吕氏春秋》。,或倚夷门而笑
3倚夷门而笑:《汉书》应劭注曰:“侯嬴也。为夷门卒,秦伐赵,赵求救,无忌将十余#-666aa;往辞嬴,嬴无所戒。更还,嬴笑之,以谋告无忌也。”,或横江潭而渔
4横江潭而渔:此指渔父。,或七十说而不遇
5七十说而不遇:指孔子。孔子历说天下七十君而不一遇也。,或立谈而封侯
6立谈而封侯:《史记·虞卿列传》:“(虞卿)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或枉千乘于陋巷
7枉千乘于陋巷:《汉书》应劭注曰:“齐有小臣稷,桓公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从者曰:‘可以止矣!’桓公曰:‘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彼傲爵禄者,吾庸敢傲霸王乎!’遂见之。”,或拥彗而先驱
8拥彗而先驱:《汉书》应劭曰:“邹衍之燕,昭王郊迎,拥彗为之先驱也。”颜师古曰:“彗亦以扫者也。”。是以士颇得信
9信:信(shēn),通“伸”。其舌而奋其笔,窒
10窒:塞。隙、瑕:过。诎(qū):弯曲。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
11“当今”二句:言今天下太平,无有列国,则县令不求诸贤士,郡守不迎致师傅,贤#-666aa;何用?,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
12“群卿”二句:言群卿、将相不低眉下色以求贤#-666aa;也。;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13“言奇者”二句:言世尚同而恶异也。殊,与常理殊。辟,罪。。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
14“是以”二句:言不敢奇异。故欲谈者卷舌不言,待彼发而同其声;欲行者拟足不前,待彼行而投其迹也。同声,谓候众言举而相效。投迹,谓观事变而随行之。。向使
15向使:假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
16策:指对策。上有所策问。士以应对,谓对时务之策也。甲科:第一。非甲科,行非孝廉
17行非孝廉:行非孝子及廉洁之士之行,故无以举也。按,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令郡国举孝廉各一#-666aa;。,举非方正
18举非方正:所举亦非行为方正之士。,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19“独可”二句:谓唯能据己意而上书论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20“高得”几句:既上书论道是非,则是下触上闻,必见罢而不用,又安能得衣青紫之贵乎?待诏,谓待天子之命。?

【翻译】
“古代的士#-666aa;,有的释囚松绑而拜为丞相,有的才脱布衣便登三公之位,有的倚靠夷门嗤笑别#-666aa;不了解自己,有的面对江潭而垂钓,有的游说七十位君王始终未遇,有的立谈之间拜为上卿,有的千乘之主屈驾于陋巷之间,有的君王亲自持帚清道迎接士#-666aa;。正因为这样,士人有机会游说君王、奋笔疾书,即使君王有所失误也终无所见屈。现今县令不请教士人,郡守不迎候谋士,群卿不加以尊重,将相不给予礼遇;只要看到语言诡异的就怀疑,见到行为特殊的就问罪。这样,即使想畅谈的人也改口而附和,想创新的人也亦步亦趋。假使古代的士人生于当今,策问难得第一,无论孝廉还是方正,也不易受到荐举,只能够根据自己的意见上书君王,论说是非,等待天子之命,如有触犯,则罢而不用,又有什么富贵闻达可言?
原文 | 翻译 |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 “古代的士#-666aa;,有的释囚松绑而拜为丞相,有的才脱布衣便登三公之位,有的倚靠夷门嗤笑别#-666aa;不了解自己,有的面对江潭而垂钓,有的游说七十位君王始终未遇,有的立谈之间拜为上卿,有的千乘之主屈驾于陋巷之间,有的君王亲自持帚清道迎接士#-666aa;。正因为这样,士人有机会游说君王、奋笔疾书,即使君王有所失误也终无所见屈。现今县令不请教士人,郡守不迎候谋士,群卿不加以尊重,将相不给予礼遇;只要看到语言诡异的就怀疑,见到行为特殊的就问罪。这样,即使想畅谈的人也改口而附和,想创新的人也亦步亦趋。假使古代的士人生于当今,策问难得第一,无论孝廉还是方正,也不易受到荐举,只能够根据自己的意见上书君王,论说是非,等待天子之命,如有触犯,则罢而不用,又有什么富贵闻达可言? |
【原文注释】
〔1〕解缚而相:指管仲。《春秋左传·庄公九年》:“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guoxue666-com;傒,使相可也。’公从之。”
〔2〕释褐而傅:《墨子》:“傅说(yuè)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傅,三公之属。孟康《汉书》注以为指甯戚。甯戚,春秋时卫#-666aa;。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以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事见《吕氏春秋》。
〔3〕倚夷门而笑:《汉书》应劭注曰:“侯嬴也。为夷门卒,秦伐赵,赵求救,无忌将十余#-666aa;往辞嬴,嬴无所戒。更还,嬴笑之,以谋告无忌也。”
〔4〕横江潭而渔:此指渔父。
〔5〕七十说而不遇:指孔子。孔子历说天下七十君而不一遇也。
〔6〕立谈而封侯:《史记·虞卿列传》:“(虞卿)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7〕枉千乘于陋巷:《汉书》应劭注曰:“齐有小臣稷,桓公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从者曰:‘可以止矣!’桓公曰:‘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彼傲爵禄者,吾庸敢傲霸王乎!’遂见之。”
〔8〕拥彗而先驱:《汉书》应劭曰:“邹衍之燕,昭王郊迎,拥彗为之先驱也。”颜师古曰:“彗亦以扫者也。”
〔9〕信:信(shēn),通“伸”。
〔10〕窒:塞。隙、瑕:过。诎(qū):弯曲。
〔11〕“当今”二句:言今天下太平,无有列国,则县令不求诸贤士,郡守不迎致师傅,贤#-666aa;何用?
〔12〕“群卿”二句:言群卿、将相不低眉下色以求贤#-666aa;也。
〔13〕“言奇者”二句:言世尚同而恶异也。殊,与常理殊。辟,罪。
〔14〕“是以”二句:言不敢奇异。故欲谈者卷舌不言,待彼发而同其声;欲行者拟足不前,待彼行而投其迹也。同声,谓候众言举而相效。投迹,谓观事变而随行之。»
〔15〕向使:假使。»
〔16〕策:指对策。上有所策问。士以应对,谓对时务之策也。甲科:第一。
〔17〕行非孝廉:行非孝子及廉洁之士之行,故无以举也。按,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令郡国举孝廉各一#-666aa;。
〔18〕举非方正:所举亦非行为方正之士。
〔19〕“独可”二句:谓唯能据己意而上书论道是非。
〔20〕“高得”几句:既上书论道是非,则是下触上闻,必见罢而不用,又安能得衣青紫之贵乎?待诏,谓待天子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