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序上 » 杜元凯 >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原文解释

【原文】

发凡note-name:发凡1发凡:揭示全书的要旨。言例:陈述全书的体例。《春秋左传·隐公七年》:“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又《隐公十一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都是说明《春秋》编写体例的。亦即所谓《春秋》笔法。以言例,皆经国note-name:经国2经国:治国。常制:常法。之常制,周公之垂法note-name:垂法3垂法:留传下来的法度。,史书之旧章note-name:旧章4旧章:原有的章法体例。。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note-name:通体5通体:通用的体例,总的体例。。其微显阐幽note-name:微显阐幽6微显阐幽:即显微阐幽,谓显现细微阐明幽隐。note-name:裁7裁:裁制,安排。义类:按义#-666dd;类。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note-name:指8指:根据。行事:所行的事实。行事以正褒贬。诸note-name:称9称:言,言词。书:书写,记载。不称:不报告。这里所引“书”等七类,都是《春秋左传》常用的体例。“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note-name:起10起:表明。新旧,note-name:发11发:阐发。大义,谓之变例note-name:变例12变例:谓不同于旧的体例。。然亦有史所不书note-name:史所不书13史所不书:《春秋左传正义》:“其旧史不书,则无可刊正,故此又辩之。亦有史所不书,正#-666ff;仲尼意者,仲尼即以为义。”,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note-name:不言凡14不言凡:谓不将这种情况列入凡例之中。曲而畅之note-name:曲而畅之15曲而畅之:婉曲详尽而使其意畅通。也。其经无义例note-name:义例16义例: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note-name:归趣17归趣:指归,旨趣。《春秋左传正义》:“国有大事,史必书之。其事既无得失,其文不著善恶,故传直言其指归趣向而已,非褒贬之例也。”而已,非例note-name:非例18非例:不是通常的体例(即褒贬之例)。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其对全书要旨的说明和所陈述的体例,都是治理国家常用的法则,周公留传下来的法度,史书原有的章法体例。孔子沿用这些法则编写《春秋》,以此形成了《春秋》经全书的通例。其显现细微阐明幽隐,裁制而成按义#-666dd;类的情况,都是根据旧有的体例阐发大义,根据所行的事实以权衡褒贬。各处所用“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的言辞,都是用来表明新旧体例的不同,阐发经书中的大义,这种情况称为变例。然而也有旧史所不曾书写的,即以之作为义例的情况,这大概是《春秋》的新意,所以《春秋左传》不列入凡例,婉曲周详地表述其意而使其畅通。其《春秋》经中没有义例,根据所行的事实而言,《春秋左传》就只是直接说明其指归意旨而已,这也不属通常的体例。

原文翻译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

其对全书要旨的说明和所陈述的体例,都是治理国家常用的法则,周公留传下来的法度,史书原有的章法体例。孔子沿用这些法则编写《春秋》,以此形成了《春秋》经全书的通例。其显现细微阐明幽隐,裁制而成按义#-666dd;类的情况,都是根据旧有的体例阐发大义,根据所行的事实以权衡褒贬。各处所用“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的言辞,都是用来表明新旧体例的不同,阐发经书中的大义,这种情况称为变例。然而也有旧史所不曾书写的,即以之作为义例的情况,这大概是《春秋》的新意,所以《春秋左传》不列入凡例,婉曲周详地表述其意而使其畅通。其《春秋》经中没有义例,根据所行的事实而言,《春秋左传》就只是直接说明其指归意旨而已,这也不属通常的体例。

【原文注释】

〔1〕发凡:揭示全书的要旨。言例:陈述全书的体例。《春秋左传·隐公七年》:“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又《隐公十一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都是说明《春秋》编写体例的。亦即所谓《春秋》笔法。

〔2〕经国:治国。常制:常法。»

〔3〕垂法:留传下来的法度。

〔4〕旧章:原有的章法体例。»

〔5〕通体:通用的体例,总的体例。

〔6〕微显阐幽:即显微阐幽,谓显现细微阐明幽隐。

〔7〕:裁制,安排。义类:按义#-666dd;类。

〔8〕:根据。行事:所行的事实。

〔9〕:言,言词。书:书写,记载。不称:不报告。这里所引“书”等七类,都是《春秋左传》常用的体例。

〔10〕:表明。

〔11〕:阐发。

〔12〕变例:谓不同于旧的体例。

〔13〕史所不书:《春秋左传正义》:“其旧史不书,则无可刊正,故此又辩之。亦有史所不书,正#-666ff;仲尼意者,仲尼即以为义。”

〔14〕不言凡:谓不将这种情况列入凡例之中。

〔15〕曲而畅之:婉曲详尽而使其意畅通。

〔16〕义例:著书的主旨和体例。

〔17〕归趣:指归,旨趣。《春秋左传正义》:“国有大事,史必书之。其事既无得失,其文不著善恶,故传直言其指归趣向而已,非褒贬之例也。”

〔18〕非例:不是通常的体例(即褒贬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