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洪钟虚受,无来不应。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一音称物,宫商潜运。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之门,大庇交丧。于是玄关幽揵,感而遂通,遥源浚波,酌而不竭。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时义远矣!能事毕矣!然后拂衣双树,脱屣金沙,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大矣哉!原文解释
【原文】
夫幽谷1幽谷:深谷。无私:指深谷空虚无物。无私,有至斯响
2响:回声。;洪钟
3洪钟:大钟。虚受:指大钟腹空所以能容纳、接受。虚受,无来不应。况法身
4法身:佛的真身,本有法性,故称法身。圆对:谓佛性完满圆通,无所不及,了无滞碍。圆对,规矩
5规矩:本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冥:暗。佛家讲法无定性,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起,故无定性,故称冥立。冥立,一音
6一音:佛的音声。众生缘有深浅,根有利钝,同听佛演说一法,根器不同者所闻之法亦不同。《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称物:#-666ff;于万类。称物,宫商
7宫商:指宫、商、角、徵、羽五音。此谓佛演说法,似仅一音,实蕴含众音,故能普度众生。潜运。是以如来
8如来:佛号。利见:本指将得见在位者,后多指得见君王。此指佛托生王子。《周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666aa;。”迦维:指迦维罗卫国,古释迦族所统治的城邦之一,在今印度北方邦东北部。释迦牟尼为此城邦统治者白净王之子。利见迦维,托生
9托生:传说释迦牟尼乘白象入母胎,生而为白净王太子。王室。凭五衍
10五衍:即五乘。佛家以#-666aa;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五乘。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到其所应到之境。轼:车厢前扶手横木。此与乘相照应,无实义。之轼,拯溺逝川
11拯溺逝川:谓拯救众生于欲流。拯溺,抢救落水者。逝川,此喻欲流。《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开八正
12八正:即佛家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此证道,能通至涅槃境界。之门,大庇
13庇:荫护。交丧:世际与大道交相丧失。此指感叹世道交丧的贤者。《庄子·缮性》:“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交丧。于是玄关幽揵
14玄、幽:谓佛法深邃。关:门闩。揵:通“楗”,插门闩的竖木。关、揵并喻佛法。谢灵运《金刚经》注:“玄关难启,善揵易开。”,感
15感:觉悟。《周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遂通,遥源浚波
16遥源浚波:遥源浚(jùn)波,喻佛法深远广大。浚,深。,酌
17酌:取。竭:尽。而不竭。行不舍之檀
18行不舍之檀:谓以不布施为布施,即无为而无不为之意。因为执著布施是有量的,有量则易穷;行不舍之檀能离相,离相则难尽。舍,布施。檀,檀那波罗蜜的省称。即布施。,而施
19施:布施。洽:周遍。群有:万物。洽群有;唱无缘之慈
20无缘之慈:谓以无心缘系众生为爱念。缘,缘系。慈,爱念。《大般涅槃经》:“得诸菩萨无缘之慈。”,而泽周
21周:周遍。万物;演
22演:演绎。勿照之明:谓以不照耀为照耀。因为以明照物,所及有限,而勿照之明,犹无为而无不为,所及无限。勿照之明,而鉴
23鉴:照。沙界:佛教所谓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佛假喻细微,以破众生执著色身之相。《金刚经》:“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穷沙界;导亡机之权
24导亡机之权:谓以无机心为说法权宜而诱导众生。因为以机心为权宜而诱导众生,适足以启发众生的机心,所以只有示众生以灰心灭智。机,机巧之心。权,说法权宜。,而功济尘劫
25尘劫: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时义
26时义:随时之义。此指佛法完美圆通,普度根器不同之#-666aa;,其义深邃无比。《周易·随》:“随时之义大矣哉。”远矣!能事毕矣
27能事毕矣:此指佛法无边,无为而无不为。!然后拂衣双树
28双树:娑罗双树,为释迦牟尼入灭处。《大般涅槃经》:“一时佛在拘施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脱屣
29脱屣:脱屣(xǐ),脱鞋。《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叹曰:“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5377号"]/pic/texts/xo06c-vxuu.png[/img]耳。”金沙:金沙河,即阿利罗跋提河。金沙,惟恍惟惚
30惟恍惟惚:若有若无。《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不皦
31皦:皦(jiǎo),清晰。昧:昏暗。《老子》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不昧,莫系于去来
32莫系于去来:从不系连于过去未来。《维摩诘经》:“法无去来,常不住故。”,复归于无物
33复归于无物:重新归于无物境界。《老子》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绳绳,犹恍惚。。因斯
34斯:此。指释迦牟尼由证道到入灭所演绎的法音。谈:论。而谈,则栖遑
35栖遑:不安居。大千:大千世界的省称。佛家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666ff;起来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合起来为大千世界。此谓释迦牟尼证道后游化不息。大千,无为之寂
36无为之寂:无为之心寂然不动。挠:乱。不挠,焚燎
37焚燎:焚烧。坚林:即前引《大般涅槃经》所称“娑罗双树”。娑罗为梵语音译,意译坚固,谓其树冬夏不改色。坚林,不尽之灵无歇
38不尽之灵无歇:谓佛之灭度,不过是方便说法,佛性本无生无灭、无迁无变,真如常在。,大矣哉!

【翻译】
深谷幽壑空虚无物,声响传来必有回声;大钟腹空容纳好音,应物而响其音动听。何况我佛真身完满圆通,法无定性暗与事#-666ff;,一音说法#-666ff;于万类,蕴含众音普度众生。所以如来得见迦维国王,托生王室降临#-666aa;世。凭着五乘的修行方法,拯救众生于无边欲流;开启八正的光明之门,荫护感叹世道的贤者。于是玄远的大道深邃的佛法,一朝顿悟豁然通达,源远流长波澜深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行事以不布施为布施,布施方能周遍万物;以无心缘系众生为爱念,恩泽方能普及众生;演绎以不照耀为照耀之义,方能朗照大千世界;引导众生以无机心为权宜,济世之#-666ii;无量无边。觉悟贤愚的佛法多么深邃!无所不及的佛法多么完美!然后拂衣入灭于娑罗双树,抛却家室于金沙河畔,缥缥缈缈若有若无,既不清晰也不昏暗,从不系连于过去未来,重新回归于无物境界。依据上述法音而论,虽然游化不止于大千世界,无为之心寂然不乱,自焚其身于坚树之间,无生无灭真如常在,佛性何其广大呵!
原文 | 翻译 |
夫幽谷无私,有至斯响;洪钟虚受,无来不应。况法身圆对,规矩冥立,一音称物,宫商潜运。是以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之门,大庇交丧。于是玄关幽揵,感而遂通,遥源浚波,酌而不竭。行不舍之檀,而施洽群有;唱无缘之慈,而泽周万物;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导亡机之权,而功济尘劫。时义远矣!能事毕矣!然后拂衣双树,脱屣金沙,惟恍惟惚,不皦不昧,莫系于去来,复归于无物。因斯而谈,则栖遑大千,无为之寂不挠,焚燎坚林,不尽之灵无歇,大矣哉! | 深谷幽壑空虚无物,声响传来必有回声;大钟腹空容纳好音,应物而响其音动听。何况我佛真身完满圆通,法无定性暗与事#-666ff;,一音说法#-666ff;于万类,蕴含众音普度众生。所以如来得见迦维国王,托生王室降临#-666aa;世。凭着五乘的修行方法,拯救众生于无边欲流;开启八正的光明之门,荫护感叹世道的贤者。于是玄远的大道深邃的佛法,一朝顿悟豁然通达,源远流长波澜深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行事以不布施为布施,布施方能周遍万物;以无心缘系众生为爱念,恩泽方能普及众生;演绎以不照耀为照耀之义,方能朗照大千世界;引导众生以无机心为权宜,济世之#-666ii;无量无边。觉悟贤愚的佛法多么深邃!无所不及的佛法多么完美!然后拂衣入灭于娑罗双树,抛却家室于金沙河畔,缥缥缈缈若有若无,既不清晰也不昏暗,从不系连于过去未来,重新回归于无物境界。依据上述法音而论,虽然游化不止于大千世界,无为之心寂然不乱,自焚其身于坚树之间,无生无灭真如常在,佛性何其广大呵! |
【原文注释】
〔1〕幽谷:深谷。无私:指深谷空虚无物。
〔2〕响:回声。
〔3〕洪钟:大钟。虚受:指大钟腹空所以能容纳、接受。
〔4〕法身:佛的真身,本有法性,故称法身。圆对:谓佛性完满圆通,无所不及,了无滞碍。
〔5〕规矩:本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冥:暗。佛家讲法无定性,一切诸法,既唯心现,从缘而起,故无定性,故称冥立。»
〔6〕一音:佛的音声。众生缘有深浅,根有利钝,同听佛演说一法,根器不同者所闻之法亦不同。《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称物:#-666ff;于万类。
〔7〕宫商:指宫、商、角、徵、羽五音。此谓佛演说法,似仅一音,实蕴含众音,故能普度众生。
〔8〕如来:佛号。利见:本指将得见在位者,后多指得见君王。此指佛托生王子。《周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666aa;。”迦维:指迦维罗卫国,古释迦族所统治的城邦之一,在今印度北方邦东北部。释迦牟尼为此城邦统治者白净王之子。
〔9〕托生:传说释迦牟尼乘白象入母胎,生而为白净王太子。
〔10〕五衍:即五乘。佛家以#-666aa;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五乘。乘即运载之义,谓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为乘,运载到其所应到之境。轼:车厢前扶手横木。此与乘相照应,无实义。
〔11〕拯溺逝川:谓拯救众生于欲流。拯溺,抢救落水者。逝川,此喻欲流。《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八正:即佛家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此证道,能通至涅槃境界。
〔13〕庇:荫护。交丧:世际与大道交相丧失。此指感叹世道交丧的贤者。《庄子·缮性》:“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14〕玄、幽:谓佛法深邃。关:门闩。揵:通“楗”,插门闩的竖木。关、揵并喻佛法。谢灵运《金刚经》注:“玄关难启,善揵易开。”
〔15〕感:觉悟。《周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16〕遥源浚波:遥源浚(jùn)波,喻佛法深远广大。浚,深。
〔17〕酌:取。竭:尽。
〔18〕行不舍之檀:谓以不布施为布施,即无为而无不为之意。因为执著布施是有量的,有量则易穷;行不舍之檀能离相,离相则难尽。舍,布施。檀,檀那波罗蜜的省称。即布施。
〔19〕施:布施。洽:周遍。群有:万物。
〔20〕无缘之慈:谓以无心缘系众生为爱念。缘,缘系。慈,爱念。《大般涅槃经》:“得诸菩萨无缘之慈。”
〔21〕周:周遍。
〔22〕演:演绎。勿照之明:谓以不照耀为照耀。因为以明照物,所及有限,而勿照之明,犹无为而无不为,所及无限。
〔23〕鉴:照。沙界:佛教所谓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佛假喻细微,以破众生执著色身之相。《金刚经》:“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24〕导亡机之权:谓以无机心为说法权宜而诱导众生。因为以机心为权宜而诱导众生,适足以启发众生的机心,所以只有示众生以灰心灭智。机,机巧之心。权,说法权宜。
〔25〕尘劫: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
〔26〕时义:随时之义。此指佛法完美圆通,普度根器不同之#-666aa;,其义深邃无比。《周易·随》:“随时之义大矣哉。”»
〔27〕能事毕矣:此指佛法无边,无为而无不为。
〔28〕双树:娑罗双树,为释迦牟尼入灭处。《大般涅槃经》:“一时佛在拘施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
〔29〕脱屣:脱屣(xǐ),脱鞋。《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叹曰:“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耳。”金沙:金沙河,即阿利罗跋提河。
〔30〕惟恍惟惚:若有若无。《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31〕皦:皦(jiǎo),清晰。昧:昏暗。《老子》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32〕莫系于去来:从不系连于过去未来。《维摩诘经》:“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33〕复归于无物:重新归于无物境界。《老子》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绳绳,犹恍惚。
〔34〕斯:此。指释迦牟尼由证道到入灭所演绎的法音。谈:论。
〔35〕栖遑:不安居。大千:大千世界的省称。佛家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666ff;起来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合起来为大千世界。此谓释迦牟尼证道后游化不息。
〔36〕无为之寂:无为之心寂然不动。挠:乱。
〔37〕焚燎:焚烧。坚林:即前引《大般涅槃经》所称“娑罗双树”。娑罗为梵语音译,意译坚固,谓其树冬夏不改色。
〔38〕不尽之灵无歇:谓佛之灭度,不过是方便说法,佛性本无生无灭、无迁无变,真如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