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孝经》 >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原文解释

【原文】

曾子曰:“若夫note-name:若夫1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note-name:闻命2闻命:闻,听到。命,命令、指教。闻命,听过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note-name:是何言与3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之令可谓孝”这种说法。何言与,什么话,表示否定的答语。以下重复一句“是何言与”,是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意为: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note-name:争臣4争臣: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note-name:家5家:卿大夫的家族。;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note-name:令6令:善,美好。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666aa;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士#-666aa;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能够不劝谏。如果一味顺从,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原文翻译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666aa;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士#-666aa;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能够不劝谏。如果一味顺从,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原文注释】

〔1〕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

〔2〕闻命:闻,听到。命,命令、指教。闻命,听过»

〔3〕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之令可谓孝”这种说法。何言与,什么话,表示否定的答语。以下重复一句“是何言与”,是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意为: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4〕争臣: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

〔5〕:卿大夫的家族。

〔6〕:善,美好。

扩展阅读

【解读】

这一章是说明为#-666aa;子、为#-666aa;臣看到自己的父母、领导有过失,有劝谏的义务,需要帮助他们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