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殿原文解释
【原文】
赵飞燕女弟1赵飞燕女弟:即赵飞燕的妹妹赵#-666ff;德,亦称赵昭仪。赵飞燕(?—前1),汉成帝皇后。长安#-666aa;,原为阳阿公主家婢女,擅长歌舞,因为体态轻盈,故称飞燕,其舞姿吸引了汉成帝,被成帝召入宫中百般宠幸,后立为皇后。汉哀帝即位后,赵飞燕被尊为皇太后。汉平帝即位,飞燕被贬为庶人后自杀。赵昭仪与赵飞燕一同进宫,也深受成帝宠幸,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后,她也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西汉会要·帝系二》曰:“成帝召(飞燕)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倢伃。许后废,乃立倢伃为皇后,弟为昭仪。姊弟专宠十余年,卒皆无子。”成帝终日与赵氏姐妹荒#-666gg;无度,暴毙后,朝廷内外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诏“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因此自杀。昭阳殿:即昭阳舍,位于未央宫,汉武帝时设立的一处后宫,成帝时赵飞燕姐妹居住于此。《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0号"]/pic/texts/cz08i-iz000.png[/img],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班固《西都赋》曰:“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三辅黄图》卷三曰:“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有女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居昭阳殿 ,中庭
2中庭:昭阳正殿前的庭院。彤朱:用朱红色漆涂地。彤朱 ,而殿上丹漆
3丹漆:以红漆涂地。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以丹漆地,故称丹墀。”应劭《汉官仪》卷下曰:“犹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因此,只有天子居住的宫室才能以丹漆涂地,可见赵昭仪深受成帝宠爱。 ,砌
4砌:门槛。铜沓:用铜包裹木门槛。铜,古谓之赤金。吕思勉《中国文化小史》说:“在古代,铜的使用,除造兵器以外,多以造宝鼎等作为玩好奢侈之品,所以《淮南子·本经》说:‘衰世镌山石,锲金玉,擿蚌蜃,销铜铁,而万物不滋。’将铜铁和金玉、蚌蜃(谓采珠)同视。”沓,包在外面。《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切皆铜沓”,颜师古注曰:“沓,冒其头也。”皆铜沓 ,黄金涂
5涂:即鎏,古代黄金工艺,类似于后来的镀金。《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黄金涂”,颜师古注曰:“涂,以金涂铜上也。” ,白玉阶,壁带
6壁带:墙壁上方露出的横木,形状像带子。《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壁带往往为黄金[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1号"]/pic/texts/cz08i-iz00w.png[/img]”,颜师古注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2号"]/pic/texts/cz08i-iz00i.png[/img],若车[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3号"]/pic/texts/cz08i-iz00x.png[/img]之形也。”壁,指内墙,如宫室的墙壁。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壁,辟也,辟御风寒也。”[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4号"]/pic/texts/cz08i-iz00c.png[/img]:本指嵌在车轮中心的圆孔,用以穿轴,可使轮与轴光滑耐磨。此指壁带上的环状金属物,套在横木接头部位或中间,既有固定作用也很美观。汉代时的[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5号"]/pic/texts/cz08i-iz00v.png[/img]上不仅有鎏金和精美的图案,还常镶嵌珠宝羽毛等物,因此更显华贵。往往为黄金
,含
7含:镶嵌。蓝田:山名,在陕西蓝田以东,骊山以南,山上盛产美玉。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六曰:“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计然》曰:‘英玉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生《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666nn;祠甚严,霸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有尊卢氏家,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亦为县名,在陕西渭河平原南部、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秦置县。《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汉书·地理志上》曰:“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史记·秦本纪》曰:“(孝公)十二年(前350),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班固《西都赋》曰:“金[img alt="生僻字_古文自编29006号"]/pic/texts/cz08i-iz006.png[/img]衔璧,是为列钱。”蓝田璧 ,明珠、翠羽
8翠羽:翠色的鸟羽。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三说:“这是昭阳殿墙壁上的装饰。大约是壁中贯以像带一样的横木,横木上吊黄金环,环中悬挂蓝田玉璧、明珠、翡翠、鸟的羽毛等。”饰之 。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五色流苏
9流苏: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穗子,垂挂在车马、屋内、帷帐或其他器物上作装饰用。张衡《文选·东京赋》曰:“驸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薛综注曰:“流苏,五彩毛杂之,以为马饰而垂之。”《后汉书·舆#-666hh;志上》曰:“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垂五彩,析羽流苏前后。”此处为殿上装饰,用于悬挂铃镊。 ,带以绿文紫绶
10绶:绶(shòu),一种丝带,用来系结帷幕或者印环等物。在先秦时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装饰,自秦起根据官职#guoxue666-com;低,以长度、颜色等规格制定了组绶的佩戴标准。卫宏《汉官旧仪》卷上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666hh;所好。”《后汉书·舆服志下》曰:“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汉石刻垂绶佩剑武士》说:“汉代是封建社会成熟期,官阶等级,除衣服冠巾有严格区别外,腰间垂绶,更区别显明。组、绶同属丝织带子类织物,组多用来系腰,是一条较窄狭具实用意义的丝条,绶则约三指宽织有丙丁纹的丝条,用不同颜色和绪头多少#-666dd;别等级,和官印一同由朝廷颁发,通称‘印绶’(或称‘玺绶’)。印分玉、金、银、铜,绶有长短及不同颜色。照法律规定,退职或死亡,应一同缴还。关于组绶制度……当时如何佩戴,文献上说不清楚,从画刻上反映,才比较明确,原来挂在右腰一侧。”华梅等《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说:“汉代官员通常在袍服外面佩挂组绶,‘组’和‘绶’都是用彩丝编成的长条形带饰,属于绶绦一类。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必有一绶,官员们平时将印纳入腰右侧的鞶囊中,把组绶垂于腰前,于是绶的颜色就成了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最鲜明标志,也自然成为权力的象征。帝王百官、后妃、命妇印纽上的彩色绦带,也叫‘印绶’,简称‘绶’。其颜色、长度都有具体规定,初见于战国时期。”《礼记·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666kk;,皆金印紫绶。《后汉书·舆服志下》曰:“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汉书·外戚传上》曰:“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本条记赵昭仪用“紫绶”,与正史吻#-666ff;。 ,金银花镊
11花镊: 花镊(niè),用金银制作的雕刻着花朵图案的垂饰,系于彩色流苏或绿纹紫绶上。镊,垂饰。特指缀附于簪钗的垂饰。《后汉书·舆#-666hh;志下》曰:“(簪)下有白珠,垂黄金镊。” 。每好风日,幡旄
12幡旄: 幡旄(fān máo),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幡,旗帜。旄,原指旄牛尾。《周礼·春官》曰“旄#-666aa;”,郑玄注曰:“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后指旗子,古代用牦牛尾缚于竿子顶端作杆饰,起指挥与先导作用。光影 ,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中设木画屏风
13木画屏风:上有彩色绘画的木质屏风。湖南省博物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记录的出土文物中便有一件彩绘木质屏风。屏风,室内挡风或作为屏蔽的用具,形似门,可移动,有的单扇,有的多扇可折叠。刘熙《释名·释床帐》曰:“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文如蜘蛛
14蜘蛛:《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八曰:“焦赣《易林·未济之蛊》曰:蜘蛛作网,以司行旅。……《广五行记》曰:蜘蛛集于#-666kk;中及#-666aa;家,有喜事。张望《蜘蛛赋》曰:……吐自然之纤绪,先皇羲而结网,凭轻掳馛隐显,应大明之幽朗。”丝缕 。玉几玉床
15床:供#-666aa;睡卧的用具。古代的床既是眠具也是坐具。刘熙《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 ,白象牙簟
16簟: 簟(diàn),供坐卧铺垫用的苇席或竹席。江淹《文选·别赋》曰“夏簟清兮昼不暮”,李善注曰:“张俨《席赋》曰:‘席为冬设,簟为夏施。’”簟用白象牙片编织而成,无疑更为豪奢。 ,绿熊席。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
17蔽:遮盖。 ,望之不能见,坐则没膝。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
18歇:消散。 。有四玉镇
19玉镇:即玉瑱,玉制的压席子的器具。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曰:“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王逸注曰:“瑱,一作镇。”洪兴祖补注曰:“瑱,压也……《周礼》:玉镇,大宝器。故书作瑱。”朱熹集注曰:“瑱,与镇同,所以压#-666nn;位之席也。”《楚辞·九歌·湘夫#-666aa;》曰:“白玉兮为镇。” ,皆达照
20达照:通明透亮。瑕缺:玉的斑点。无瑕缺 ,而外人稀知,莫能传者。

【翻译】
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居住在昭阳殿,殿前的庭院用朱红色的漆涂地,殿上也漆成了红色,门槛外表包裹了一层铜,铜上面又涂了一层黄金,台阶用白玉做成,墙壁上方露出的带子一样的横木用金包裹,金
上镶嵌了蓝田出产的美玉,还装饰着明珠和翠色的鸟羽。壁带上面雕刻了九条金龙,每条金龙的嘴里都衔着九子金铃。铃铛下面垂挂着五彩的花穗,壁带上还系着带有绿色花纹的紫色绶带,下面悬挂着金银制作的雕刻着花朵图案的垂饰。每当风和日丽天晴好,彩旗的光彩照亮了整座宫殿,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在附近回荡。殿里摆设着绘有彩色图画的木质屏风,上面的花纹细致得像蜘蛛吐出的丝线。殿中还有白玉做成的几案和床,白色象牙制成的凉席,以及绿色熊皮做成的席子。绿熊席子上的毛长达二尺多,#-666aa;睡觉时躲在里面,从远处根本见不到#-666aa;影,坐在熊席上,熊毛能盖过膝盖。席子上混杂熏染着多种香料,只要在这席子上坐过,身上沾染的香气一百天也不会消散。席子周围还有四个玉镇,每个都晶莹通透,看不到一丝斑点。殿中的门窗多用绿色的琉璃镶嵌,通透晶莹,连一根头发也无法隐藏。椽桷木上都雕刻着龙蛇的图案,龙蛇缠绕在椽木之间,连鳞甲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看到的#-666aa;没有不感到惊悚颤抖的。负责建造昭阳殿的工匠丁缓、李菊,技艺精湛堪称天下第一。昭阳殿竣工后,只是对他姐姐的儿子樊延年谈起过建殿的情况,但宫外很少有人知道此事,关于昭阳殿的奢华情况也没有流传开来。
原文 | 翻译 |
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 ,中庭彤朱 ,而殿上丹漆 ,砌皆铜沓 ,黄金涂 ,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 | 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居住在昭阳殿,殿前的庭院用朱红色的漆涂地,殿上也漆成了红色,门槛外表包裹了一层铜,铜上面又涂了一层黄金,台阶用白玉做成,墙壁上方露出的带子一样的横木用金 |
【原文注释】
〔1〕赵飞燕女弟:即赵飞燕的妹妹赵#-666ff;德,亦称赵昭仪。赵飞燕(?—前1),汉成帝皇后。长安#-666aa;,原为阳阿公主家婢女,擅长歌舞,因为体态轻盈,故称飞燕,其舞姿吸引了汉成帝,被成帝召入宫中百般宠幸,后立为皇后。汉哀帝即位后,赵飞燕被尊为皇太后。汉平帝即位,飞燕被贬为庶人后自杀。赵昭仪与赵飞燕一同进宫,也深受成帝宠幸,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后,她也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西汉会要·帝系二》曰:“成帝召(飞燕)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倢伃。许后废,乃立倢伃为皇后,弟为昭仪。姊弟专宠十余年,卒皆无子。”成帝终日与赵氏姐妹荒#-666gg;无度,暴毙后,朝廷内外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诏“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因此自杀。昭阳殿:即昭阳舍,位于未央宫,汉武帝时设立的一处后宫,成帝时赵飞燕姐妹居住于此。《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班固《西都赋》曰:“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三辅黄图》卷三曰:“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有女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2〕中庭:昭阳正殿前的庭院。彤朱:用朱红色漆涂地。
〔3〕丹漆:以红漆涂地。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以丹漆地,故称丹墀。”应劭《汉官仪》卷下曰:“犹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因此,只有天子居住的宫室才能以丹漆涂地,可见赵昭仪深受成帝宠爱。
〔4〕砌:门槛。铜沓:用铜包裹木门槛。铜,古谓之赤金。吕思勉《中国文化小史》说:“在古代,铜的使用,除造兵器以外,多以造宝鼎等作为玩好奢侈之品,所以《淮南子·本经》说:‘衰世镌山石,锲金玉,擿蚌蜃,销铜铁,而万物不滋。’将铜铁和金玉、蚌蜃(谓采珠)同视。”沓,包在外面。《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切皆铜沓”,颜师古注曰:“沓,冒其头也。”
〔5〕涂:即鎏,古代黄金工艺,类似于后来的镀金。《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黄金涂”,颜师古注曰:“涂,以金涂铜上也。”
〔6〕壁带:墙壁上方露出的横木,形状像带子。《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壁带往往为黄金”,颜师古注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
,若车
之形也。”壁,指内墙,如宫室的墙壁。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壁,辟也,辟御风寒也。”
:本指嵌在车轮中心的圆孔,用以穿轴,可使轮与轴光滑耐磨。此指壁带上的环状金属物,套在横木接头部位或中间,既有固定作用也很美观。汉代时的
上不仅有鎏金和精美的图案,还常镶嵌珠宝羽毛等物,因此更显华贵。
〔7〕含:镶嵌。蓝田:山名,在陕西蓝田以东,骊山以南,山上盛产美玉。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六曰:“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计然》曰:‘英玉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生《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666nn;祠甚严,霸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有尊卢氏家,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亦为县名,在陕西渭河平原南部、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秦置县。《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汉书·地理志上》曰:“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史记·秦本纪》曰:“(孝公)十二年(前350),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班固《西都赋》曰:“金衔璧,是为列钱。”
〔8〕翠羽:翠色的鸟羽。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三说:“这是昭阳殿墙壁上的装饰。大约是壁中贯以像带一样的横木,横木上吊黄金环,环中悬挂蓝田玉璧、明珠、翡翠、鸟的羽毛等。”»
〔9〕流苏: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穗子,垂挂在车马、屋内、帷帐或其他器物上作装饰用。张衡《文选·东京赋》曰:“驸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薛综注曰:“流苏,五彩毛杂之,以为马饰而垂之。”《后汉书·舆#-666hh;志上》曰:“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垂五彩,析羽流苏前后。”此处为殿上装饰,用于悬挂铃镊。
〔10〕绶:绶(shòu),一种丝带,用来系结帷幕或者印环等物。在先秦时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装饰,自秦起根据官职#guoxue666-com;低,以长度、颜色等规格制定了组绶的佩戴标准。卫宏《汉官旧仪》卷上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666hh;所好。”《后汉书·舆服志下》曰:“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汉石刻垂绶佩剑武士》说:“汉代是封建社会成熟期,官阶等级,除衣服冠巾有严格区别外,腰间垂绶,更区别显明。组、绶同属丝织带子类织物,组多用来系腰,是一条较窄狭具实用意义的丝条,绶则约三指宽织有丙丁纹的丝条,用不同颜色和绪头多少#-666dd;别等级,和官印一同由朝廷颁发,通称‘印绶’(或称‘玺绶’)。印分玉、金、银、铜,绶有长短及不同颜色。照法律规定,退职或死亡,应一同缴还。关于组绶制度……当时如何佩戴,文献上说不清楚,从画刻上反映,才比较明确,原来挂在右腰一侧。”华梅等《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说:“汉代官员通常在袍服外面佩挂组绶,‘组’和‘绶’都是用彩丝编成的长条形带饰,属于绶绦一类。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必有一绶,官员们平时将印纳入腰右侧的鞶囊中,把组绶垂于腰前,于是绶的颜色就成了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最鲜明标志,也自然成为权力的象征。帝王百官、后妃、命妇印纽上的彩色绦带,也叫‘印绶’,简称‘绶’。其颜色、长度都有具体规定,初见于战国时期。”《礼记·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666kk;,皆金印紫绶。《后汉书·舆服志下》曰:“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汉书·外戚传上》曰:“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本条记赵昭仪用“紫绶”,与正史吻#-666ff;。
〔11〕花镊: 花镊(niè),用金银制作的雕刻着花朵图案的垂饰,系于彩色流苏或绿纹紫绶上。镊,垂饰。特指缀附于簪钗的垂饰。《后汉书·舆#-666hh;志下》曰:“(簪)下有白珠,垂黄金镊。”
〔12〕幡旄: 幡旄(fān máo),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幡,旗帜。旄,原指旄牛尾。《周礼·春官》曰“旄#-666aa;”,郑玄注曰:“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后指旗子,古代用牦牛尾缚于竿子顶端作杆饰,起指挥与先导作用。
〔13〕木画屏风:上有彩色绘画的木质屏风。湖南省博物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记录的出土文物中便有一件彩绘木质屏风。屏风,室内挡风或作为屏蔽的用具,形似门,可移动,有的单扇,有的多扇可折叠。刘熙《释名·释床帐》曰:“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14〕蜘蛛:《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八曰:“焦赣《易林·未济之蛊》曰:蜘蛛作网,以司行旅。……《广五行记》曰:蜘蛛集于#-666kk;中及#-666aa;家,有喜事。张望《蜘蛛赋》曰:……吐自然之纤绪,先皇羲而结网,凭轻掳馛隐显,应大明之幽朗。”
〔15〕床:供#-666aa;睡卧的用具。古代的床既是眠具也是坐具。刘熙《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
〔16〕簟: 簟(diàn),供坐卧铺垫用的苇席或竹席。江淹《文选·别赋》曰“夏簟清兮昼不暮”,李善注曰:“张俨《席赋》曰:‘席为冬设,簟为夏施。’”簟用白象牙片编织而成,无疑更为豪奢。
〔17〕蔽:遮盖。
〔18〕歇:消散。
〔19〕玉镇:即玉瑱,玉制的压席子的器具。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曰:“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王逸注曰:“瑱,一作镇。”洪兴祖补注曰:“瑱,压也……《周礼》:玉镇,大宝器。故书作瑱。”朱熹集注曰:“瑱,与镇同,所以压#-666nn;位之席也。”《楚辞·九歌·湘夫#-666aa;》曰:“白玉兮为镇。”
〔20〕达照:通明透亮。瑕缺:玉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