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西京杂记》 » 卷五 > 大驾骑乘数 > 第2节

大驾骑乘数 第2节原文解释

〔7〕辟恶车:意在避除不祥、邪恶的车。崔豹《古今注·舆服》曰:“辟恶车,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祓除不祥。”

〔8〕记道车:亦称记里车、大章车,一种特制的记录道路里程的车。崔豹《古今注·舆服》曰:“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尚方故事》有作车法。”

〔9〕靖室车:即静室令之车。应劭《汉官仪》卷上曰:“静室令,式道候,秦官也。静室令,车驾出,在前驱,静清所徼车逆日,以示重慎也。”《三辅黄图》卷六曰:“静室,天子出入警跸,旧典行幸所至,必遣静室令,先按行清静殿中。以虞非常。”崔豹《古今注·舆服》曰:“警跸,所以戒行徒也。《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皆跸止也。故曰出警入跸也。至汉朝梁孝王,王出称警,入称跸,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跸,路也,谓行者皆警于涂路也。”

〔10〕象车:用驯服的大象所驾的车。《韩非子·十过》曰:“昔者黄帝#-666ff;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后世明确使用象车的是在汉朝,《晋书·舆服志》曰:“象车,汉卤簿最在前。”

〔11〕鼓吹:即黄门鼓吹,指乐队或乐队用鼓、钲、箫、笳等乐器#-666ff;奏的乐曲。由少府属官黄门令或乐府令所管辖。《后汉书·孝安帝纪》曰:“壬午,诏太仆、少府减黄门鼓吹,以补羽林士。”李贤注曰:“《汉官仪》曰:‘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周伟洲《从郑仁泰墓出土的乐舞俑谈唐代音乐和礼仪制度》说:“中国古代统治者出行仪仗中的鼓吹乐,最早是西汉初由北方游牧民族(北狄)传入内地的。刘生僻字_古文自编29161号《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亦记:‘北狄乐,皆为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代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鼓吹本是军乐,后来也用于飨宴、出巡、丧葬等场#-666ff;。崔豹《古今注·音乐》曰:“短箫饶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盛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捷,则令凯歌者也。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饶歌,鼓吹之一章,亦以赐有#-666ii;诸侯。”汉代鼓吹乐,有黄门鼓吹,用在飨宴时列于殿堂;有黄门前后部鼓吹,用于大驾出巡时列于卤簿之间。也用于丧葬中,《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七曰:“挚虞《新礼仪志》曰: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簿,皆鼓吹。”《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序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12〕式道候:官名,皇帝出行时担任清道、警戒职责的官员。有左、中、右候三人,六百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式道左中右候”,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式道凡三候,车驾出还,式道候持麾至宫门,门乃开。”《后汉书·百官志》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

〔13〕长安都尉:即京辅都尉,武职,京兆尹所辖,因为西汉三辅的治所都在长安城中,所以称长安都尉。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职同郡都尉,但因地处京畿,故地位略高,秩比二千石。在护卫京师或皇帝出行时,也属执金吾管辖。《三辅黄图》卷一曰:“三辅郡皆有都尉,如诸郡。京辅都尉治华阴,左辅都尉治高陵,右辅都尉治郿。”何清谷校注说:“三辅都尉的尉、丞、兵卒皆属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管辖,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与三辅长官似乎没有隶属关系,但三辅都尉常兼任三辅长官。”

〔14〕长安令:长安县令。此处令指县令,官名,县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志五》曰:“(令与长)皆掌治民,显善劝义,#-666mm;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本注曰: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作为古代官名,令另指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上书令、中书令等。

〔15〕司隶部:即司隶校尉部。《汉书·武帝纪》曰:元封五年(前106)“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派遣刺史监察所属各郡。首都地方称为司隶校尉部。从事:官名,汉代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属官,皆称从事史。《通典·职官十四》曰:“凡司隶属官,有从事史十二人,其都官从事史,至为雄剧,主察百官之犯法者。”《后汉书·百官志四》曰:“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666ii;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故本句中“京兆从事”即校尉于京兆尹所置的从事;“都部从事”即“都官从事”,“部”或为“官”之误;“别驾”应为“别驾从事”之简称。《通典·职官十四》曰:“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制也,历代皆有。”

〔16〕司隶校尉:官名,司隶校尉部的主要长官。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初置,用来调查“巫蛊”案。初为临时之官,后渐成定制,其职责是督察百官,以举不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前45)去节。成帝元延四年(前9)省。绥和二年(前7),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通典·职官十四》曰:“司隶,周官也。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捕盗贼。……掌察皇太子以下,行马内事皆主之,专道而行,专席而坐。初除,皆谒两府,后汉复为司隶校尉。所部河南尹、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河东、弘农凡七郡,治河南洛阳。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司隶校尉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其官俸仅六百石,但权限很大,以便于皇帝掌控。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