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驾骑乘数原文解释
原文(一)
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 ① ,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 ② ,大将军陪乘 ③ ,名为大驾 ④ 。
翻译(一)
汉朝皇帝车驾出行去甘泉宫和汾阴祭祀时,准备了千乘万骑,前呼后拥,由太仆驾车,大将#-666kk;陪乘,称为大驾。
原文(二)
司马车驾四 ⑤ ,中道 ⑥ 。
翻译(二)
司马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
辟恶车驾四 ⑦ ,中道。
翻译(三)
辟恶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
记道车驾四 ⑧ ,中道。
翻译(四)
记道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五)
靖室车驾四 ⑨ ,中道。
翻译(五)
靖室令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六)
象车 〔10〕 ,鼓吹十三人 〔11〕 ,中道。
翻译(六)
象车、鼓吹乐队十三#-666aa;,在中间一列。
原文(七)
式道候二人 〔12〕 ,驾一。左右一人 。
翻译(七)
式道候二#-666aa;,坐的车一匹马驾御。<sub>左右列各一#-666aa;</sub>。
原文(八)
长安都尉四人 〔13〕 ,骑。左右各二人 。
翻译(八)
长安都尉四#-666aa;,骑马。<sub>左右列各二#-666aa;</sub>。
原文(九)
长安亭长十人,驾。左右各五人 。
翻译(九)
长安亭长十#-666aa;,驾车。<sub>左右列各五#-666aa;</sub>。
原文(十)
长安令车驾三 〔14〕 ,中道。
翻译(十)
长安令的车三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十一)
京兆掾史三人,驾一。三分 。
翻译(十一)
京兆掾史三#-666aa;,一匹马驾车。<sub>#-666dd;成三列</sub>。
原文(十二)
京兆尹车驾四,中道。
翻译(十二)
京兆尹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十三)
司隶部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一车 〔15〕 。三分 。
翻译(十三)
司隶校尉部属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从事#-666dd;别驾一车。<sub>#-666dd;成三列</sub>。
原文(十四)
司隶校尉驾四 〔16〕 ,中道。
翻译(十四)
司隶校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十五)
廷尉驾四 〔17〕 ,中道。
翻译(十五)
廷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十六)
太仆、宗正引从事 〔18〕 ,驾四。左右 。
翻译(十六)
太仆、宗正带着从事,四匹马驾车。<sub>#-666dd;左右两列</sub>。
原文(十七)
太常、光禄、卫尉 〔19〕 ,驾四。三分 。
翻译(十七)
太常、光禄、卫尉,四匹马驾车。<sub>#-666dd;成三列</sub>。
原文(十八)
太尉外部都督令史、贼曹属、仓曹属、户曹属、东曹掾、西曹掾 〔20〕 ,驾一。左右各三 。
翻译(十八)
太尉属下的都督令史、贼曹的属官、仓曹的属官、户曹的属官、东曹掾属、西曹掾属,一匹马驾车。<sub>左右列各三#-666aa;</sub>。
原文(十九)
太尉驾四,中道。
翻译(十九)
太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二十)
太尉舍人、祭酒 〔21〕 ,驾一。左右 。
翻译(二十)
太尉舍#-666aa;、祭酒,一匹马驾车。<sub>#-666dd;列左右</sub>。
原文(二十一)
司徒列从 〔22〕 ,如太尉王公,骑。令史、持戟吏亦各八人 〔23〕,鼓吹一部 〔24〕 。
翻译(二十一)
司徒的随从,像太尉王公的随从一样,骑马。<sub>令史、持戟吏也是各八#-666aa;,鼓吹一部</sub>。
原文(二十二)
中护军骑 〔25〕 ,中道。左右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26〕 。
翻译(二十二)
中护#-666kk;骑马,在中间一列。<sub>左右列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sub>。
原文(二十三)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 〔27〕 ,驾一。左右 。
翻译(二十三)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一匹马驾车。<sub>#-666dd;列左右</sub>。
原文(二十四)
队百匹 〔28〕 。左右 。
翻译(二十四)
马队一百匹。<sub>#-666dd;成左右列</sub>。
原文(二十五)
骑队十 〔29〕 。左右各五 。
翻译(二十五)
骑兵十队。<sub>左右列各五队</sub>。
原文(二十六)
前军将军 〔30〕 。左右各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翻译(二十六)
前#-666kk;将#-666kk;。<sub>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666aa;</sub>。
原文(二十七)
射声、翊军校尉 〔31〕 ,驾三。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翻译(二十七)
射声校尉、翊#-666kk;校尉,三匹马驾车。<sub>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666aa;</sub>。
原文(二十八)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32〕 ,驾三。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翻译(二十八)
骁骑将#-666kk;、游击将#-666kk;,三匹马驾车。<sub>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666aa;</sub>。
原文(二十九)
黄门前部鼓吹 〔33〕 ,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四。
翻译(二十九)
黄门令管辖的前部鼓吹乐队,左右列各一部,十三#-666aa;,四匹马驾车。
原文(三十)
前黄麾骑 〔34〕 ,中道。
翻译(三十)
前黄麾骑马,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十一)
自此分为八校 〔35〕 。左四右四。
翻译(三十一)
从这里开始#-666dd;为八队。<sub>左四队右四队</sub>。
原文(三十二)
护驾御史 〔36〕 ,骑。左右。
翻译(三十二)
护驾御史,骑马。<sub>#-666dd;列左右</sub>。
原文(三十三)
御史中丞驾一 〔37〕 ,中道。
翻译(三十三)
御史中丞的车一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十四)
谒者仆射驾四 〔38〕 。
翻译(三十四)
谒者仆射的车四匹马驾御。
原文(三十五)
武刚车驾四 〔39〕 ,中道。
翻译(三十五)
武刚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十六)
九斿车驾四 〔40〕 ,中道。
翻译(三十六)
九斿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十七)
云罕车驾四 〔41〕 ,中道。
翻译(三十七)
云罕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十八)
皮轩车驾四 〔42〕 ,中道。
翻译(三十八)
皮轩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三十九)
戟车驾四 〔43〕 ,中道。
翻译(三十九)
戟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十)
鸾旗车驾四 〔44〕 ,中道。
翻译(四十)
鸾旗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十一)
建华车驾四 〔45〕 ,中道。左右。
翻译(四十一)
建华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sub>#-666dd;列左右</sub>。
原文(四十二)
虎贲中郎将车驾二 〔46〕 ,中道。
翻译(四十二)
虎贲中郎将的车两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十三)
护驾尚书郎三人 〔47〕 ,骑。三分。
翻译(四十三)
护驾尚书郎三#-666aa;,骑马。<sub>#-666dd;成三列</sub>。
原文(四十四)
护驾尚书三 〔48〕 ,中道。
翻译(四十四)
护驾尚书三#-666aa;,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十五)
相风乌车驾四 〔49〕 ,中道。
翻译(四十五)
相风乌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十六)
自此分为十二校。左右各六。
翻译(四十六)
从这里开始#-666dd;为十二队。<sub>左右各六队</sub>。
原文(四十七)
殿中御史骑 〔50〕 。左右。
翻译(四十七)
殿中御史骑马。<sub>#-666dd;列左右</sub>。
原文(四十八)
典兵中郎骑 〔51〕 ,中道。
翻译(四十八)
典兵中郎骑马,在中间一列。
原文(四十九)
高华 〔52〕 ,中道。
翻译(四十九)
#guoxue666-com;盖车,在中间一列。
原文(五十)
罼〔53〕 。左右。
翻译(五十)
罼旗。<sub>#-666dd;列左右</sub>。
原文(五十一)
御马 〔54〕 。三分。
翻译(五十一)
御马。<sub>#-666dd;成三列</sub>。
原文(五十二)
节十六 〔55〕 。左八右八。
翻译(五十二)
符节十六副。<sub>左八副右八副</sub>。
原文(五十三)
华盖,中道。
翻译(五十三)
华盖,在中间一列。
原文(五十四)
自此分为十六校。左八右八。
翻译(五十四)
从这里开始#-666dd;为十六队。<sub>左八队右八队</sub>。
原文(五十五)
刚鼓 〔56〕 ,中道,金根车 〔57〕 。
翻译(五十五)
刚鼓,在中间一列,金根车。
原文(五十六)
自此分为二十校,满道。
翻译(五十六)
从这里开始#-666dd;为二十队,列满道路。
原文(五十七)
左卫、右卫将军 〔58〕 。
翻译(五十七)
左卫将#-666kk;、右卫将#-666kk;。
原文(五十八)
华盖。自此后麋烂不存。
翻译(五十八)
华盖。<sub>在这之后的文字腐烂不存</sub>。
原文 | 翻译 |
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 ,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 ,大将军陪乘 ,名为大驾 。 | 汉朝皇帝车驾出行去甘泉宫和汾阴祭祀时,准备了千乘万骑,前呼后拥,由太仆驾车,大将#-666kk;陪乘,称为大驾。 |
司马车驾四 ,中道 。 | 司马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辟恶车驾四 ,中道。 | 辟恶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记道车驾四 ,中道。 | 记道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靖室车驾四 ,中道。 | 靖室令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象车 ,鼓吹十三人 ,中道。 | 象车、鼓吹乐队十三#-666aa;,在中间一列。 |
式道候二人 ,驾一。左右一人 。 | 式道候二#-666aa;,坐的车一匹马驾御。<sub>左右列各一#-666aa;</sub>。 |
长安都尉四人 ,骑。左右各二人 。 | 长安都尉四#-666aa;,骑马。<sub>左右列各二#-666aa;</sub>。 |
长安亭长十人,驾。左右各五人 。 | 长安亭长十#-666aa;,驾车。<sub>左右列各五#-666aa;</sub>。 |
长安令车驾三 ,中道。 | 长安令的车三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京兆掾史三人,驾一。三分 。 | 京兆掾史三#-666aa;,一匹马驾车。<sub>#-666dd;成三列</sub>。 |
京兆尹车驾四,中道。 | 京兆尹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司隶部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一车 。三分 。 | 司隶校尉部属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从事#-666dd;别驾一车。<sub>#-666dd;成三列</sub>。 |
司隶校尉驾四 ,中道。 | 司隶校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廷尉驾四 ,中道。 | 廷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太仆、宗正引从事 ,驾四。左右 。 | 太仆、宗正带着从事,四匹马驾车。<sub>#-666dd;左右两列</sub>。 |
太常、光禄、卫尉 ,驾四。三分 。 | 太常、光禄、卫尉,四匹马驾车。<sub>#-666dd;成三列</sub>。 |
太尉外部都督令史、贼曹属、仓曹属、户曹属、东曹掾、西曹掾 ,驾一。左右各三 。 | 太尉属下的都督令史、贼曹的属官、仓曹的属官、户曹的属官、东曹掾属、西曹掾属,一匹马驾车。<sub>左右列各三#-666aa;</sub>。 |
太尉驾四,中道。 | 太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太尉舍人、祭酒 ,驾一。左右 。 | 太尉舍#-666aa;、祭酒,一匹马驾车。<sub>#-666dd;列左右</sub>。 |
司徒列从 ,如太尉王公,骑。令史、持戟吏亦各八人 ,鼓吹一部 。 | 司徒的随从,像太尉王公的随从一样,骑马。<sub>令史、持戟吏也是各八#-666aa;,鼓吹一部</sub>。 |
中护军骑 ,中道。左右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 | 中护#-666kk;骑马,在中间一列。<sub>左右列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sub>。 |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 ,驾一。左右 。 |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一匹马驾车。<sub>#-666dd;列左右</sub>。 |
队百匹 。左右 。 | 马队一百匹。<sub>#-666dd;成左右列</sub>。 |
骑队十 。左右各五 。 | 骑兵十队。<sub>左右列各五队</sub>。 |
前军将军 。左右各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 前#-666kk;将#-666kk;。<sub>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666aa;</sub>。 |
射声、翊军校尉 ,驾三。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射声校尉、翊#-666kk;校尉,三匹马驾车。<sub>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666aa;</sub>。 |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驾三。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骁骑将#-666kk;、游击将#-666kk;,三匹马驾车。<sub>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666aa;</sub>。 |
黄门前部鼓吹 ,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四。 | 黄门令管辖的前部鼓吹乐队,左右列各一部,十三#-666aa;,四匹马驾车。 |
前黄麾骑 ,中道。 | 前黄麾骑马,在中间一列。 |
自此分为八校 。左四右四。 | 从这里开始#-666dd;为八队。<sub>左四队右四队</sub>。 |
护驾御史 ,骑。左右。 | 护驾御史,骑马。<sub>#-666dd;列左右</sub>。 |
御史中丞驾一 ,中道。 | 御史中丞的车一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谒者仆射驾四 。 | 谒者仆射的车四匹马驾御。 |
武刚车驾四 ,中道。 | 武刚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九斿车驾四 ,中道。 | 九斿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云罕车驾四 ,中道。 | 云罕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皮轩车驾四 ,中道。 | 皮轩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
|
鸾旗车驾四 ,中道。 | 鸾旗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建华车驾四 ,中道。左右。 | 建华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sub>#-666dd;列左右</sub>。 |
虎贲中郎将车驾二 ,中道。 | 虎贲中郎将的车两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护驾尚书郎三人 ,骑。三分。 | 护驾尚书郎三#-666aa;,骑马。<sub>#-666dd;成三列</sub>。 |
护驾尚书三 ,中道。 | 护驾尚书三#-666aa;,在中间一列。 |
相风乌车驾四 ,中道。 | 相风乌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
自此分为十二校。左右各六。 | 从这里开始#-666dd;为十二队。<sub>左右各六队</sub>。 |
殿中御史骑 。左右。 | 殿中御史骑马。<sub>#-666dd;列左右</sub>。 |
典兵中郎骑 ,中道。 | 典兵中郎骑马,在中间一列。 |
高华 ,中道。 | #guoxue666-com;盖车,在中间一列。 |
罼 | 罼 |
御马 。三分。 | 御马。<sub>#-666dd;成三列</sub>。 |
节十六 。左八右八。 | 符节十六副。<sub>左八副右八副</sub>。 |
华盖,中道。 | 华盖,在中间一列。 |
自此分为十六校。左八右八。 | 从这里开始#-666dd;为十六队。<sub>左八队右八队</sub>。 |
刚鼓 ,中道,金根车 。 | 刚鼓,在中间一列,金根车。 |
自此分为二十校,满道。 | 从这里开始#-666dd;为二十队,列满道路。 |
左卫、右卫将军 。 | 左卫将#-666kk;、右卫将#-666kk;。 |
华盖。自此后麋烂不存。 | 华盖。<sub>在这之后的文字腐烂不存</sub>。 |
扩展阅读
【注释】〔1〕舆(yú)驾:亦称乘舆,指汉代天子乘舆之制,是皇帝出行时所备车驾、舆#-666hh;、仪仗、器物等的总称。蔡邕《#-666ll;断》卷上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车马衣#-666hh;器械百物曰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皇帝每次出行的目的、规模不同,其配备与名称也会有所不同。舆,本指车厢,后引申为车。《易经·上经》曰:“君子得舆,小#-666aa;剥庐。”孔颖达疏曰:“是君子居之,则得车舆也。”《老子》八十章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祠:祭祀,汉武帝时非常重视祭祀甘泉泰一和汾阴后土,祭天在甘泉宫,祭地在汾阴。汾阴:古县名,在汾水之南,治所在今山西万荣西南。汉武帝时曾在此得西周宝鼎,故改年号为元鼎元年(前116),并举行祭礼,恭迎宝鼎至甘泉。《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吾丘寿王传曰:“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藏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666ll;曰非周鼎。”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下曰:“汉法:三岁一祭天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666nn;下。三岁一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666nn;出。……皇帝祭天,居云阳宫,齐百日上甘泉通天台,#guoxue666-com;三十丈,以候天#-666nn;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666aa;,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皇帝所以祭天之圆丘也。……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汾葵,一曰葵丘也。”
〔2〕太仆:官名,秦汉九卿之一,主管皇帝车驾、马匹,后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周礼·夏官·太仆》曰:“太仆:掌正王之#-666hh;位,出入王之大命。”《通典·职官七》曰:“《周官》有太仆下大夫,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似今太仆之职。……秦因之……汉初,夏侯婴常为之。……王莽改太仆为太御。后汉太仆与汉同,亦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汉代太仆地位高于周代。《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
、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属焉。”执辔(peì):控制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意为驾御。辔,马缰绳。许慎《说文解字》“丝部”曰:“辔,马辔也。……与连同意。《诗》曰:六辔如丝。”《礼记·曲礼上》曰:“执策#-666dd;辔,驱之五步而立。”孔颖达疏曰:“辔,御马索也。”
〔3〕大将#-666kk;:官名,古代领兵打仗的最高统帅。春秋时已有将#-666kk;称号,战国时有大将#-666kk;,如秦国大将军王翦。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将军,周官也。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始受大名。王翦、灌婴并为之。”秦汉沿置,汉代时大将军为武职,位次丞相,但因为常常由皇亲国戚担任,深得皇帝宠信,位高权重,实际左右了朝政,故地位实高于丞相,如霍光、王莽等。
〔4〕大驾:皇帝最隆重的乘舆仪式。汉代皇帝出行的车驾,按照出行规模大小而#-666dd;为大驾、法驾、小驾。蔡邕《#-666ll;断》卷下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三辅黄图》卷六曰:“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皆为省中,备千乘万骑出长安,出祠天于甘泉备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凡皇帝亲往祭祀,动用大驾。汉武帝晚年常居甘泉,汾阴所出的宝鼎也被移往甘泉,故大驾也被称为“甘泉卤簿”。《独断》卷下曰:“在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备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中兴以来希用之。”《后汉书·舆服志上》曰:“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备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卤簿。”刘昭注引蔡邕《表志》曰:“国家旧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见。”蔡邕所记多为东汉之制,故或不得详。因而本条所记之甘泉大驾卤簿益显珍贵。
〔5〕司马车:《三辅黄图》卷二曰:“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公车司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则此司马车应属公车司马令之车。一说此处“司马车”或为“司南车”“指南车”之误,因古代天子大驾出行以司南车为先导。《晋书·舆服志》曰:“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666aa;。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司马,武官名。西周始置,汉代大将军、将军、校尉的属官都有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元狩四年(前119)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
〔6〕中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车驾#-666dd;为左、中、右三行,居中间而行的即是中道。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