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县大夫沿门持钵 守钱虏闭户封财 第2节
县官取了口词明白,拿到市口,两口子每人打了四十板,分付叫不要打死,拖到城外壕边丢弃。这饥民跟了无数的出去,趁活时节霎时割得个罄净。如此等事,难道也还不算古来的奇闻?
这些孽种,那未荒以前,作得那恶无所不至,遭了这样奇荒,不惟不悔罪思过,更要与天作起对来。其实这样魔头,一发把天混沌混沌,叫他尽数遭了灰劫 [灰劫——佛教语,指火劫之后的馀灰。] ,再待十二万年,从新天开地辟,另生出些好人来,也未为不可。谁知那天地的心肠,就如人家的父母一样,有那样歪憋儿子,分明是一世不成人的,他那指望他做好人改过的心肠到底不死,还要指望有甚么好名师将他教诲转来,所以又差了两尊慈悲菩萨变生了凡人,又来救度这些凶星恶曜。一位是守道副使 [守道副使——按明代职官,当为“巡道副使”之误。孙楷第先生云:“明时巡道以按察使(司)副使、佥事任之,守道以布政使司参政、参议任之,无副使任守道之事也。”] 李粹然 [李粹然——据孙楷第先生考证,李粹然实有其人。《河内县志》卷二十六《先贤传》:“李政修,字粹然,万历丙辰进士。授介休令,丁内艰。起复补淄川……调滋阳令,擢礼部郎中,迁济南道,视左辖篆……迁嘉湖道。再迁济南道,未任乞休。顷之,起冀南道。岁祲,多乞儿,修慈幼局收鞠之。国初荐补天津道,升淮海道,卒于官。”] ,是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人,丙辰进士;一个是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明代派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各地考核地方吏治,称巡按御史,简称巡按。因是代天子巡守,又称代巡。] ,那个巡按叫杨无山 [杨无山——据范正群、张晓先生《〈醒世姻缘传〉杨无山事迹考略》(《蒲松龄研究》2011年第4期)考证,杨无山实有其人。杨鹗,字无山,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崇祯三年庚午举人,崇祯四年辛未进士,知浦城县,累迁郡守、御史、顺天巡抚。南明弘光朝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总督四川、湖广、云南、贵州、广西军务兼理粮饷,后又任偏沅总督、湖北总督、七省总督,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被执,不屈死。] ,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辛未进士。这两位菩萨,且不必说他那洁己爱民、忘家为国的好处,单只说他那救荒的善政。
那李粹然先在地方把他的赎银 [赎银——所审理的官司人犯罚纸、赎罪等的银钱。] 搜括了个罄净,把衙内的几副酒器杯盘,多的两条银带,都拿来煎化了赈济贫民。但贫民就是大海一般,一把沙撒在里面,那里去显?四关厢立了四个保婴局,每局里养了十数个妇人,凡是道路上有弃撩的孩子,都拾了送与那局内的妇人收养。每月与他粮食二斗,按月支给;从八月里起,直到次年五月麦熟的时候才止。不止一处,他道属十三州县,处处皆是,只是多少不等。这也实实的救活了千数孩提。
那按院从八月初一日到了地方,见了这个景象,说:“这秋成的时候尚且如此,若到了冬春,这些饥民若不设法救济,必定半个不存。”也是把那纸赎搜括得罄尽,将自己的公费都捐出来放在里边。前院裁汰了许多承差,他开了一个恩,叫他每名纳银五十两,准他复役。共是二十名,捐了一千两。共凑了三千五百两银子,差了中军承差,分头往那收熟的地方籴了五百石米来。
这杨代巡从九月二十日起,预先叫乡约地方报了贫民的姓名,登了册籍,方才把四城四厢分为八日,逐日自己亲到那里,逐名覆审,给了吃粥的信票,以十月初一日为始,到次年二月终为止。又有那二百多名贫生,也要入在饥民队里吃粥。按院说:“士民岂可没有分别?”将四门贫士另在儒学设立粥厂,耑待那些贫生。四门的粥厂又分男女两处,收拾得甚有条理。
可恨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光棍,叫是薛崇礼,家中开一个杂粮铺,又贩官盐,不止中人之产,叫他老婆同他两个都出来冒领粥票,被乡约举首出来,发县审究,拟了有力杖罪,呈详解院。杨按院免了他罪责,罚了他三石小米,添了赈饥。
这一日一顿稀粥,若说要饱,怎得能彀?但一日有这一顿稀粥吃在肚里,便可以不死。又在那各寺庙里收拾了暖房,夜晚安顿那没有家室的穷人。得他这样搭救,方才存剩了十分中两分的孑遗。
那按院他原籍湖广的地方天气和暖,交了正月,过了二月以后,麦子也将熟了,满地都有野菜,尽就可以度日。他把这北边山东的地方也只当是他那湖广,所以要从三月初一停了煮粥,自己也便于二月初六出巡去了。
那绣江县官想道:“这北边的三月,正是那青黄不接的时候。正吃了这五个月粥,忽然止住,野外又无青草,树头尚无新叶,可惜把按院这一叚功德泯没了!”但库中久不征了,钱粮分文也不能设处 [设处——措置,料理。] 。尚有守道存养弃孩剩的十四两银,盐院赈济贫生剩的十三两银,刑厅捐助的二十两银,自己设处了二十两银,共有六十七两。想道:“这煮了五个月的粥,都是按院自己设处,并不靠他乡绅大姓的一料一柴。如今再得一百石米,便可以度这三月。把这个三月过了,坡中也就有了野菜苜蓿,树上有了杨叶榆钱 [榆钱——榆树的果实,初春先叶而生,联缀成串。因形似铜钱,故称。] ,方可过得。没奈何,把这一个月的功果,央那乡绅大姓完成了罢。况城中的乡宦富家,虽是连年不曾收成,却不曾被水冲去,甚有那大富财主的人家。”
砌 [砌——“缉”的借字,山东方言音qì,订、装订的意思。] 了一本缘簿,里边使了连四白纸,上面都排列了红签,外边用蓝绢做了壳叶,签 [签——同本作“筌”,盖因形近而讹,据文意酌改。] 上标了“万民饱德”四个楷字。自己做了一篇疏引,说道:
造塔者犹贵于合尖,救溺者务期于登岸。嗟下民造孽罙 [罙——音mí,同“冞”。更,愈。] 深,惕上天降割已甚。溯惟绣江之版籍,洊当饥岁之殍亡。按台老大人谓天灾固已流行,或人力可图挽救;于是百方济度,万苦那移。不动公帑分文,未敛私家颗粒。先则计口授糈,后则按人给粥。原定冬三月为始,拟满春正月为终。复念青黄不接之际,未及新陈交禅之期,殚精竭虑,细栝 [栝——“括”的借字,刮。] 穷搜,拮据又延一月。转计春令虽深,相去麦秋 [麦秋——小麦成熟。] 尚远。木叶为羹,未有垂青之叶;草茎作食,尚无拖绿之茎。使非度此荒春,胡以望臻长夏?第按台之力,已罄竭而无馀;问县帑之存,又釜悬而莫济。于是与按台相向踌躇,互为辗转,不得不告助于乡先生 [乡先生——意同“乡老先生”,参见第十回注。] 、各孝廉 [孝廉——本为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明清时用为对举人的称呼。] 、诸秀孝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这里指秀才。] 、素封大贾、义士善人者:米豆秫粟之类,取其有者是捐;斗升庾釜之区,量其力而相济。多则固为大德,少亦籍为细流。时止三十日为期,数得一百石为率。庶前养不止于后弃,救死终得以生全。伏望乡先生、各孝廉、诸秀孝、素封大贾、义士善人者:念夭乔纤悉之众,仁者且欲其生;矧井闾桑梓之民,宁忍坐视其死?诚知地方荐饥有日,诸人储蓄无几。捐盆头之米,亦是推恩;分盂内之,宁非续命?则累仁积德,福祥自高施主之门;而持钵乞哀,功德何有脚夫之力。斯言不爽,请观范丞相 [范丞相——指宋范仲淹。他曾散绢三千匹与闾里亲朋故旧,又置田数千亩为义庄。后来其子孙后代富贵为官者甚多,故人认为是其行善之报。] 之孙谋;此理非诬,幸质宋尚书 [宋尚书——宋宋祁,字子京,累官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生前多有济贫之举。] 之子姓。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