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西游补》 > 作者

作者

出身豪门

董说出生于湖州南浔豪门望族。湖州董氏始祖为宋政和间金紫光禄大夫董贞元,他因忤执政蔡京而去官,归隐湖州乌程县梅林,即今湖州市织里镇轧村。元明之际,其八世孙董仁寿入赘南浔,遂为南浔支始祖。南浔董氏自明中叶董份以进士起家后,科举与经济势头大盛,号称“一门四进士,豪富冠东南”。董份擅长写青词,深得好道的嘉靖皇帝欢心,一路飞黄腾达,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份的超常升迁,董份、董道醇、董嗣成祖、父、孙三代进士同在,子董嗣成先其父董道醇成进士,董份与岳父吴鹏同居尚书大位,这些都是当时皇明盛事之一。加上董份曾数次任主试官,并号称得人,故门生满朝,申时行、王锡爵等明代首辅均出其门下。因此,董氏家族的显赫与富贵在当时简直无与伦比,“宾客车马驰逐如鹜” [茅国缙:《董伯念传》。] ,“双凤堂中日日笙歌缭绕”,“金银之堆积如山” [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 ,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

全盛时的董氏拥有良田数万亩,奴仆上千人,日日笙歌戏酒,诗文高会。其豪富故事在明清两代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董份曾以二千金酬谢一媒人。姑苏张濂水用半夏配百部,治好了董份的失眠症,仅此两味药,董份就酬之百金。董氏还耗费巨资,从苏州购买奇石瑞云峰,役使千人搬运,陆路运输时,为减少摩擦力,使用葱蒜万金,致使当时葱蒜价格大涨。董份最满意的厨师得了重病,为了晚年的美好生活,董份请求自己最好的私人医生给厨师治疗。董家由于奴婢仆从众多,董份曾建百间楼以供居住。此楼至今仍存,白墙青瓦,为现在江南最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之一。

然而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奴仆的纵横生事等,万历二十二年(1594),数千民众围攻和状告董氏,引发了波及整个东南且震惊朝廷的民变。董氏自此身槁产落,家财“不数月存者十仅二三” [同1。] 。次年便成了董氏家族最悲惨的一年,董份、董嗣昭、董嗣成三进士相继卒,且董份与董嗣成之卒主要就是受了民变的刺激,而董道醇万历十六年(1588)就已离世。故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董家一门四进士已成历史,基本结束了烈火烹油般的豪富生活,从天上掉到了地上。盛而速衰,沧桑变化,正如《桃花扇》“余韵”曲子所云:“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在接下来的血雨腥风、海飞山立的明清鼎革之际,董氏族支中,有的出头降清,竭力维持地方稳定;有的隐逸终身,拒不仕清;有的遭刁民陷害,牵连进通海案中。因此,各支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政治地位极不均衡,但直至清中叶,董氏家族依然以子孙众多、文采出众著称。据乾隆十年(1745)董熜《董氏诗萃》等统计,从明初董仁寿至乾隆初董丰垣,湖州董氏历十二世,共有文学家54人、别集152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写《西游补》著称的董说。

复社名士

公元1620年董说出生时,其父董斯张已经三十五岁了,因此非常感叹地说:“三十五年才作父,消人胆气白盈髭。” [董斯张:《庚申岁梢举一雄,孝若舅、杨若木称诗相贺,各酬一章》。] 大概七岁的时候,董说开始从师读书。每天喜欢早起,“星灿灿,且栉且沐” [董说:《赵长文先生〈乍醒草〉序》。] 。虽经其师赵长文多次苦劝,但仍未能改。董说十四岁成秀才,不久又成为由国家供应膳食的廪生,即秀才中的佼佼者。二十岁时,乡试落榜,心中愤懑不平。他批判此次考试,“贵人车马满天下”,而有才之士不被录用,“竟使明天子甲乙之科,为驱除吾党之策” [董说:《〈闾书〉序》。] 。董说由此看清了科举考试的真面目,认为不过是迷惑读书人去做“纱帽文章”。

当时大江南北竞开文社,以切磋八股制艺。董说不仅参加过浙西的语水社,而且在社中颇有话语权。当时复社首脑张溥也极称赏董说。两人首次见面是在江苏昆山,时间是崇祯庚辰(1640)。次年正月,董说前往太仓,作了张溥入室弟子。在太仓的日子,两人情感日益密切。然而到了五月,张溥暴病身亡。董说痛哭不已,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张夫子文》,并代复社作《祭西铭先生文》《谒于忠肃庙为西铭先生祈嗣疏》,以激昂慷慨的笔墨盛赞了张溥一生的功绩。

张溥葬于次年十月二十七日,董说作为张溥的弟子参加了盛大的会吊会葬活动。会吊会葬中,海内名流毕集,董说出尽风头。大家一见董说,皆问:“君非乌程董若雨乎?”相顾倾倒,遂有南州孺子之目 [范锴:《浔溪纪事诗》引温棐忱《篷窝杂稿·董若雨先生传》。] 。在会吊会葬中,董说结交了侯几道、包惊几等不少复社人物。复社的宗旨是“期与四方多士共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从其经世致用的主张与务实作风来看,明亡前的董说是积极入世、期望为国出力的。

周庆云《南浔志》卷五十一引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曰:“明末,张庶常溥狎主复社,以附东林,延先生(董思)及若雨(董说)为之领袖,当世名流俱以不识两先生为耻。”关于董说在复社中地位的这段记载,有学者觉得不可靠,理由主要是“复社是一个政治团体,董说在政治上没有地位”,“董说当时年纪尚轻,名气也不大” [徐江:《董说〈西游补〉考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54页。] 。实际上,董说明亡前后虽仅二十余岁,但名气却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复社名士。首先,与董说交游的复社成员共有29人,他们当中不仅有复社领袖张溥,而且有复社重要活动家孙淳、复社眉目吴羽三等,而且这三人与董说的交情均较深厚。其次,在张溥丧葬活动中,董说代复社作《祭西铭先生文》等文,不仅体现了董说在张门中的身份与地位,更为其在复社中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最后,明亡前复社同仁就常请董说给自己书稿作序,如《黄观只稿序》《吴羽三稿序》等,这也可看出董说在当时的名气与影响。

反清遗民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明王朝宣布灭亡。董说慨然说:“吾家累叶受国恩,今遘数阳九,纵不能死,忍腼颜声利之场乎?” [范锴:《浔溪纪事诗》卷上。] 遂弃诸生,焚十年来应制之文,屏迹丰草庵,亲友难睹其面。隐居丰草庵期间,读书著述成了董说主要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他感叹汉唐诸儒注释遗经多所未尽,于是殚精研思,废寝忘食,“以究先圣之微言” [同9。] 。特别深入钻研《周易》,法扶桑咸池之出入,而表出震;观江海潮汐之周流,而阐卦律。复社诸君多以文章经济自负,对韵语不甚关心,董说亦是如此。但明亡后,董说开始大量写作诗歌,以抒发其浓厚的故国旧君之思。

董说一方面以读书著述寄托遗民之思,另一方面也积极从事抗清斗争。顺治辛卯(1651),鲁王在舟山抗清失败,浙东义士受牵连致死者无数。后来成了董说师父的故国派和尚领袖弘储,亦被浙按院入疏奏弹,凛然赴杭州投案,其住持的灵岩合寺星散。在这种风刀霜剑的险恶环境下,董说毅然杖策登山,以表申援。尽管董说其他的反清复明活动没有文献可征,但仅从灵岩“辛卯事件”就可看出他是一名积极而坚强的抗清者。当时著名遗民徐枋即把此事等同于南宋张浚的著名抗金事迹 [“当时”句:金兵焚采石,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独张浚以一小舟径进,一军见之,以为从天而降,遂以退敌。徐枋说:“今以合众下山之时,而吾道兄奋然独往,何以异此?”徐枋语见《居易堂集》卷二《与尧峰月涵和尚书》。] 。

董说三十四岁皈依弘储为白衣弟子,三十八岁正式在灵岩受戒。引发董说走上灵岩的,除了因生存环境险恶而愈显强烈的为僧意识外,更主要的还是灵岩弘储“以忠孝作佛事”的爱国精神召唤着他。徐枋《退翁老人南岳和尚哀辞》曰:“惟吾师一以忠孝作佛事,使天下后世洞然明白,不特知佛道之无碍于忠孝,且以知忠孝实自佛性中来。”灵岩在当时是抗清的一个地下联络站,接纳了许多爱国志士。董说落发为僧也是抗清爱国思想的表现,正如其友人金镜《闻董若雨祝发于灵岩感赋》诗所言:“念本由忠激,身随亦奋飞。曾闻无数佛,血性一男儿。”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