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西游补》 > 作者生平

作者生平

泰昌元年庚申 公元1620年,董说一岁

年底董说出生。此时曾祖董份、祖父董道醇、大伯父董嗣成、三伯父董嗣昭,董氏家族中的四位进士均已去世。其中曾祖曾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祖父曾任工科给事中,大伯父曾任礼部主客司郎中,他们是董氏家族中最显赫的三位人物。董说祖母是大名兵备副使茅坤之女,嫡母是大司空沈泰垣之女,她们也已经去世。董说生母是太学生屠兑之女,是其父董斯张继妻。董斯张这一年已经三十五岁。

天启元年辛酉 公元1621年,董说二岁

吴越名士张隽为董斯张购归董份亲自评点的《史记》《汉书》,董说后来有《书先君赠非翁长歌墨迹后》一文,见《丰草庵文集》卷三。

天启二年壬戌 公元1622年,董说三岁

三岁的董说已经能够像佛教徒般盘腿端坐,崇奉佛教的父亲因此很喜欢他。

天启三年癸亥 公元1623年,董说四岁

伯父董嗣成万历间曾因提倡立万历皇帝长子为太子而被革职,这一年被朝廷追赠为光禄寺少卿。

冬外祖父沈泰垣被晋升为大司空。

天启四年甲子 公元1624年,董说五岁

春晚明高僧紫柏的弟子行忞拜访董斯张,后来成为董说老师的赵长文也参与了聚谈。

天启五年乙丑 公元1625年,董说六岁

新春及重九 董斯张命董说到南浔各寺庙礼佛。董说师祖汉月法藏禅师住苏州邓尉山,著《五宗源》。

天启六年丙寅 公元1626年,董说七岁

董说师从南浔赵长文读书,言行异乎寻常儿童,特别喜欢早起,天不亮就起来梳头洗脸。儒家经典《四书》还没学完,就先读起《圆觉经》。

天启七年丁卯 公元1627年,董说八岁

董说皈依杭州开元寺高僧闻谷大师,赐名智龄;父亲董斯张教其读《心经》,这种教育迥异于封建社会的一般士子。

崇祯元年戊辰 公元1628年,董说九岁

三月 弟弟去世。

八月 父亲去世。

崇祯二年己巳 公元1629年,董说十岁

张溥领导的复社成立,这是晚明最著名的文社。董说之师弘储从汉月法藏出家,两人同为明末临济宗著名高僧,分别为南岳下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第三十五世,而董说为第三十六世。

崇祯三年庚午 公元1630年,董说十一岁

秋天 复社举行金陵大会。

崇祯五年壬申 公元1632年,董说十三岁

复社举行虎丘大会。

崇祯六年癸酉 公元1633年,董说十四岁

董说成为秀才。不久成为廪膳生员,每月可得到公家发的膳食津贴。

崇祯七年甲戌 公元1634年,董说十五岁

春董说去光福扫墓,想拜见汉月法藏和尚,未果。此时弘储在苏州玄墓的一个寺庙中做接待工作。玄墓、光福、邓尉诸山均在苏州,且相连。

崇祯八年乙亥 公元1635年,董说十六岁

自此年始 董说喜欢评点古书,评后则悔,悔则烧之,估计是嫌自己的评点还太稚嫩,不足以留在世上。汉月法藏和尚圆寂,年六十三。

崇祯九年丙子 公元1636年,董说十七岁

董说首次评点《史记》,并亲自抄录曾祖董份的《史记》评本。董说父亲的朋友、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去世。

崇祯十年丁丑 公元1637年,董说十八岁

陆文声上疏攻击复社。湖州的一位知交赠对联给董说静啸斋,对联为:“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南浔陈茂老见了,说:“此未到君,语须异时。”陈茂老觉得这个对联的出世之意,对董说来说太早了,期待他能干一番事业。

崇祯十一年戊寅 公元1638年,董说十九岁

复社人物吴应箕、陈贞慧等作《南都防乱公揭》,讨伐在南京的阉党阮大铖。董说往苏州悼唁徐氏,遇若木先生,拜见范长倩。按:董斯张《静啸斋存草》中有两若木,一为杨若木,一为冯若木。冯若木即冯梦龙兄,苏州人,董说遇见的很可能是他。范长倩为董斯张表姐夫,擅长书法,与董其昌相伯仲。

桐乡吕愿良举澄社,董说侄子董思参与。董说参加语水社,见社友张履祥批点《王龙溪语录》,遇到稍微直快的话语,便涂抹一大通,并评点曰“禅”,觉得这样的读书人非常可悲。按:张履祥比董说大九岁,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世称杨园先生。

崇祯十二年己卯 公元1639年,董说二十岁

许豸任浙江提学副使,董说以古文见知,后自称“身是君家弟子员”,见《丰草庵诗集》卷五《阅许有介米有堂集感书》。

董说乡试落榜,悲愤不已,弃所作应制之文。董说与严既方相交,此人后来成为董说密友,两人交往的诗文很多。

崇祯十三年庚辰 公元1640年,董说二十一岁

董说作《西游补》。《丰草庵诗集》卷二《漫兴》其四“《西游》曾补虞初笔,万镜楼空及第归”,自注曰“余十年前曾补《西游》,有万镜楼一则”。据董说自己系年,此诗作于顺治庚寅(1650),故十年前是崇祯庚辰(1640)。

董说在昆山拜见复社首脑张溥、杨廷麟;为业师赵长文《乍醒草》作序,为严既方、陈玉仍汇编的同社成员的近期应制文集《闾书》作序,代浙江督学许豸作《王按台两浙观风录序》。

崇祯十四年辛巳 公元1641年,董说二十二岁

董说有书信寄侯几道;开始写作著名的史学著作《七国考》;为陈辛生、顾龙湫、施树百、董帷孺以及自己的应制文汇编《玄览斋会业》作序;编辑南浔一地四十四人之文,谓之《浔书》,并作序。

正月 董说成为复社领袖张溥入室弟子,前往太仓侍奉张溥,后因路遥、母老、家贫而回湖州。五月,张溥忽然去世。八月,董说与友人严既方前往吊唁,作《祭张夫子文》,并代复社作《祭西铭先生文》《谒于忠肃庙为西铭先生祈嗣疏》。在会吊张溥期间,董说结交了嘉定侯几道、吴江包惊几。

冬董说拒绝为人说解,得了“退财白虎”的绰号。

崇祯十五年壬午 公元1642年,董说二十三岁

五月 钱谦益等为张溥立嗣。

秋董说参加张溥盛大葬礼,途中与湖州复社同仁严既方、陈玉仍相约,为六经开山创作经学文字。会葬活动中,遇苏州徐枋及其父徐汧。

冬董说《七国考》完稿,自己作序。

其侄董汉策刻《计然子》,董说为之作序,极言天地黑暗,自己愁苦不堪,惟以著述为生;为复社眉目吴羽三文集作序,吴羽三曾与董说同侍张溥;为复社同仁黄观只文集作序;为友人燕铭所选之文作序,纵论秦汉唐宋之文;序友人卓子《小试十艺》,感叹士之不遇;为闵未孩文稿作序。

密云圆悟圆寂,年七十七。密云圆悟乃弘储师祖,弘储此年重刻《天童七书》。

崇祯十六年癸未 公元1643年,董说二十四岁

董说读书尚矜奇,爱读理学家陈献章著作,拟作《洪范说》。至此年,董说手评古书已达数百卷,但这些书在丙申(1656)七月董说乞戒灵岩前被焚弃。

董说为吴江计东诗集作序;为吴海序制义作序;病中为严既方、陈玉仍、沈公叙及顾端士所集《苕文大舒》作序;作《书〈桃花源记〉后》,表达了其进退思想,表示如果不能为报韩之张良,就当效法避秦之楚客。

正月 复社同仁许孟宏过访。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