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仪礼》 » 大射 >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命去侯,负侯许诺…+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命去侯,负侯许诺如初。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犹挟一个,去扑,与司马交于阶前。适阼阶下,北面请释获于公。公许。反,搢扑,遂命释获者设中,以弓为毕,北面。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筭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兴,共而俟。司射西面命曰:“中离维纲,扬触梱复,公则释获,众则不与。唯公所中,中三侯皆获。”释获者命小史。小史命获者。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视上射,命曰:“不贯不释。”上射揖。司射退反位。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兴,执而俟。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筭,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筭,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三耦卒射。原文解释

【原文】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note-name:司马1司马:此司马谓司马正。以下凡单言司马者皆谓司马正。命去侯,负侯许诺如初。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犹挟一个note-name:司射犹挟一个2司射犹挟一个:案司射自诱射之后,就一直执弓挟矢以掌射事,到这时仍是这样,所以说“犹挟一个”。,去扑,与司马交于阶前。适阼阶下,北面请释获于公。公许。反,搢扑,遂命释获者note-name:释获者3释获者:谓大史(见下)。设中,以弓为毕,北面。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note-name:小臣师执中4小臣师执中:案前命大史设中而此言小臣师者,因为国君官多,威仪盛,故大史不自执中设之。,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筭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兴,共而俟。司射西面命note-name:司射西面命5司射西面命:这是在中的东边面朝西而命之。曰:“中离维纲note-name:中离维纲6中离维纲:中,谓射中。离,通“丽”,附着。维,指射侯上的躬和舌。纲,上下舌两端系侯的绳。扬触梱复note-name:扬触梱复7扬触梱复:案矢射中他物又扬而触侯,叫做扬触;矢至侯而不着,被弹回而反落于地,叫做梱复。扬触是因为瞄得不准,梱复则是射箭的力度不够。,公则释获,众则不与。唯公所中,中三侯皆获。”释获者命小史note-name:小史8小史:大史之佐。。小史命获者。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视上射,命曰:“不贯不释。”上射揖。司射退反位。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兴,执而俟。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筭,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筭,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三耦卒射。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司射像当初一样命令三耦中的上耦开始射箭。上耦也像当初一样地行揖礼、升堂射箭。司马正命令负侯者从侯前离开去,负侯者也像当初一样地答应着离去。司马正从西阶下堂,到次中放下弓,返回原位。司射右手仍然挟着一支矢,到西阶去扑,正好同从西阶下堂的司马在阶前交错而过,司射来到阼阶下,面朝北向君请示从这次射箭开始计算射中的多寡。君答应。于是司射返回到西阶下,又把扑插在腰间,接着便命令释获者设中,同时来到将设中的地方的南边,用弓当作毕,面朝北指示设中。由大史充当释获者。小臣师拿着中,使中首朝前,坐下来设中,使中面朝东,然后退回东堂下。大史放八支筭到中里,把其余的筭横放在中的西边,起身,拱手而立,等待开始射箭。司射又面朝西命令大史说:“如果矢射着侯的躬、舌或纲绳,或者矢先射着了别的东西又扬起而着于侯上,抑或矢射着了侯又弹回而落到地上,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如果是君,就算射中,其他众耦就不算数。君射时,不论射中三侯中的那一侯,都算数。”于是释获者又将司射的命令转命小史,小史又转命获者。司射又进到堂下,面朝北看着上射命令说:“矢不贯穿侯的正中,就不计数。”上射行揖礼。司射退反原位。释获者在中的西边坐下,从中里拿取八支筭,又另放八筭到中里,然后起身,拿着筭等待计数。于是开始射箭。如果射中,释获者就为他计数,每射中一矢就放一支筭在中的旁边:上射的筭放在中的右边,下射的筭放在中的左边。如果手中的八支筭没有放完,那么多余的筭就放回到中的西边。接着释获者又从中里拿取八筭,再另放八筭到中里,然后起身,拿着筭等待为次耦射时计数。就这样三耦都射箭完毕。

原文翻译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命去侯,负侯许诺如初。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犹挟一个,去扑,与司马交于阶前。适阼阶下,北面请释获于公。公许。反,搢扑,遂命释获者设中,以弓为毕,北面。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筭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兴,共而俟。司射西面命曰:“中离维纲,扬触梱复,公则释获,众则不与。唯公所中,中三侯皆获。”释获者命小史。小史命获者。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视上射,命曰:“不贯不释。”上射揖。司射退反位。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兴,执而俟。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筭,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筭,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三耦卒射。

司射像当初一样命令三耦中的上耦开始射箭。上耦也像当初一样地行揖礼、升堂射箭。司马正命令负侯者从侯前离开去,负侯者也像当初一样地答应着离去。司马正从西阶下堂,到次中放下弓,返回原位。司射右手仍然挟着一支矢,到西阶去扑,正好同从西阶下堂的司马在阶前交错而过,司射来到阼阶下,面朝北向君请示从这次射箭开始计算射中的多寡。君答应。于是司射返回到西阶下,又把扑插在腰间,接着便命令释获者设中,同时来到将设中的地方的南边,用弓当作毕,面朝北指示设中。由大史充当释获者。小臣师拿着中,使中首朝前,坐下来设中,使中面朝东,然后退回东堂下。大史放八支筭到中里,把其余的筭横放在中的西边,起身,拱手而立,等待开始射箭。司射又面朝西命令大史说:“如果矢射着侯的躬、舌或纲绳,或者矢先射着了别的东西又扬起而着于侯上,抑或矢射着了侯又弹回而落到地上,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如果是君,就算射中,其他众耦就不算数。君射时,不论射中三侯中的那一侯,都算数。”于是释获者又将司射的命令转命小史,小史又转命获者。司射又进到堂下,面朝北看着上射命令说:“矢不贯穿侯的正中,就不计数。”上射行揖礼。司射退反原位。释获者在中的西边坐下,从中里拿取八支筭,又另放八筭到中里,然后起身,拿着筭等待计数。于是开始射箭。如果射中,释获者就为他计数,每射中一矢就放一支筭在中的旁边:上射的筭放在中的右边,下射的筭放在中的左边。如果手中的八支筭没有放完,那么多余的筭就放回到中的西边。接着释获者又从中里拿取八筭,再另放八筭到中里,然后起身,拿着筭等待为次耦射时计数。就这样三耦都射箭完毕。

【原文注释】

〔1〕司马:此司马谓司马正。以下凡单言司马者皆谓司马正。»

〔2〕司射犹挟一个:案司射自诱射之后,就一直执弓挟矢以掌射事,到这时仍是这样,所以说“犹挟一个”。

〔3〕释获者:谓大史(见下)。»

〔4〕小臣师执中:案前命大史设中而此言小臣师者,因为国君官多,威仪盛,故大史不自执中设之。

〔5〕司射西面命:这是在中的东边面朝西而命之。

〔6〕中离维纲:中,谓射中。离,通“丽”,附着。维,指射侯上的躬和舌。纲,上下舌两端系侯的绳。

〔7〕扬触梱复:案矢射中他物又扬而触侯,叫做扬触;矢至侯而不着,被弹回而反落于地,叫做梱复。扬触是因为瞄得不准,梱复则是射箭的力度不够。

〔8〕小史:大史之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