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而施上服、下服之罪,然后刑、杀。原文解释
【原文】
1.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1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三刺,参见《秋官·小司寇》注。宥,宽宥。赦,赦免。,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群臣
2群臣:谓孤、卿、大夫、士等在朝官员。,再刺曰讯群吏
3群吏:谓乡遂、都鄙、公邑等地方官员。,三刺曰讯万民;壹宥曰不识
4不识:郑《注》曰:“识,审也。不审,若今仇雠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再宥曰过失
5过失:郑《注》曰:“若举刃欲斫伐,而轶中#-666aa;者。”,三宥曰遗忘
6遗忘:郑《注》曰:“若间(隔)帷薄,忘有(#-666aa;)在焉,而以兵矢投射之。”;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
7旄:通“耄”。八十岁以上的老#-666aa;。《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三赦曰蠢愚。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而施上服、下服之罪,然后刑、杀。

【翻译】
司刺掌管三次讯问、三种宽宥、三项赦免之法,以协助大司寇审理好诉讼案件:三刺中所谓壹刺,就是讯问群臣的意见,所谓再刺,就是讯问群吏的意见,所谓三刺,就是讯问万民的意见。三宥中所谓壹宥,就是宽宥由于认错#-666aa;而误杀#-666aa;者,所谓再宥,就是宽宥由于无心的过失而误杀#-666aa;者,所谓三宥,就是宽宥由于忘记某处有人而误杀人者。三赦中所谓壹赦,就是赦免年龄幼小而杀了人者,所谓再赦,就是赦免年老而杀了人者,所谓三赦,就是赦免痴傻而杀了人者。用这三法求得当事人犯罪的实情,使得对于犯罪者的断决公正准确,而决定判决施以重刑或轻刑的具体罪状,然后执行刑罚或死刑。
原文 | 翻译 |
1.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而施上服、下服之罪,然后刑、杀。 | 司刺掌管三次讯问、三种宽宥、三项赦免之法,以协助大司寇审理好诉讼案件:三刺中所谓壹刺,就是讯问群臣的意见,所谓再刺,就是讯问群吏的意见,所谓三刺,就是讯问万民的意见。三宥中所谓壹宥,就是宽宥由于认错#-666aa;而误杀#-666aa;者,所谓再宥,就是宽宥由于无心的过失而误杀#-666aa;者,所谓三宥,就是宽宥由于忘记某处有人而误杀人者。三赦中所谓壹赦,就是赦免年龄幼小而杀了人者,所谓再赦,就是赦免年老而杀了人者,所谓三赦,就是赦免痴傻而杀了人者。用这三法求得当事人犯罪的实情,使得对于犯罪者的断决公正准确,而决定判决施以重刑或轻刑的具体罪状,然后执行刑罚或死刑。 |
【原文注释】
〔1〕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三刺,参见《秋官·小司寇》注。宥,宽宥。赦,赦免。
〔2〕群臣:谓孤、卿、大夫、士等在朝官员。
〔3〕群吏:谓乡遂、都鄙、公邑等地方官员。»
〔4〕不识:郑《注》曰:“识,审也。不审,若今仇雠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5〕过失:郑《注》曰:“若举刃欲斫伐,而轶中#-666aa;者。”
〔6〕遗忘:郑《注》曰:“若间(隔)帷薄,忘有(#-666aa;)在焉,而以兵矢投射之。”
〔7〕旄:通“耄”。八十岁以上的老#-666aa;。《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