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周礼》 > 秋官 司寇

《周礼》秋官 司寇

秋官系统共有六十六职官,大司寇为该部众官之长,小司寇则是大司寇的副手。据本篇《叙官》所论,秋官为“刑官”,即执掌刑法之官。从后文看来,大司寇的主要职责确实是掌刑法相关之事,例如用“三典”惩治违法诸侯,以“五刑”惩罚犯法民众,建造“圜土”(监城)以聚教不良顽民,行“两造”之法以防禁诉讼中的诬告,又有罚坐“嘉石”和服苦役的方法惩办刁民,还立有“肺石”使穷困之民的冤情得以上达等等。此外,定期公开和宣布刑法,掌评断诸侯以至庶民诉讼的邦典、邦法和邦成,监督对违令将士之行刑等,也属于“掌刑法”之职。小司寇协助大司寇行使其掌刑法的主要职责,此外小司寇还要负责询万民和群臣,又负责大校比时清点登记民户口数以上报天府,以及孟冬献民数于王等等。大小司寇之下的六十四属官中,掌察、掌货贿、都则、都士、家士等五官职文亡佚,其余五十九官执掌较复杂,经过学者梳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掌刑法狱讼的官,有士师、乡士、遂士、县士、方士等十六职;第二类是掌各种禁令的官,有雍氏、萍氏、司寤氏、司烜氏、野庐氏、修闾氏、衔枚氏凡七职,这或是因为禁令近于刑法;第三类为隶民之官,有司隶、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等六职。因这部分官吏掌管隶民罪犯和蛮族战俘,监管役使这些奴隶也是执法,故属之司寇;第四类为掌盟约事务的司约、司盟二职,因盟约往往也具有类似法律的约束力;第五类是掌接待四方宾客及与诸侯和蛮夷交往的官,有大行人、小行人、司仪、行夫、环人、象胥、掌客、掌讶和掌交凡九职;第六类是掌辟除的官,包括掩埋腐尸及捕捉鸟兽虫怪等,计有蜡氏、冥氏、庶氏、穴氏等十一职。除了以上这六类外,司寇属官还包括负责统计民户口数的司民,为王和诸侯出行巡时探路清道“执鞭以趋辟”的条狼氏,执掌矿物开采禁令的职金,负责清除野生草木以开辟野地的柞氏、薙氏,掌供祭祀用的杖和杖函的伊耆氏等等,皆可自成一类。这些与刑法无关的职事之官杂入秋官司寇属下,似乎并没有什么确切的理由,有些职官分工过细甚至琐杂,例如掌除虫的有除毒蛊类虫的庶氏,有除木中蠹虫的翦氏,有除墙中虫豸的赤犮氏,又有除水虫的壶涿氏,甚至因为蛙类声音吵闹等缘故而专设蝈氏一职掌灭除蛙类,近乎荒诞,这些堂而皇之却不近情理的设置也往往受到后世学者的讥评讽刺。

据孙诒让《周礼正义》的统计,秋官之属计有卿一人,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上士二十六人,中士百六十四人,下士二百五十一人,府七十人,史百五十九人,胥百六十五人,徒二千二百八人,贾四人,五隶六百人,凡正官自卿至庶人,总三千六百六十人。此外朝大夫,每国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八人,徒二十人。都则,依郑注每都中士一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四人,徒八十人。都士,每都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家士,每家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皆有员数无总数,不可计。大凡可计者,总三千六百六十人。

叙官
大司寇
小司寇
士师
乡士
遂士
县士
方士
讶士
朝士
司民
司刑
司刺
司约
司盟
职金
司隶
犬人
司圜
掌囚
掌戮
罪隶
蛮隶
闽隶
夷隶
貉隶
布宪
禁杀戮
禁暴氏
野庐氏
蜡氏
雍氏
萍氏
司寤氏
司烜氏
条狼氏
修闾氏
冥氏
庶氏
穴氏
薙氏
柞氏
硩蔟氏
翦氏
赤犮氏
蝈氏
壶涿氏
庭氏
衔枚氏
伊耆氏
大行人
小行人
司仪
行夫
环人
象胥
掌客
掌讶
掌交
朝大夫

叙官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原文与解释 »

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士师,下大夫四人;乡士,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遂士,中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县士,中士三十有二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原文与解释 »

方士,中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原文与解释 »

讶士,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原文与解释 »

朝士,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原文与解释 »

司民,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三人,徒三十人。原文与解释 »

环人,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原文与解释 »

司刑,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司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原文与解释 »

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掌客,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三十人。原文与解释 »

掌讶,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原文与解释 »

掌交,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原文与解释 »

掌察,四方中士八人,史四人,徒十有六人。原文与解释 »

掌货贿,下士十有六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原文与解释 »

朝大夫,每国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八人,徒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都则,中士一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四人,徒八十人。原文与解释 »

都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家士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司约,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原文与解释 »

司盟,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原文与解释 »

职金,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原文与解释 »

司厉,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原文与解释 »

犬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六人。原文与解释 »

司圜,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原文与解释 »

掌囚,下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掌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原文与解释 »

司隶,中士二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五人,史十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原文与解释 »

罪隶,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蛮隶,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闽隶,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夷隶,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貉隶,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布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原文与解释 »

禁杀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原文与解释 »

禁暴氏,下士六人,史三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原文与解释 »

野庐氏,下士六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蜡氏,下士四人,徒四十人。原文与解释 »

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原文与解释 »

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原文与解释 »

司寤氏,下士二人,徒八人。原文与解释 »

司烜氏,下士六人,徒十有六人。原文与解释 »

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原文与解释 »

修闾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原文与解释 »

冥氏,下士二人,徒八人。原文与解释 »

庶氏,下士一人,徒四人。原文与解释 »

穴氏,下士一人,徒四人。原文与解释 »

翨氏,下士二人,徒八人。原文与解释 »

柞氏,下士八人,徒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薙氏,下士二人,徒二十人。原文与解释 »

硩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翦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赤犮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蝈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壶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庭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衔枚氏,下士二人,徒八人。原文与解释 »

伊耆氏,下士一人,徒二人。原文与解释 »

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行夫,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原文与解释 »

大司寇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原文与解释 »

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原文与解释 »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原文与解释 »

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原文与解释 »

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原文与解释 »

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惸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原文与解释 »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原文与解释 »

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原文与解释 »

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则戒之日,莅誓百官,戒于百族。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奉其明水火。原文与解释 »

凡朝觐、会同,前王。大丧亦如之。大军旅,莅戮于社。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原文与解释 »

小司寇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原文与解释 »

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弊谋。原文与解释 »

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读书则用法。原文与解释 »

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原文与解释 »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原文与解释 »

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原文与解释 »

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原文与解释 »

及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制国用。原文与解释 »

小祭祀,奉犬牲。凡禋祀五帝,实镬水,纳亨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大宾客,前王而辟。后、世子之丧亦如之。小师莅戮。凡国之大事,使其属跸。原文与解释 »

孟冬祀司民,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而进退之。原文与解释 »

岁终则令群士计狱弊讼,登中于天府。原文与解释 »

正岁,帅其属而观刑象,令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令群士。乃宣布于四方,宪刑禁。原文与解释 »

乃命其属入会,乃致事。原文与解释 »

士师

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皆以木铎徇之于朝,书而县于门闾。原文与解释 »

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诰,用之于会同;三曰禁,用诸田役;四曰纠,用诸国中;五曰宪,用诸都鄙。原文与解释 »

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联,与其民人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胥之事,以施刑罚庆赏。原文与解释 »

掌官中之政令,察狱讼之辞,以诏司寇断狱弊讼,致邦令。原文与解释 »

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二曰邦贼,三曰邦谍,四曰犯邦令,五曰挢邦令,六曰为邦盗,七曰为邦朋,八曰为邦诬。原文与解释 »

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原文与解释 »

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原文与解释 »

若祭胜国之社稷,则为之尸。原文与解释 »

祀五帝,则沃尸及王盥,洎镬水。凡刉珥,则奉犬牲。原文与解释 »

诸侯为宾,则帅其属而跸于王宫。大丧亦如之。大师,帅其属而禁逆军旅者,与犯师禁者,而戮之。原文与解释 »

岁终,则令正要会。正岁,帅其属而宪禁令于国及郊野。原文与解释 »

乡士

乡士掌国中,各掌其乡之民数而纠戒之,听其狱讼,察其辞,辨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司寇听之,断其狱,弊其讼于朝。群士、司刑皆在,各丽其法,以议狱讼。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刑、杀,肆之三日。若欲免之,则王会其期。原文与解释 »

大祭祀、大丧纪、大军旅、大宾客,则各掌其乡之禁令,帅其属夹道而跸。原文与解释 »

遂士

遂士掌四郊,各掌其遂之民数,而纠其戒令,听其狱讼,察其辞,辨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二旬而职听于朝。司寇听之,断其狱,弊其讼于朝,群士、司刑皆在,各丽其法以议狱讼。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就郊而刑、杀,各于其遂肆之三日。若欲免之,则王令三公会其期。原文与解释 »

若邦有大事聚众庶,则各掌其遂之禁令,帅其属而跸。原文与解释 »

凡郊有大事,则戮其犯命者。原文与解释 »

县士

县士掌野,各掌其县之民数,纠其戒令,而听其狱讼,察其辞,辨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三旬而职听于朝。司寇听之,断其狱,弊其讼于朝,群士、司刑皆在,各丽其法以议狱讼。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刑、杀,各就其县肆之三日。若欲免之,则王命六卿会其期。原文与解释 »

方士

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三月而上狱讼于国。司寇听其成于朝,群士、司刑皆在,各丽其法以议狱讼。狱讼成,士师受中,书其刑、杀之成与其听狱讼者。原文与解释 »

凡都家之大事聚众庶,则各掌其方之禁令。原文与解释 »

以时修其县法,若岁终则省之,而诛赏焉。原文与解释 »

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则主之。原文与解释 »

讶士

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凡四方之有治于士者,造焉。四方有乱狱,则往而成之。原文与解释 »

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入于国,则为之前驱而辟。野亦如之。居馆,则帅其属而为之跸。诛戮暴客者。客出入则道之,有治则赞之。原文与解释 »

朝士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原文与解释 »

帅其属而以鞭呼趋且辟。禁慢朝、错立、族谈者。原文与解释 »

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原文与解释 »

凡士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原文与解释 »

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原文与解释 »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原文与解释 »

若邦凶荒、札丧、寇戎之故,则令邦国、都家、县鄙虑刑贬。原文与解释 »

司民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原文与解释 »

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原文与解释 »

司刑

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原文与解释 »

若司寇断狱弊讼,则以五刑之法诏刑罚,而以辨罪之轻重。原文与解释 »

司刺

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而施上服、下服之罪,然后刑、杀。原文与解释 »

司约

司约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治神之约为上,治民之约次之,治地之约次之,治功之约次之,治器之约次之,治挚之约次之。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原文与解释 »

若有讼者,则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若大乱,则六官辟藏,其不信者杀。原文与解释 »

司盟

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凡民之有约剂者,其贰在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既盟,则为司盟共祈酒脯。原文与解释 »

职金

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媺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入其要。原文与解释 »

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原文与解释 »

旅于上帝,则共其金版。飨诸侯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原文与解释 »

司隶

司隶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搏盗贼,役国中之辱事,为百官积任器,凡囚执人之事。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原文与解释 »

犬人

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凡几珥、沉、辜,用駹可也。凡相犬、牵犬者属焉,掌其政治。原文与解释 »

司圜

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原文与解释 »

掌囚

掌囚掌守盗贼,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王之同族拲,有爵者桎,以待弊罪。原文与解释 »

及刑杀,告刑于王,奉而适朝士,加明梏,以适市而刑、杀之。凡有爵者与王之同族,奉而适甸师氏以待刑、杀。原文与解释 »

掌戮

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之。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与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凡军旅、田、役斩杀刑戮,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原文与解释 »

罪隶

罪隶掌役百官府与凡有守者,掌使令之小事。凡封国若家,牛助为牵徬。其守王宫与其厉禁者,如蛮隶之事。原文与解释 »

蛮隶

蛮隶掌役校人养马。其在王宫者,执其国之兵以守王宫,在野外则守厉禁。原文与解释 »

闽隶

闽隶掌役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掌子则取隶焉。原文与解释 »

夷隶

夷隶掌役牧人养牛马,与鸟言。其守王宫者,与其守厉禁者,如蛮隶之事。原文与解释 »

貉隶

貉隶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掌与兽言。其守王宫者,与其守厉禁者,如蛮隶之事。原文与解释 »

布宪

布宪掌宪邦之刑禁。正月之吉,执旌节以宣布于四方,而宪邦之刑禁,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凡邦之大事合众庶,则以刑禁号令。原文与解释 »

禁杀戮

禁杀戮掌司斩杀戮者,凡伤人见血而不以告者,攘狱者,遏讼者,以告而诛之。原文与解释 »

禁暴氏

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挢诬犯禁者,作言语而不信者,以告而诛之。凡国聚众庶,则戮其犯禁者以徇。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戮其犯禁者。原文与解释 »

野庐氏

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若有宾客,则令守涂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则诛之。原文与解释 »

凡道路之舟车轚互者,叙而行之。原文与解释 »

凡有节者及有爵者至,则为之辟。禁野之横行径逾者。原文与解释 »

凡国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掌凡道禁。邦之大师,则令埽道路,且以几禁行作不时者、不物者。原文与解释 »

蜡氏

蜡氏掌除骴。原文与解释 »

凡国之大祭祀,令州里除不蠲,禁刑者、任人及凶服者。以及郊野大师、大宾客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书其日月焉,县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原文与解释 »

雍氏

雍氏掌沟、渎、浍、池之禁,凡害于国稼者。春令为阱、擭、沟、渎之利于民者,秋令塞阱杜擭。禁山之为苑、泽之沉者。原文与解释 »

萍氏

萍氏掌国之水禁。几酒,谨酒。禁川游者。原文与解释 »

司寤氏

司寤氏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原文与解释 »

司烜氏

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粢、明烛,共明水。原文与解释 »

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原文与解释 »

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原文与解释 »

邦若屋诛,则为明竁焉。原文与解释 »

条狼氏

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原文与解释 »

凡誓,执鞭以趋于前,且命之。誓仆、右,曰“杀”;誓驭,曰“车 [缺字] ”;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誓师,曰“三百”;誓邦之大史,曰“杀”;誓小史,曰“墨”。原文与解释 »

修闾氏

修闾氏掌比国中宿、互、柝者,与其国粥,而比其追胥者,而赏罚之。原文与解释 »

禁径逾者,与以兵革趋行者,与驰骋于国中者。原文与解释 »

邦有故,则令守其闾互,唯执节者不几。原文与解释 »

冥氏

冥氏掌设弧、张,为阱、擭,以攻猛兽,以灵鼓驱之。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原文与解释 »

庶氏

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以嘉草攻之。凡驱蛊,则令之、比之。原文与解释 »

穴氏

穴氏掌攻蛰兽,各以其物火之,以时献其珍异、皮革。原文与解释 »

薙氏

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掌凡杀草之政令。原文与解释 »

柞氏

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若欲其化也,则春秋变其水火。凡攻木者,掌其政令。原文与解释 »

硩蔟氏

硩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之号,十有二辰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号,二十有八星之号,县其巢上,则去之。原文与解释 »

翦氏

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原文与解释 »

赤犮氏

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貍虫。原文与解释 »

蝈氏

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蘜,以灰洒之则死。以其烟被之,则凡水虫无声。原文与解释 »

壶涿氏

壶涿氏掌除水虫,以炮土之鼓驱之,以焚石投之。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原文与解释 »

庭氏

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则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夜射之。若神也,则以大阴之弓与枉矢射之。原文与解释 »

衔枚氏

衔枚氏掌司嚣。国之大祭祀,令禁无嚣。军旅、田役,令衔枚。禁叫呼叹鸣于国中者,行歌、哭于国中之道者。原文与解释 »

伊耆氏

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原文与解释 »

大行人

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原文与解释 »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原文与解释 »

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原文与解释 »

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原文与解释 »

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再祼而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立当前疾,摈者四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而酢,飨礼七献,食礼七举,出入四积,再问,再劳。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诸子执谷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立当车衡,摈者三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不酢,飨礼五献,食礼五举,出入三积,壹问,壹劳。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原文与解释 »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出入三积,不问,壹劳,朝位当车前,不交摈,庙中无相,以酒礼之,其他皆视小国之君。凡诸侯之卿,其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原文与解释 »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原文与解释 »

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而见之。原文与解释 »

若有大丧,则诏相诸侯之礼。原文与解释 »

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原文与解释 »

小行人

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诸侯春入贡,秋献功,王亲受之,各以其国之籍礼之。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及郊劳、视馆、将币,为承而摈。原文与解释 »

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原文与解释 »

使适四方,协九仪。宾客之礼:朝、觐、宗、遇、会同,君之礼也;存、覜、省、聘、问,臣之礼也。原文与解释 »

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原文与解释 »

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原文与解释 »

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原文与解释 »

若国札丧,则令赙补之;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若国师役,则令槁禬之;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原文与解释 »

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五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原文与解释 »

司仪

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原文与解释 »

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及其摈之,各以其礼,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其将币亦如之。其礼亦如之。王燕,则诸侯毛。原文与解释 »

凡诸公相为宾,主国五积,三问,皆三辞拜受,皆旅摈;再劳,三辞,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三揖,三辞,拜受。车送,三还,再拜。致馆亦如之。致飧如致积之礼。及将币,交摈,三辞,车逆,拜辱。宾车进答拜,三揖三让。每门止一相,及庙,唯上相入。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宾拜送币。每事如初。宾亦如之。及出,车送,三请,三进,再拜。宾三还三辞,告辟。致饔饩,还圭。飨、食,致赠,郊送:皆如将币之仪。宾之拜礼,拜饔饩,拜飨、食,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原文与解释 »

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各以其礼,相待也如诸公之仪。原文与解释 »

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皆三辞拜受。及大夫郊劳,旅摈,三辞,拜辱。三让,登。听命,下拜,登受。宾使者如初之仪。及退,拜送。致馆如初之仪。及将币,旅摈,三辞,拜逆,客辟,三揖,每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三让,客登。拜,客三辟。授币,下,出。每事如初之仪。及礼,私面,私献,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门之外,问君,客再拜对。君拜。客辟而对。君问大夫,客对。君劳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趋辟。致饔饩,如劳之礼。飨、食、还圭,如将币之仪。君馆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从拜辱于朝。明日,客拜礼赐,遂行。如入之积。原文与解释 »

凡侯、伯、子、男之臣,以其国之爵相为客而相礼,其仪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凡宾客,送逆同礼。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之交,各称其邦而为之币,以其币为之礼。原文与解释 »

凡行人之仪,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原文与解释 »

行夫

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媺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原文与解释 »

环人

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舍则授馆,令聚柝。有任器,则令环之。凡门关无几,送逆及疆。原文与解释 »

象胥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原文与解释 »

凡国之大丧,诏相国客之礼仪,而正其位。原文与解释 »

凡军旅、会同,受国客币,而宾礼之。原文与解释 »

凡作事,王之大事诸侯,次事卿,次事大夫,次事上士,下事庶子。原文与解释 »

掌客

掌客掌四方宾客之牢礼、饩、献、饮食之等数,与其政治。原文与解释 »

王合诸侯而飨礼,则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备。诸侯长,十有再献。原文与解释 »

王巡守、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令百官百牲皆具。从者,三公视上公之礼,卿视侯伯之礼,大夫视子男之礼,士视诸侯之卿礼,庶子壹视其大夫之礼。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之礼:上公五积,皆视飧牵。三问皆脩,群介行人宰史皆有牢。飧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铏四十有二,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饔饩九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四牢,米百有二十筥,醯醢百有二十瓮,车皆陈;车米视生牢,牢十车,车秉有五籔,车禾视死牢,牢十车,车三秅,刍薪倍禾,皆陈。乘禽日九十双。殷膳大牢。以及归,三飨、三食、三燕;若弗酌,则以币致之。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等为之牢礼之陈数,唯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笾,膳大牢,致飨大牢,食大牢。卿皆见,以羔,膳大牢。原文与解释 »

侯伯四积,皆视飧牵。再问皆脩。飧四牢,食三十有二,簠八,豆三十有二,铏二十有八,壶三十有二,鼎簋十有二,腥二十有七,皆陈。饔饩七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三牢,米百筥,醯醢百瓮,皆陈;米三十车,禾四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乘禽日七十双。殷膳大牢。三飨、再食、再燕。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等为之礼,唯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笾,膳大牢,致饔大牢。卿皆见,以羔,膳特牛。原文与解释 »

子男三积,皆视飧牵。壹问以脩。飧三牢,食二十有四,簠六,豆二十有四,铏十有八,壶二十有四,鼎簋十有二,牲十有八,皆陈。饔饩五牢,其死牢如飧之陈,牵二牢,米八十筥,醯醢八十瓮,皆陈;米二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乘禽日五十双。壹飨、壹食、壹燕。凡介、行人、宰、史,皆有飧、饔饩,以其爵等为之礼,唯上介有禽献。夫人致礼:六壶、六豆、六笾,膳视致飨。亲见卿,皆膳特牛。原文与解释 »

凡诸侯之卿、大夫、士为国客,则如其介之礼以待之。原文与解释 »

凡礼宾客,国新杀礼,凶荒杀礼,札丧杀礼,祸灾杀礼,在野、在外杀礼。原文与解释 »

凡宾客死,致礼以丧用。宾客有丧,惟刍稍之受。遭主国之丧,不受飨、食,受牲礼。原文与解释 »

掌讶

掌讶掌邦国之等籍,以待宾客。若将有国宾客至,则戒官修委积,与士迎宾于疆,为前驱而入。及宿,则令聚柝。及委,则致积。至于国,宾入馆,次于舍门外,待事于客。及将币,为前驱。至于朝,诏其位,入复。及退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凡宾客之治,令讶,讶治之。凡从者出,则使人道之。及归,送亦如之。原文与解释 »

凡宾客:诸侯有卿讶,卿有大夫讶,大夫有士讶,士皆有讶。凡讶者,宾客至而往,诏相其事,而掌其治令。原文与解释 »

掌交

掌交掌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其万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原文与解释 »

使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原文与解释 »

以谕九税之利,九礼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原文与解释 »

朝大夫

朝大夫掌都家之国治。日朝以听国事故,以告其君长。国有政令,则令其朝大夫。凡都家之治于国者,必因其朝大夫,然后听之,唯大事弗因。凡都家之治有不及者,则诛其朝大夫;在军旅,则诛其有司。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