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庄子》 » 杂篇 » 天下 >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原文解释

天下之治方术〔1〕者多矣,皆以其有〔2〕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3〕者,果恶乎在?曰:“无呼不在〔4〕。”曰:“#-666nn;〔5〕何由降?明〔6〕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7〕。”

不离〔8〕于宗,谓之天#-666aa;〔9〕;不离于精〔10〕,谓之#-666nn;#-666aa;〔11〕;不离于真〔12〕,谓之至#-666aa;〔13〕。以天为宗〔14〕,以德为本〔15〕,以道为门〔16〕,兆〔17〕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18〕,以义为理〔19〕,以礼为行〔20〕,以乐〔21〕为和,薰然〔22〕慈仁,谓之君子〔23〕;以法〔24〕#-666dd;,以名〔25〕为表,以参〔26〕为验,以稽〔27〕为决,其数〔28〕一二三四是也,百官〔29〕以此相齿;以事〔30〕为常,以衣食为主,蕃〔31〕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32〕也。

古之人〔33〕其备乎!配〔34〕#-666nn;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35〕于本数,系于末度〔36〕,六通〔37〕四辟,小大精粗〔38〕,其运〔39〕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40〕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41〕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666dd;。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42〕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43〕,贤圣〔44〕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45〕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46〕,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47〕不徧,一曲之士〔48〕也。判〔49〕天地之美,析〔50〕万物之理,察〔51〕古人之全。寡〔52〕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53〕。是故内圣〔54〕外王之道,暗而不明〔55〕,郁〔56〕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57〕。悲夫!百家往而不反〔58〕,必不#-666ff;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

〔1〕方术:一方之术,即特殊的学问,道术的一部#-666dd;

〔2〕其有:其所得。指所得的特殊学问,把特殊当作普遍的道术而满足,以为无所复加了。为:以为。

〔3〕道术:普遍之术,引申为真理。

〔4〕无乎不在:指道理贯通万事万物。

〔5〕神:指天,所以说降。《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非指神圣。

〔6〕明:指地,所以说出。神明:指天道、地道。圣王:指人道。《老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7〕皆原于一:指神明圣王即天道、地道、人道的作用皆原于一。

〔8〕不离:不分离为二。宗:指道,即《老子》中的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的宗,指主宰而言。

〔9〕天人:指天人不分离为二的道理。

〔10〕精:指道,即《老子》二十一章中的道,“其中有精”的精,指不杂而言。

〔11〕神人:见《逍遥游》。

〔12〕真:纯真不伪,《老子》二十一章中“其精甚真”的真。

〔13〕至人:见《逍遥游》,其他篇中已多见。

〔14〕宗:主宰。以无为宗:指至人即天人。

〔15〕本:本根。以德为本:指圣人即真人。

〔16〕以道为门:门指天门,万物生死的出入门户。

〔17〕兆:指变化兆端是深而难测的。

〔18〕恩:恩惠。以仁为恩:用仁来恩惠人民。

〔19〕理:治理。以义为理:用义来治理人民。

〔20〕行:行为。以礼为行,用礼来教化人民的行为。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顺。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