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周纪 » 周纪二 > 周纪二 翻译

周纪二 翻译

起昭阳赤奋若(公元前368年),尽上章困敦(公元前321年),凡四十八年。

显王

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齐国攻打魏国,夺领观津。

赵国入侵齐国,夺领长城。

魏国、韩国在宅阳举行会议。

秦国在洛阳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军队。

魏国攻打宋国。

秦献公在石门打败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斩杀六万人。周王赏赐他绣有黑白、黑青相间花纹的礼服。

魏国在浍地打败了韩国和赵国的军队。

秦国、魏国在少梁打仗,魏国军队溃败;俘虏了魏国的公孙痤。

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卫成侯姬速即位。

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燕文公即位。

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即位。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当时黄河、崤山以东地区强盛的国家有六个,淮河、泗水流域的小国有十几个,楚国、魏国与秦国交界。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地沿洛水向北到达上郡;楚国自汉中以外,向南还占有巴、黔中;各国都拿对待夷狄的态度对待秦国,都鄙视排斥它,不让秦国和中原各国开会结盟。于是秦孝公立志发愤图强,施行恩德,修明政治,想让秦国富强起来。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下令全国说:“过去我国的国君穆公,从岐山、雍地起家,修养德行,运用武力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为界,向西在戎翟等族称霸,拓广土地达千里;周王命他为方伯,各国诸侯都来祝贺,为后代子孙开辟的基业甚是光辉灿烂。后来经过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一直没有时间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攻占先王征服的河西之地,这是莫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平定并安抚边境,迁都城至栎阳,准备向东出兵征伐,收复穆公时的旧地,修明穆公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君的用意,内心常常悲痛。宾客群臣中谁能献出奇策妙计,使秦国富强的,我就赐他高官,分他土地。”公孙鞅听说了这道命令,便西行到了秦国。公孙鞅是卫侯庶出的子孙,爱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事奉魏相公叔痤时,公叔痤知道他贤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重用。刚好公叔痤重病,魏惠王来看望公叔痤,问他说:“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然不大,却有奇才异能,希望国君把国家大事交给他!”魏惠王听后默不作声。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听信我的建议重用卫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公叔痤又召见卫鞅道歉说:“我必须要先对国君忠诚,然后再照顾属下,所以我先为惠王谋划要杀了你,然后再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卫鞅说:“国君不听从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话来杀我呢?”所以他没有逃走。魏惠王从公叔痤处出来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得太严重了,太可怜了!他让我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卫鞅,接着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卫鞅到了秦国以后,靠着宠臣景监推荐求见秦孝公,用富国强兵的策略来游说他。孝公非常高兴,与他商议国家大事。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十年(壬戍,公元前359年)

卫鞅想变法改革,秦人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对一般人,不能和他们讨论政策推行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德行高尚的人,说的话与凡夫俗子的话不同,要成大业的人,也与众人的谋划不一样。所以圣贤的国君只要能够富国强兵,不用效法旧传统。”大夫甘龙说:“事情不是这样。按照原先的法制治理,官员做起来会熟悉,百姓也生活安定。”卫鞅说:“一般人都习惯安于旧习,读书人也沉迷于自己听到的,这两种人,可以让他们做官守法,但不能和他们谋划法制以外的事情。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能接受制约;贤德的人改变礼制,无能的人拘于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卫鞅做左庶长,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人民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彼此互相监督检举,犯法连坐,告发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得赏赐的标准是一样的,不告发的人按投降的标准处罚。立军功的人,依照标准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按情形的轻重程度处以刑罚。尽力于本业,辛勤耕田织布而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徭役。只贪求小利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都被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军功可称道的,不能享有宗族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官职的高下,各自配给相应的田宅、臣妾、衣服。有功劳的人显耀而光荣,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法令已经制定好,但尚未公布,卫鞅就怕百姓不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金。百姓们觉得奇怪,没人敢上前去搬。卫鞅又下令:“能搬动木杆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去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的奖赏。这时,卫鞅才公布变法法令。法令施行一年后,秦国前往国都陈述新法不便的百姓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法令无法顺利施行,是因为上层的人都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以刑罚。于是命令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在他的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开始遵守法令。法令施行了十年,秦国人在路上不捡别人丢失的东西,山中没有盗贼,百姓作战英勇,不敢再在私下打斗,乡野城镇都有了很大的治理。这时,秦国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百姓,有些人又来陈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令的百姓!”把他们全部迁移到边疆。此后老百姓没有敢再议论法令的了。

司马光说:信誉,是人君的法宝。国家依靠人民来保卫,人民依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就无法驱使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欺骗全国的百姓,称霸的国家不欺骗四邻,懂得治国的人不欺骗百姓,懂得治家的人不欺骗亲友。不懂的人正好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位的不信下位的,下位的不信上位的,彼此离心,以至于落败。靠欺骗所得的好处救不了他所受的伤害,所得到的利益远不能补偿他的损失,这岂不令人伤心!当年齐桓公不背弃与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与虞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废除对搬动木杆之人的奖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思想并不完美,而商鞅尤其以刻薄著称,又处于战争互攻的乱世,天下竞相尔虞我诈的情况下,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依靠信誉来使人民顺服,又何况是天下太平时期的执政者呢!

韩懿侯去世,他的儿子韩昭侯即位。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秦国在西山打败了韩国的军队。

韩国、魏国在鄗地举行会议。

赵国、燕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举行会议。

齐威王、魏惠王相约在郊外打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什么宝物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长、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子的珍珠。难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什么宝物吗?”齐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你所认为的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侵犯,泗水附近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大臣中还有位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向东到黄河渔猎。我的官吏中有位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祭拜求福,赵国人在西门祭拜求福,来迁徙投奔的有七千多家。我的大臣中有位叫种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出现路不拾遗的情况。这四位大臣,足以光耀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有愧色。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