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汉纪 » 汉纪七 > 汉纪七 翻译

汉纪七 翻译

起玄黓涒滩(公元前169年),尽柔兆阉茂(公元前155年),凡十五年。

太宗孝文皇帝下

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

冬季十一月,文帝到代国巡行。

春季正月,文帝从代国回到长安。

夏季六月,梁怀王刘揖亡故,他无子。贾谊又一次上疏说:“陛下要是不制定制度,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帝位也不过传一两代,诸侯尚且不在朝廷的节制下行事,继续扩张强大,朝廷的法度便没有办法实行了。陛下当作屏障与皇太子所能依靠的,只剩下淮阳国和代国两个封国了。代国,北部连接匈奴,与强敌相邻,能自保就很好了;淮阳国和那些强大的诸侯国比起来,只不过像一颗附着在脸上的黑痣一样,它恰恰足够引诱大国来吞并,却无力牵制大国。如今权在陛下手中,封立王国却让自己儿子的封国小得只能充当被人吞并的诱饵,怎能说是好的设计呢!我有个愚笨的方案,请皇帝将原来属于淮南国的封地,全都划给淮阳国,同时替梁王确立继承人,将淮阳北边的两三个城及东郡划给梁国。如果不合适,可以改封代王为梁王,而将都城定在睢阳。梁国的封地从新郪起向北直达黄河,淮阳国的封地将原来陈国的全境囊括了并且向南直达长江,那么其他大诸侯国如果怀有异心,也胆战心惊没有胆量图谋反叛朝廷了。梁国有能力阻止齐国和赵国,淮阳国有能力牵制吴国和楚国,陛下可以高枕而睡,再不用忧虑崤山以东的地方了。这可以让两代君主安享太平。如今天下安然无事,是由于恰巧诸侯王都很年幼,再过几年,陛下就会发现诸侯王带来的危机了。秦始皇日夜苦心经营要将六国之祸铲除;而如今陛下牢牢地将天下控制住,每个举动都能称意,却将两手高拱安坐,使新的六国之祸形成,就难说具备智谋了。就算您终生太平无事,但却将祸乱的根源留了下来,早就看到了这些危机却不加以解决;等到您百年之后,将危机留给年迈的老母与幼稚的弱子,使他们得不到安宁,不能说符合仁义。”文帝于是接受了贾谊的建议,改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梁国的封地北边以泰山为界,西边到达高阳,共大县四十余座。一年多后,贾谊去世,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文帝将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

匈奴入侵狄道。

当时,匈奴经常在边境挑起战争,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给文帝,对战争问题讨论说:“《兵法》说:‘有一定打胜仗的将军,没有一定打胜仗的民众。’由此可见,使边境安定,建立功名,取决于良将,选择良将不能不慎重。

“臣还听说,与敌人在战场上交锋,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占据有利地势,二是士兵经过良好的训练,三是精良的武器。按照《兵法》:步兵、车骑兵、弓弩、长戟、矛生僻字_古文自编8489号、剑盾等各种兵种和武器,所适用的地形不同,都有各自的长处;如果战场地形对发挥军队和武器的长处不适合,就可能有十个士兵打不过一个士兵的情况出现。士兵没有经过挑选,军队训练不足,起居管理差,动静不统一,得胜进攻时跟不上,退避危难时行动无法一致,前军已开始进击,后军却还是松松垮垮,士兵不能随鸣金击鼓而进退,这是不对军队加以训练的错误,这样的军队,一百个人比不上十个人的作用。兵器做不到齐备锋利,就像空手作战;盔甲坚固程度差,就像脱衣露体;弩箭射程近,就像短兵器;不能射中目标,就像没有箭;射中目标但不深入,就像没有箭头。这种祸患是因为将领不检查武器导致的,这样的军队,五个人比不上一个人的作用。因此《兵法》说:‘器械不锋利,是奉送士卒给敌人;士卒不按号令行动,是奉送将领给敌人;将领不了解兵法,是奉送他的君主给敌人;君主选择将领不用心,是奉送国家给敌人。’这四种情况,对用兵来说是最重要的。

“臣还听说:在用兵的时候,应以交战双方国家大小的区别、强弱的区别和战场地形险峻平缓的区别为依据,有区别地采取对策。贬抑自己去侍奉大国,这样的措施是小国应当采取的;如果与敌方强弱相当,就应与其他小国联合起来对敌作战;利用蛮夷部族对蛮夷部族进行攻打,这样的策略是中原王朝应当采取的。如今匈奴在地形、军事技术方面与中原很不一样:在山上山下奔驰,在山涧溪流间出入,中原的马匹不如匈奴;在危险的道路上,策马奔驰同时射击,中原的骑射技术不如匈奴;不惧风雨疲劳,忍受饥渴,中原将士不如匈奴人;这是匈奴占优的地方。如果来到平原和具有平缓地势的地方,汉军的轻车和骁勇的骑兵精锐出战,那么就容易将匈奴的军队打乱;汉军以强劲的弓弩和长戟为武器,能将箭射得很远,长戟远距离也能杀敌,那么匈奴就难以凭小弓抵御;汉军以坚实的铠甲护身,手中拿着锋利的武器,长短兵器相配合,弓箭手往来攻击,士兵以什伍为编制统一前进,那么匈奴的军队就无法抵挡;有勇力的弓箭手,使用特制的好箭向同一个目标射击,就会使匈奴用皮革和木材制成的防御武器失效;下马交战于平地,剑戟相对,近身搏斗,匈奴人的脚力就比不上汉军;这是中原在军事上占优的地方。由此可见:匈奴的优势有三项,汉军的优势有五项。陛下又发动了几十万军队,去进攻军队仅有数万人的匈奴,计算兵员数量的多少,这属于以一击十的战术。

“即使如此,刀兵是凶恶之物,战争是危险的事。因此从大变小,从强变弱,会发生在瞬息之间。用人的生死决定胜负,失败就不易重振国威,等到后悔时就来不及了。英明的君主进行决策时,应立足于万全。如今来向朝廷归降的胡人、义渠、蛮夷等,部众有数千人之多,他们在饮食习俗和善于骑射的特长方面都与匈奴相同。可以将坚固的铠甲、绵衣、强弓、利箭赐予他们,再加上边境各郡精良的骑兵,任用熟知兵法并对蛮夷部族风俗习惯十分了解,能对其人心加以笼络的将领,用陛下明确的约定指挥他们。若是遇到险阻,就派他们冲锋陷阵;在平坦宽阔的地方,就用战车、步兵把敌人制服。两支军队表里相依,分别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再以众击寡,这种战略才是万无一失的。”

文帝对他的意见很赞赏,赐给晁错一封回信,以示恩宠。

晁错又一次上书说:“臣听说秦发兵进攻匈奴和百越,目的并不是保卫边境安宁、防止百姓因战争而死,而是暴虐贪婪,希望使疆域有所扩大,因此,功业尚未建立,就已天下大乱。而且如果用兵却对敌人的虚实强弱不了解,进攻就会遭到敌人的俘虏,屯守就会受到敌人的困迫。北方的胡人和貉人,天性能够忍耐寒冷;南方扬、粤等地的人,天性能够忍耐炎热。秦朝的戍卒水土不服,戍守边疆的在边境死去,输送给养的在路上死去。秦朝的百姓被征发成为士兵,和去刑场被处死一样,于是秦王朝就将犯罪的人征发去戍边,叫作‘谪戍’;先是把犯罪的官吏还有赘婿和商人征发充军,后来又将曾有市籍的商人扩大进去,然后再次扩大到祖父母、父母有过市籍曾经从商的人,最后强迫在闾左居住按规定不用承担兵役的人也去当兵。随意征发,遭到强迫去当兵的人全部心怀怨恨,他们遭受一定会死去的厄运,朝廷却任何报偿都不给他们,死在战场上,他们的家属不能从国家那里得到免收一算赋税的回报,天下人都清楚地懂得秦的暴政使自己遭受祸患。陈胜前去边境戍守,行至大泽乡,第一个倡导天下人反秦。天下人给陈胜以响应,就像流水下泄势不可挡,这是秦凭借威势强制征兵的弊端。

“匈奴人衣物粮食的来源,不在土地上,因此经常到边境侵扰,往来转移,有时来有时去。这对匈奴人来说是谋生之业,而中原汉人迁移就舍不得耕种多年的土地。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界一带放牧和打猎,对汉军守边士兵的状况进行察看,发现汉军人数少,就会进犯。如果陛下不派兵救援,就会使边境百姓失望,从而萌发向敌人投降的念头;如果陛下派兵救援,发兵过少就起不了作用,援兵过多,从远方各县前来的援兵刚刚到达,匈奴的军队却又已撤走了。大量军队不撤走而聚集在边境,军费开支过大;将援兵撤走,匈奴人会再次乘虚而入。这样一年接一年地折腾,就会使中原地区陷入贫困,百姓也就不能够安居乐业了。幸得陛下对边境问题很担忧,派遣将吏发兵使边塞防务得到加强,这对边境百姓来讲是很大的恩惠。但是现在远方的士兵在边塞驻防,每年进行一次轮换,他们对匈奴人的本领并不了解。倒不如挑选常居的人安定于边境从事农耕生产,并且用他们防御匈奴的入侵,利用有利的地形修建高城深沟;在重要战略地点和交通要道规划建设城镇,达到不小于千户人口的规模。官府先将城中房屋修好,准备农具,再招募百姓前来,免除罪名,赏赐爵位,将应募者全家的赋税劳役免除,并为他们提供冬季和夏季的衣服以及粮食,直到他们通过生产有能力自给。如果不使边塞民众得到优厚的利禄,就不能使他们在危险困苦的土地上长期定居。匈奴来犯,如果有人能从匈奴手中将所掠财物夺回,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由官府替他赎买。边塞的人民得到如此待遇,邻里街坊之间就会互相救助,与匈奴拼死搏斗。他们这么做,并非感念皇帝的恩德想有所回报,而是想使亲戚邻居得以保全,并对财产有所贪恋。他们与那些对本地地形不了解并且畏惧匈奴的东方戍卒相比,在防御匈奴方面能取得高出一万倍的功效。在陛下当政的时候,迁徙百姓以使边防充实,使远方百姓免去到边境屯戍的徭役;而居住在边塞的百姓,父子相互保护,不再因被匈奴俘虏而遭受苦难;这样做将利益传到后世,使陛下得到圣明的名声,这与秦征发满怀怨恨的百姓到边疆戍守,差别是非常大的。”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