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汉纪 » 汉纪七 > 汉纪七 翻译 > 第2节

汉纪七 翻译 第2节

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招募百姓向边塞迁徙。

晁错再次进言:“陛下幸好迁徙百姓使边塞得到充实,使屯戍的徭役更加减省,运输费用越发减少,这是对百姓的大恩惠。下级官吏若真能符合陛下对百姓的厚惠,严守陛下的法令,对应募迁徙来的百姓,照顾他们当中老弱的,厚待他们当中强壮的,争取得到他们的拥护而不对他们加以欺凌,使先到的人安居乐业而不对自己的故乡倍感思念,那么就会使贫民羡慕,相互劝勉着到边塞来。臣听说古代明君让百姓迁徙,先要对当地的阴阳调和进行察看,品尝那里的水泉是否甘美可口,然后再建造集镇,修筑城池,设置乡里,划分住宅,先为百姓修建房屋,安置器物。百姓到达后有房屋可住,有器物可用。这正是百姓对故乡无所留恋而相互勉励迁往新居的原因。官府为迁徙的新居住区设置医生和巫神,为百姓治病和主持祭祀。百姓能够男女婚配,生老病死彼此照顾,坟墓相互依存,种植树木,喂养生畜,房屋完备安全。这样做正是为了让百姓愿意长期在此地定居。

“臣还听说古代明君为了对敌人入侵进行防御,规定沿边境的各县每五家为一伍,任命伍长;十个伍的民户编为一里,里任命假士;四里编为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编为一邑,邑任命假候。这些职务都由邑中贤才里所选出的有保护能力、对地形熟悉、对民心有所了解的人担任。安居本地就教百姓学习射箭的方法,出临边境就教百姓学习如何防御敌人。所以在内形成军事编制,在外使军事政令得到有效的发挥。百姓得到良好的训练,不许他们任意迁移,年幼时一起玩乐,成年后一起共事。在夜里战斗,只要听到声音就可以辨认,就能够救援对方;在白天作战,只要能看见,就可以识别对方;友爱之心,足够让他们生死与共。以此为基础,朝廷再用厚赏进行奖励,用重罚加以威逼,百姓就争先恐后、勇往直前了。所迁徙的百姓若非强壮有力之人,只会白白消耗衣服粮食,不可用他们充实边防;即使百姓强壮有力,但若无好官治理,仍不会获得功效。

“陛下不同意与匈奴和亲,我私下估计他们会在冬季向南进犯;边境一旦取得大治,就可以使匈奴遭受重大打击,令他们永远无法振作。如果想让汉朝廷的威势得以树立,就应该在秋季匈奴刚发兵进犯时痛击他们;假如匈奴来犯而不能将他们打败,使他们达到目的后返回,以后再想降服他们就不容易了。”

晁错是个刚直而又严峻苛刻的人,凭借辩才受到太子的宠信,太子家里将他称为“智囊”。

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冬季十二月,黄河决口于酸枣县,向东将金堤冲溃,淹没了东郡,朝廷征发大量士卒堵塞决口。

春季三月,朝廷宣布将关隘检查制度废止,吏民外出不需要再带证明身份的符传。

晁错向文帝进言说:“英明的君主当政,百姓不被饥寒所折磨,这并非君主能亲自耕种给百姓提供食物,亲自织布为百姓缝制衣服,而是君主开辟了生财之道给百姓。因此尧遇到九年的水灾,商汤遇到七年的旱灾,而全国并没有病饿者遭到抛弃,就是因为有足够多的蓄积而预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如今海内一统,土地的广大、人口的众多,可与商汤和夏禹之时相比,再加上并未出现持续几年的水旱天灾,但蓄积却比那时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土地还有尚未利用的余力,百姓还有尚未发挥的余力;还没有将能够生长谷物的土地全部开垦,还没有将山林川泽的财富全部开发,还没有使不从事生产而消耗粮食的游民全都回到农耕生产中。

“严寒的时候人们急需衣物,对轻暖没有要求;饥饿的时候急需食品,对香甜可口没有要求;身受饥寒,人们顾及不到廉耻。人之常情,一天不能吃到两餐就会觉得饿,一年没有做衣服就会感到冷。如果饥饿却无食物可吃,寒冷却无衣服可穿,就算是慈父也无法保有他的儿子,君主又如何可以控制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耕织,征收很少的赋税,使蓄积增多,使府库充实,旱涝灾害时已有所防备,所以才能对百姓的统治变得稳定。百姓的善恶,取决于君主对他们的引导。百姓对财利的乞求,就好比水只会流到下面而不选择方向一样。

“珠、玉、金、银之类的物品,饥饿时不能吃,寒冷时不能穿;但是大家都视它们为宝,就是因为君主使用它们。这些东西既轻小又方便收藏,只要在手中拿着,就能够周游天下而不需忍受饥寒之苦。这可以使臣子轻易地背叛他的君主,使百姓轻易地从故乡离开,使盗贼的贪欲受到刺激,使逃亡的人得到轻便的资财。粟、米、布、帛之类的东西,在土地上产出,按时令生长,投入的人力很多,不是一天就能够生产出来的。数石重的粟、米、布、帛,一个拥有中等体力的人却已然搬运不动,它不会被盗贼当成劫夺的目标,可是人们一天得不到它们,饥寒就会到来。因此英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如今家中有五个人的农民家庭,有不少于两人为官府服徭役,能耕种的土地只有一百亩,百亩土地有不超过一百石的收获。农民春天的时候耕种,夏天的时候锄草,到了秋天便收获,冬天贮藏,砍柴,为官府修缮房屋,服徭役;春天避不开风尘,夏天避不开暑热,秋天避不开阴雨,冬天避不开严寒,一年四季得不到休息的时间;加上民间的互相往来人情,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也需要由一百石的收获支付。农民这样勤劳困苦,有时还要蒙受旱涝灾害,官府下达严苛的政令,下派繁重的赋税,赋税征收的时间不符合规定,早上发布的政令到了晚上又发生变化。有资财的农民家,将资财以半价折卖,家中贫困的,不得不去借双倍利息的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将土地房宅和妻子儿女卖掉来偿还债务了。而那些行商坐贾,有强大实力的积贮钱财发放利息翻倍的高利贷,实力小的坐在市肆中做生意,便宜的买来,昂贵的卖出去,凭借手中囤积的物品,每天在都市中游荡,借皇帝急需某种物品的机会,就将价格提高到两倍以上。因此商人男的不去耕种,女的不去养蚕织布,但却身穿华丽的绸缎,能吃到好米好肉。商人不用像农民那样承担辛苦,却能够得到丰厚的收获。商人凭借所掌握的大量钱财,结交王侯显贵,势力超过了普通官吏,于是用财利进行倾轧;商人遨游于千里之外,路上的车子前后相望,连绵不断。他们坐在坚实的车子上,鞭策着肥壮的马匹,脚穿丝制的鞋子,身着精美的白色绸缎衣服。这便是商人将农民兼并、农民破产流亡的缘故。当务之急,没有比使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事情了。若要使百姓务农,使全社会重视粮食是关键。使全社会对粮食加以重视的方法,在于粮食被朝廷当作奖惩手段。可以招募天下百姓将粮食缴纳给官府,用来购买爵位,免除罪名。如此一来,富人能够得到爵位,农民能够得到钱,就不会有粮食被屯积。那些有能力缴纳粮食换取爵位的人,都是有富余的粮食的。把余粮收上来供给国家使用,就可以减少收取贫困百姓的赋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公布后便立即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现行规定:拥有一匹战马的人家,可将三人的兵役免除。战马,对于天下是重要的军事装备,因此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神农的教令说:‘有达到十仞高度的石砌城墙,有达到一百步宽度的护城河,有一百万武装完备的士兵,却没有粮食,不能守住城池。’由此可见,粮食对于君主是重要的资本,对于国家是政治的根本所在。如今下令让百姓缴纳粮食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令一人免除兵役,这同有战马的人得到的优待相比,差距过大。封爵是只有君主才有的权利,由口而出可以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种植出来的,在土地上生长而不会匮乏。得到高级的爵位和免除罪名,在天下百姓的欲望中是最为迫切的;让天下人将粮食输送到边境地区,从而换取爵位,将罪名免除,不需要三年的时间,边塞就一定会有很多的粮食储备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