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八 翻译
起强圉大渊献(公元前154年),尽上章困敦(公元前141年),凡十四年。
孝景皇帝下
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冬季十月,梁王来到长安朝见景帝。当时,景帝尚未确立太子,在同梁王宴饮时,景帝很从容地说:“等我百年之后,由你继承帝位。”梁王表示辞谢,虽然知道这话不能当真,心中却很高兴,窦太后也同样高兴。詹事窦婴将一杯酒捧着献给景帝说:“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帝位由父子相传,汉朝是这样规定的,皇上怎么可以传给梁王!”窦太后于是对窦婴十分憎恶。窦婴便借口生病而辞职。窦太后将窦婴除去门籍,禁止他朝见皇帝和太后。梁王因此越发骄横。
春季正月乙巳日,景帝颁布赦令。
长星在西方天空出现。
洛阳的东宫起火。
起初,孝文帝当政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得以陪侍皇太子饮酒、博戏。吴太子在博戏的时候与太子争棋路,有不恭的行为;皇太子就拿起棋盘对吴太子猛击,打死了吴太子。朝廷将其灵柩送回去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气愤地说:“天下刘氏都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在长安下葬,为何还要送回来安葬!”吴王又送太子的灵柩返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不遵守藩臣的礼节,以生病为由不来朝见皇帝。京城知道吴王是出自儿子的原因,就将吴王的使者拘留和审问。吴王害怕,开始萌生反叛的念头。后来,吴王派人代替自己到长安行秋季朝见之礼,文帝再一次对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加以追问,使臣回答说:“吴王并未生病;朝廷将几批吴国使者全部拘留,又给他们定罪,吴王惊恐,因此才声称有病。有这样一句话,‘察见深潭中的鱼,不吉利’,希望皇上对他以往的过失不再追究,让他自行改过。”这样,文帝便将吴国使者释放,让他们返回吴国,又给吴王赏赐坐几和拐杖,表示对他年事已高的照顾,让他不必前来朝见。吴王见朝廷对他的罪名不再追究,谋反的念头也就一点点消除了。但是,由于他国内有冶铜、制盐的财富,因此不再向百姓征收赋税;应该服役的百姓,由官府发给代役金,雇人应役;每年对有才能的人加以慰问,并对其平民百姓加以赏赐;其他郡国官吏想来追捕逃亡之人,公开禁止不交给他们。这样的情况坚持了四十余年。
晁错屡次上书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可以将其封地削减;汉文帝宽容,不忍施加惩罚,因此吴王越来越骄横。等到汉景帝登基,晁错对景帝劝说道:“起初,高帝刚刚将天下平定,兄弟不多,儿子们年纪小,大规模地封同姓诸侯王,将七十多座城封给齐国,将四十多座城封给楚国,将五十多座城封给吴国;给这三个并非嫡亲的诸侯王所封的领地就占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因为从前有吴太子之死的嫌隙,谎称生病不来朝见,据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于是给他赏赐了坐几手杖,对他可以说有着极为深厚的恩德,他本应自行改过,然而他却越来越骄横无法,开采矿山里的铜铸钱,熬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的人,阴谋造反。如今,削减其封地他会反叛,不削减其封地,他仍会反叛。若将其封地削减,他反得快,祸患会相对小;若不削减其封地,他反得慢,以后有备而发,造成的祸患会更大。”景帝命公卿、列侯、宗室一起商议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同晁错辩驳;只有窦婴一个人坚定地反对,从此与晁错之间产生了嫌隙。等到楚王刘戊进京朝见,晁错趁机说:“刘戊去年为薄太后服丧,私下在服丧的居室里行奸淫之事,请求将他处死。”景帝下诏,将刘戊的死罪免除,但收归原楚国的封地东海郡为朝廷所有。另外,赵王在前一年有犯罪行为,朝廷将其常山郡削夺;胶西王刘卬因在卖爵的事情上有不法行为,朝廷将其封地中的六个县削夺。
朝廷大臣们正在就削夺吴王的封地一事进行议论。吴王刘濞担心削夺不会停止,就准备举兵叛乱。想到其他诸侯王中并无值得共商大事的,听说胶西王刘卬为人勇武,爱好兵法,诸侯对他都很畏惧,于是,吴王派中大夫应高前去亲口劝说胶西王刘卬,对他说:“如今,主上任用奸邪的大臣,采纳谗言恶语,对诸侯国侵夺削弱,加重惩罚诸侯王,而且越来越厉害。俗话说:‘开始时吃糠,以后就会发展成吃米。’吴国和胶西国同为有名的诸侯王国,一起受到朝廷的注意,就会不得安宁。吴王身体得了暗疾,已经二十余年无法朝见,时常忧虑会被朝廷怀疑,没有表白自己的办法,缩紧肩膀、脚压着脚地约束自己,仍然担心不能得到朝廷的宽容。我私下听说大王由于出卖爵位的过失被朝廷处置。我所听到的其他诸侯封地被削夺的情况,都不应该受到这样严重的惩罚。恐怕朝廷的目的,不只是打算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吧!”胶西王说:“我被削夺确有其事。你认为该如何应对?”应高说:“吴王认为自己与大王面临着相同的忧患,想要顺从时势,遵循情理,冒着生命危险消除天下的祸患,我想您也赞成吧?”胶西王十分吃惊,说:“我怎么有胆量做这样的事!天子虽然对待诸侯很严苛,我能做的却只有一死,怎么能有反叛的意图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对天子蛊惑蒙骗,对诸侯大肆侵夺,诸侯王都产生了反叛之心,以人事来分析,形势已经发展到了极点。出现彗星,发生蝗灾,这样的好时机千载难逢;而且局势愁恼困苦,正是圣人挺身而出的时机。吴王准备向朝廷提出要求清除晁错,在战场上于大王之后追随,纵横天下,所向无敌,锋芒所指,没有人敢不服从。如果大王真能有一句话的承诺,吴王就率领楚王兵发函谷关,在荥阳、敖仓的粮库据守,抵挡汉军,将驻扎的地方整顿好,恭候大王。有幸得大王光临,就能够吞并天下,吴王与大王平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说:“很好!”应高回到吴国,向吴王报告,吴王还担心胶西王不履行诺言,就亲自前去,来到胶西国当面和刘卬约定。胶西国众臣中,有人知道了胶西王的图谋,进谏阻止说:“诸侯王的封地还比不上汉朝廷的十分之二,反叛而让太后担忧,这计策并不高明。如今事奉一个天子,都说很难;假设吴与胶西的计划得以成功,两位君主分立相争,就会产生更多祸患。”胶西王不予采纳,于是派使者与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相约一同举事,这几位诸侯王全都同意了。
起初,楚元王刘交爱好读书,与鲁地人申公、穆生、白生全都跟随浮丘伯学习《诗经》;等他成为楚王后,就将他们三人任命为中大夫。穆生不爱喝酒;每当楚元王设宴饮酒时,都特别给穆生准备甜酒。等到楚元王之子夷王及孙刘戊继承王位时,也总是在宴会时特别为穆生准备甜酒,但以后就忘了这么做了。穆生从席间退出,说:“应该离开了!不再特设甜酒,说明楚王已经有怠慢我的意思;再不离去,楚王将会给我戴上刑具示众于街市。”于是,穆生以生病为由,卧床不起。申公、白生极力劝他继续效力于楚王,说:“你难道对先王的恩德就没有顾念吗?如今楚王偶尔稍有礼貌不周,怎么至于如此!”穆生说:“《易经》上说:‘懂得契机的神妙吗?契机是动机的微小变化,是吉凶先兆的显示。君子在看到契机时采取行动,并非整日等候。’先王之所以礼待我们三人,是因为他心存道义;如今楚王怠慢我们,是将道义忘记了。怎么能长期与忘记了道义的人共处,难道我这么做只是为那微不足道的礼节吗!”于是,穆公以有病为名,从楚国离开。申公和白生却仍旧留在楚国。楚王刘戊渐渐变得荒淫残暴,太傅韦孟写了一首诗,以之委婉劝谏,楚王并不理会,韦孟也从楚国离开,到邹地定居。刘戊因犯罪被朝廷将封地削夺,便和吴王刘濞通谋,准备反叛。申公、白生对刘戊加以劝谏,刘戊将他们两人罚为罪徒,让他们穿上刑徒的红褐色囚衣,于街市上舂米。休侯刘富派人前去对楚王加以劝阻。楚王说:“叔父不同我合作,我如果起事,就先进攻叔父了!”休侯刘富害怕,就和他的母亲太夫人往长安逃去。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