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八 翻译 第2节
等到朝廷将削夺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送达,吴王刘濞就率先发兵,将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杀死;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楚王和赵王也都起兵反叛。楚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对楚王刘戊谏阻,刘戊将张尚和赵夷吾杀死。赵相建德、内史王悍对赵王刘遂谏止,刘遂烧死了他们两人。齐王对通谋叛乱感到后悔,不遵守与吴楚的盟约,以城池为据进行抵御。济北王的城墙坏掉了没有修好,被他的郎中令劫持,使他不能举兵参与反叛。胶西王和胶东王担任统帅,与淄川王、济南王联合进攻齐国,将齐国都城临淄包围攻打。赵王刘遂调军队前往赵国西部边境,准备联合吴、楚等国的军队进攻,再派出使者前往北方的匈奴,联络匈奴共同举兵。
吴王征发了全部士卒,对国中下令说:“我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亲自统帅军队;我最小的儿子十四岁,同样身先士卒。所有年龄上与我相同,下与我小儿子相同的人,全部征发从军!”吴国总共征发了超过二十万人。吴王派使者去南方与闽、东越联络,闽和东越也起兵响应。吴王起兵于广陵,向西渡过淮河,随即联合楚国的军队,派使者给诸侯送信,陈述晁错罪状,准备联合进兵将晁错诛杀。吴、楚两国军队共同攻击梁国,把棘壁攻破,将数万人杀死;吴、楚联军乘胜进发,势头不可阻挡。梁孝王派将军迎战,又有两支军队在与吴楚联军交战中失败,梁军士兵都向后逃走。梁王在都城睢阳固守。
起初,汉文帝临终前对太子告诫说:“如果国家遇到危难,周亚夫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军队统帅。”等到七国叛乱的文书送到朝廷,景帝就将中尉周亚夫任命为太尉,统领三十六位将军和他们的军队,前去迎战吴、楚叛军;命令曲周侯郦寄进攻赵国,命令将军栾布进攻齐境叛军;景帝又将窦婴召回,让他担任大将军,派他率军到荥阳驻守,对在齐国和赵国境内用兵的汉军加以监视。
起初,有三十章法令被晁错修改,诸侯王都表示反对。晁错的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即位之初,你当权掌管政务,侵夺削弱诸侯,使人家的骨肉疏远,舆论对你都很怨恨,你为什么这么做呢?”晁错说:“本应如此。若不这么做,就不能使天子尊贵,就不能使宗庙安宁。”他的父亲说:“这么做,刘氏的天下得到了安宁,可是晁氏却很危险,我离开你回去了!”他父亲便服毒自杀,死之前还说:“我不忍心看到大祸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此后过了十余日,吴、楚等七国便以诛除晁错为名共同起兵反叛。
景帝与晁错讨论发兵平叛的事情,晁错希望景帝率军亲征而他自己在长安留守;晁错还建议说:“徐县、僮县的附近,是吴国尚未攻占之处,可以将那里送给吴国。”晁错素来与吴相袁盎关系不好,晁错就坐于某处,袁盎总会避开;袁盎出现在什么地方,晁错也总会避开;两人从未在同一个房间中说过话。等到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派官员对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情进行审查,用相应的刑罚处置他;景帝下诏将袁盎赦免,把他贬为平民。等到吴、楚叛乱发生,晁错对御史丞及侍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大量的金钱,专门替吴王掩饰,说吴王不会叛乱;如今,吴王果然反叛,我想上奏请求将袁盎严办,他对吴王的密谋一定了解。”御史丞和侍御史说:“如果在吴国尚未叛乱时治袁盎的罪,可能会令叛乱密谋中止;如今叛军大举向西进攻,再对袁盎进行审查,能起到什么作用!况且袁盎不会与吴王共同密谋。”晁错十分犹豫。有人对袁盎说出晁错的打算,袁盎很恐惧,连夜去见窦婴,把吴王叛乱的原因告诉了他,希望可以面见景帝,亲口解释原委。窦婴进宫向景帝奏报,景帝便召见袁盎。袁盎到宫中进见,景帝正和晁错对军粮进行调度。景帝向袁盎问道:“如今吴、楚反叛,你认为局势会怎样发展?”袁盎回答说:“不值得忧虑!”景帝说:“吴王依托矿山就地铸钱,熬海水制盐,从全国招揽豪杰;到年老发白的时候起兵反叛,他要是没有万全的把握,难道会发兵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成功呢?”袁盎回答说:“吴王确实具备采铜铸币、熬海水制盐的财利,但他哪里招揽到什么豪杰了呢!如果吴王确实招揽到了豪杰,豪杰也会辅佐他遵从仁义行事,也就不会发动叛乱。吴王招诱到的,全都是无赖子弟、无户籍的流民、私自铸造钱币的坏人,因此才会相互勾结反叛。”晁错说:“袁盎说得不错。”景帝问:“应采用什么妙策?”袁盎回答说:“请陛下令左右回避。”景帝命人退出,只有晁错还在场;袁盎说:“我即将说出的话,不应被任何臣子听到。”于是景帝让晁错也回避。晁错迈着既小且快的步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十分恼恨。景帝突然向袁盎发问,袁盎回答说:“吴王与楚王相互通信,说高皇帝将子弟分封为王,都有各自的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自对诸侯加以贬谪,对他们的封地进行削夺,所以他们才造反,准备向西进兵,一起将晁错诛杀,恢复从前的封地才肯罢休。如今的对策,只有将晁错杀掉,派出使臣宣布将吴、楚七国赦免,为他们恢复原有的封地,那么,七国的军队便可不经过战争而撤走。”于是,景帝沉默了好一会儿,说:“不这么做,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我不会为了对他一个人的爱惜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说:“我的计策就是这样,请皇上认真决断!”景帝便将袁盎任命为太常,暗中收拾行装,为出使吴国做准备。十多天后,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疏对晁错进行弹劾:“对不起皇上的恩德和信任,想让皇上疏远众位大臣及百姓,又想送城邑给吴国,全无臣子的礼节,犯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应将晁错判处腰斩,其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都应公开处死。”景帝回复说:“批准所拟判决。”晃错对此却毫不知情。壬子日,景帝派中尉把晁错召来,骗他说坐着车到市中巡察,于是,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被斩于东市。景帝便将袁盎与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任命为使臣,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邓公的官职是校尉,他上书景帝对战争情况进行分析,在进见皇帝时,景帝问他:“你从军中来到这里,得知晁错被杀,吴国和楚国是否已经撤兵?”邓公说:“吴王已经为叛乱准备了几十年;他发怒的原因是朝廷削夺了他的封地,只是以杀晁错为借口,晁错并不是他的本意啊。再说,朝廷将晁错杀掉,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都不再敢于向朝廷进忠言了!”景帝问:“那是什么原因?”邓公说:“晁错对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朝廷不能制服感到忧虑,因此请求对王国封地进行削减,从而使朝廷得到尊崇,这原为造福万世的好事。在计划刚开始实行时,突然将他杀掉。这样做,对内使忠臣之口被堵塞,对外替诸侯王报了仇,我私下觉得陛下不应该这么做。”于是,景帝深深地叹息说:“您说得对,我对杀了晁错也很后悔!”
袁盎、刘通来到吴国,吴军和楚军已对梁国壁垒发起了进攻。宗正刘通因为有同姓亲属身份,因此率先入内会见吴王,通知吴王,让他跪下参拜并接受皇帝的诏书。吴王知道袁盎来了,知道他会劝自己撤兵,便笑着回答说:“我已经成为了东方的皇帝,还向什么人跪拜呢!”吴王不肯见袁盎,却将他留在军营里,打算强迫他在吴军出任将领;袁盎不同意,吴王下令让人将其关押,准备杀了他。袁盎找到机会逃脱回来向景帝报告了出使的情况。
太尉周亚夫向景帝进言:“楚国的军队剽悍敏捷,与他们正面交锋很难取胜,我提议放弃梁国,先将吴、楚军队的粮道切断,这样才能将它们制服。”景帝批准了这个部署。周亚夫乘坐六辆驿站的马车,即将前往荥阳与大军会合。行至霸上,赵涉将他的去路拦住,对周亚夫劝道:“吴王向来很富,早就收买了一批自愿献身给他的刺客。如今得知将军将到前线去,一定会有刺客埋伏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地段以对付您;况且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保密,将军为什么不更改路线,从这里向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到达洛阳!这么绕着走,相差只有一两天,却可以直接到洛阳武库中去,擂响战鼓。参与反叛的诸侯王听到后,还会以为将军是从天上降临的呢!”太尉执行了他的计策,抵达洛阳,高兴地说:“七国叛乱,我乘坐驿车平安到达这里,真是不在意料之中。如今我已在荥阳驻守,荥阳的东面就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了。”周亚夫派官吏到崤山、渑池之间搜索,果然将吴国的伏兵抓获。周亚夫就奏请景帝,将赵涉任命为护军。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