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九 翻译
起重光赤奋若(公元前140年),尽强圉协洽(公元前134年),凡七年。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令,让大臣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武帝亲自以古今治理天下的“方法”进行考核,有一百多人参加考试。广川人董仲舒在对答时说:“所谓‘道’,指的是由此而使天下达到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具体地推行‘道’的方法。所以,即使圣明的君王去世,他的后代仍然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太平无事数百年,这些都是礼乐教化得以推行的功绩。所有的君主,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安宁长存,不过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却有很多;君主用人不当,用不正确的方法治理国家,因此国家政治日益趋向灭亡。周王朝的衰败出现在幽王、厉王时期,并不是由于治国之道不再存在,而是因为幽王、厉王没有遵循它。到了周宣王时期,他对以前先王的德政极其仰慕,使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得以恢复,补救废坏不修的政事,将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发扬光大,周代的治国之道又一次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这是日夜相继持续推行善政而取得的成效。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而并非道弘扬人。’因此,国家的治乱兴亡取决于君主本人,如果不是天意要改换朝代,就不会丧失统治权;君主有行为上的错误,就会令统治地位丧失。身为君主的人,要端正本身的思想,从而整肃朝廷,朝廷得到整肃才能对百官加以整肃,百官得到了整肃才能对天下百姓进行整肃,天下百姓得到了整肃才能对四方的夷狄各族进行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都已得到整肃,远近没有敢不统一于正道的,邪气冲犯天地之间的也没有了,于是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万物关系和睦,百姓繁衍生息,一切象征幸福的东西以及能够招致的吉祥,全部出现,这就是王道的最高层次了!
“孔子说:‘凤凰不来,黄河也没有出现龙马背负的河图,我还是算了!’他本以为凭自己的德行可以将这些祥瑞招来,但由于身分卑贱无法招致,因此觉得悲哀。如今,陛下以天子之尊,拥有四海,身居有资格招致祥瑞的尊位,手中拿着能将祥瑞招来的权势,又具有足以招致祥瑞的资质;具备高尚的品行并且恩德深厚,头脑有智慧又心地善良,爱护百姓的同时又尊重贤士,可称为仁义君主。然而,天地并无相应的表示,没有祥瑞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在于道德教化没有推行,百姓尚未走上正路。百姓对财利的追逐,就好比水向低处流,不用教化筑成河堤来防止它,便阻止不住。古代的英明君主深知这个道理,因此面朝南方为王统治天下时,没有不将教化当作重大事务的。设立太学,从而在都城兴起教化,兴建学府,从而在地方城邑中开导民众,用仁来对民众进行感化,用义使民众受到激励,用礼对民众加以节制,因此,当时的刑罚较轻却没有人触犯法禁,就是因为教化得以推行而社会风尚良好。圣明的君主承继乱世,首先要扫除它的全部残余,然后推行教化,使教化提高;教化已显现明效,良好的社会风俗已然形成,子孙后代继承不变,实施五六百年也不会衰败。秦朝将先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弃置不用,实行的统治方法不顾长远、只顾眼前,所以立国后只存在了十四年就灭亡了。秦遗留的恶劣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除,导致社会上流行浅薄恶劣的风俗,百姓缺乏忠信德义,抵触冒犯法律,拼命反抗,风俗竟然败坏到这样的地步。我私下进行了这样一个比喻:琴瑟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严重时就一定要解下旧弦,换上新弦,才能弹奏;统治国家遇到了困难,严重时务必加以改变,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所以,从汉朝得到天下到现在,一直想把国家治理好,但到现在治理得还不好,就是因为应当实行变革的时候而不实行变革。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对天下的治理,是让他的臣民在年幼时多学习,成年后便给他官位使他的才能得到磨砺,给他爵位使他对君主的恩德得到培养,施加刑罚从而威慑他的恶念,因此,百姓才得以通晓礼义,而认为冒犯君主是可耻的。周武王推行大义,把独夫民贼推翻,周公制作礼乐使周政得到修饰;等到成王和康王的大治时期,长达四十多年监狱都是空的。这也是通过教化的浸润及仁义的实施取得的效果,而不只是伤残皮肉的刑罚的成效。到了秦代就并非如此了。秦奉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按照韩非的学说治国,憎恶圣明帝王治世的方法,流行贪求财利的风俗,注重的只有虚名而没有实际,做好事的人未必能幸免遭受刑罚,而做坏事的人也未必会受到惩罚。所以,官员们都粉饰虚名假誉却不重视实际政务,表面上有事奉君主的礼节,内心却存有背叛君主的想法,弄虚作假,追求财利,没有任何廉耻;所以很多人遭受刑罚,死人连成一片,但是犯罪却得不到制止,这样的状况是风俗造成的。如今陛下统治天下,天下没有人不顺从,但是却没能将功德带给百姓,或许是因为您还没有留意这个问题吧。《曾子》说:‘尊重所听到的道理,也可以说是高明了;将所知道的道理付诸实践,也可以说是光大了。高明光大,不在于其他,就在于认真注意而已。’希望陛下能利用所听到的道理,真诚地信奉并推行它,那么,您与圣明的三王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不在平时招徕和尊重士人,而希望得到贤才,有如不雕琢玉石却想得到花纹美丽的玉器。因此,对士人招徕和尊重的方法,没有比得上兴建太学的;太学,是培养贤士的重要机构,是使教化得以推行的根本。如今,让一郡、一国的百姓全都来参加考试,却没有一个与诏书要求的人才相符,这说明上古圣王之道几乎已经灭绝了。臣愿陛下兴建太学,让学识渊博的人担任老师,对天下的士人加以培养,经常考试以使学生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就能够得到杰出的人才了。如今的郡守和县令,是百姓的表率,他们的职责就是上承政令而向下贯彻执行;因此,如果这些身为表率的人不具备德才,就会使君主的仁德得不到传播,对百姓的恩泽不能贯彻。现在的官吏都没有能力教化民众,有的甚至违背朝廷的法度,对百姓残酷虐待,勾结坏人,贪财求利,使百姓陷入贫困孤弱的境地,遭受冤屈痛苦,不能维持生计,与陛下的心愿极为不符;因此,阴阳不和,天地间充满凶气,宇宙万物得不到生长,天下百姓不能得到幸福,这都是官吏不称职导致的现象!
“官吏多数出身为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选任郎官的条件又是家庭要富有资财,所选的人不一定贤能。而且,古时所谓的‘功’,是以任官政绩的好坏为标准来区分大小的,并非指担任职务时间的长短。所以,没有大本事的人,就算任职的时间很长,官职也仍然很小,贤能的人才,就算任职时间很短,也不妨碍他担当辅政大臣,因此,官吏们全部尽心竭力,专心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建立功绩。如今的情况就并非如此了,累积时间就能猎取富贵,任期长久便能够升官晋级,所以,廉洁和耻辱互相搀杂,贤能与不肖混在一起,不易判明真伪。我认为应该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秩的官员,分别从自己管理的官吏及百姓中选取贤能的人,每年选送两个人到朝廷,服务于宫中,同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对大臣才能的高低进行观察;选送来的人有贤德,就加以赏赐,选送的人不贤德,就进行惩罚。这样一来,全国二千石官员都会竭尽全力地寻求贤人,全国的人才都能够成为国家官员而为皇上效力了。吸引全天下的贤人都到朝廷中来,那么便容易造就三代圣王的功业,而且也可以达到尧、舜的美名。不要以任职时间的长短为计算功劳的标准,而把经过实际考察的贤能之人列为上等,以个人才能大小为依据授予不同的官职,对品行的高低进行核查,从而确定不同的官位,就会很清楚地区别廉洁和耻辱、贤能与不肖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