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十七 翻译
起阏逢摄提格(公元前67年),尽屠维协洽(公元前62年),凡六年。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
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67年)
春季三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听说要是有功劳却不赏赐,有罪行却不惩罚,就算是唐尧、虞舜也不能治理好天下。如今胶东国丞相王成,辛勤不懈怠,申请定居当地的流民达八万余人,治理成效十分显著。所以赐王成关内侯爵位,同时把他的官阶提高至中二千石。”但是还没等到朝廷征召加封,王成就因病在任上去世。后来,汉宣帝命丞相、御史向各郡、国到朝廷递交财政、户籍薄册的长史、守丞等官吏询问朝廷政令的得失。有人提出“前胶东国丞相王成自己曾经虚报流民申请户籍的人数,以此博得朝廷的表彰和赏赐。从那之后,许多碌碌无为的官吏都凭借虚假的成绩来骗得名誉”。
夏季四月戊申日,汉宣帝将儿子刘奭立为皇太子,委任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又将太子刘奭的外祖父许广汉封为平恩侯。将霍光的侄孙中郎将霍云封为冠阳侯。
霍显得知刘奭被立为太子,气愤得吃不下饭,还吐了血,说:“刘奭是皇上在民间的时候生的儿子,怎么可以被立为皇太子!要是将来皇后生了儿子,难道只能作诸侯王吗?”霍显因此又教唆皇后霍成君将皇太子毒死。皇后数次召太子前来,赐给他食物,但是太子的保姆及奶娘总是先尝了之后再让太子吃,皇后拿着毒药却无从下手。
五月甲申日,丞相韦贤因为年老多病而请求辞去职位。汉宣帝赏赐给他百斤黄金及一辆四匹马拉着的、可以乘坐的安车,准许他辞官返家。丞相退休自韦贤开始。
六月壬辰日,汉宣帝任命魏相为丞相。辛丑日,任命丙吉为御史大夫,任命疏广为太子太傅,任命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为少傅。
太子刘奭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因为太子年纪还小,就向汉宣帝提议,请求让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督保护太子一家。汉宣帝向疏广询问对这件事的意见,疏广回答说:“太子乃国家的储君,他的师、友务必是天下的贤能人士,不应该只和其外祖父许氏一家过于亲密。何况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经完备,现在再让许舜监督保护太子家,就会让人觉得浅陋狭隘,这并非是向天下宣扬太子德行的好方法。”汉宣帝觉得疏广说得很对,就把这番话转告给丞相魏相,魏相摘掉帽子,请罪说:“这种高见是我等所达不到的。”疏广也因此得到汉宣帝的器重。
京师长安降下一场大冰雹,大行丞东海人萧望之给汉宣帝上了一道奏章,他觉得这场冰雹是因为朝中大事全由大臣把持,一姓人专权而致使上天降下警告。汉宣帝很早就听到过萧望之的名声,因此任命他出任谒者。当时,汉宣帝正大规模地招揽贤能才俊,许多百姓上书朝廷提建议。汉宣帝总是把他们的上书交予萧望之审查,的确有才能的,交给丞相、御史试用,稍差一些的交给中二千石官员试用,一年之后,就把试用情况向朝廷禀明;才能低下的,就上奏皇帝,遣返回乡。萧望之提出的处理办法,往往与汉宣帝的心意相符,所以一律批准。
冬季十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之前在九月壬申日发生的地震,让我十分害怕。要是有人可以指出我的过失,以及各郡、国推荐的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之士,可以匡正我的过失,不要回避有关高级官员的错误!因为我的德行不够,不能让远方的蛮族依附,所以边境的屯戍事务长久未能结束。如今又增派兵力加强边塞屯戍力量,让百姓长期劳苦,对于天下的稳定实在不利。所以罢除车骑将军张安世、右将军霍禹所属的两支屯兵部队!”还颁布诏书说:“把尚未使用过的皇家池塘以及禁苑全部借给贫苦百姓,让他们在里面进行劳动生产。各郡、国的宫室、别馆,不许再进行整修维护。返回原籍的流民,官府负责借给他们公田,贷给种子、粮食,免去他们的财产税以及徭役。”
霍氏一家在霍光死后越发骄奢专横。太夫人霍显大肆修建府第,还制造与御用规格一样的人拉辇车,绘制精美的图案,车上的褥垫都用锦绣制成,车身还涂以黄金;车轮外包裹熟皮以及棉絮,侍女用五彩丝绸拉着霍显在府中游戏欢乐;霍显还和管家冯子都淫乱。霍禹、霍山也纷纷扩建宅第,经常在平乐馆中骑马奔驰追逐。霍云数次在朝会的时候称病而擅自出游,有很多宾客跟随,到黄山苑中设围打猎,反而派奴仆到朝中报到,但是没人敢指责他。霍显与她的几个女儿,不分日夜随意进出上官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毫无节制。
汉宣帝早在民间的时候,就听闻霍氏一家因为长期处于尊位,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等到汉宣帝亲自掌管朝政以后,命令御史大夫魏相兼任给事中。霍显告诉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没能承继大将军的事业,如今御史大夫反而当了给事中,万一有人在他面前说你们的坏话,你们如何保全自己!”后来霍、魏两家的奴仆因为争夺道路而引发冲突,霍家奴仆闯入御史府,就要踢魏家大门,御史因此叩头道歉,他们这才离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给霍家,霍显等才开始不安。
后来魏相成为丞相,数次在汉宣帝空闲的时候得到召见,汇报国事;平恩侯许广汉及侍中金安上等也可以随意出入宫廷。当时,霍山主管尚书事务,汉宣帝却下令不管是官吏还是百姓都可以直接给皇帝呈送秘密奏章,无需经过尚书,大臣们也可以直接觐见皇帝陈诉自己的观点。这些都让霍氏一家十分气恼。汉宣帝听到很多关于霍显将许皇后毒死的传闻,只是还没有调查,因此将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光禄勋,将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任安定太守。几个月之后,又将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调任蜀郡太守,将霍光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没过多久,又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戊戌日,任命张安世为卫将军,未央、长乐两宫卫尉,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以及北军全由张安世统领。任命霍禹为大司马,但是并不允许他戴照例应戴的大官帽,只是戴小官帽,而且没有给他颁发印信、绶带;罢除他之前统领的屯戍部队及官属,只是给他和霍光相同的大司马官名。又收回了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和绶带,只是让他担任光禄勋一职;霍光的另外一个女婿赵平原本是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管理屯戍部队,如今也收回了他的骑都尉印信以及绶带。所有统率胡人以及越人骑兵、羽林军和未央、长乐两宫卫将屯兵的将领,全被更换为汉宣帝所信任的许、史两家子弟出任。
当初,汉武帝时期,征调频繁,百姓困苦,穷苦之人触犯法律,不轨之事数不胜数,于是,汉武帝命令张汤、赵禹等酷吏制定法律,规定有关“明知有人违反法律但是不举报”以及“长官犯罪,其僚属连坐”等处罚条例。对犯有给人定罪过于严苛或者栽赃陷害罪行的官吏,大多从宽处理;而对那些对犯人宽容的官吏则加重惩罚。以后,很多狡诈奸猾的官吏互相攀比援引,刻意歪曲法令,导致法网越发严密,律令越发繁苛,法令文件满桌满屋到处都是,主管官员甚至看不过来。所以各郡、国在运用法令的时候发生混乱,有的罪行一致但是却有不同的处罚方式,有些奸猾官吏趁机玩弄法令,收取贿赂。想让罪犯活命,就附会一些可以让他活命的法令;想将犯人置于死地,就引用那些使其非死不可的条文。人们谈论法律,都觉得有太多的冤屈而悲痛。
廷尉史钜鹿人路温舒给汉宣帝上书说:“我听闻春秋时期齐国发生无知杀死齐襄公的祸患,却让齐桓公因此而振兴;晋国因为骊姬的谗言而造成的灾祸,却导致晋文公后来称霸。近世我朝赵王没有善终,吕氏一家作乱,却成就了孝文帝的业绩,使其被尊奉为太宗。通过这些往事来看,祸乱的发生,常常可以造就圣贤之人。大乱过后,必定会出现和从前大不相同的改革措施,圣贤之人以此来彰显上天的意旨。孝昭皇帝去世的时候,没有后嗣,昌邑王荒谬悖乱,这正是上天要造就圣明君主。我听说,《春秋》把正统看得很重,认为君主刚刚即位的时候要慎之又慎。陛下刚刚登上至尊之位,与天意正相符,应该纠正前代的不足,以此彰显是继承正统,删掉纷繁复杂的法令条文,消除百姓的疾苦,以此顺应天意。我听闻秦朝有十项重大失误,至今仍有一项尚存,就是司法官吏的严苛。刑狱乃天下至关重要的大事。被处死的人再也不能复生,被截断肢体的人再也无法复原。因此《尚书》中说:‘与其杀了那些无辜的人,倒不如偶尔失之宽纵。’如今司法官吏则并非如此,他们上下相互为用,都将苛刻视为贤明,判刑严苛的,反而得到‘公正’的名声,而那些执法平和的人,却大多留下了后患。所以,负责司法事务的官吏都愿意把案犯定为死罪,并非是因为憎恨犯人,而是只有将犯人置于死地才能保全自己。所以,死人的血在街市上流淌,受刑的犯人一个接着一个,每年被判处死刑的人数以万计。圣明仁慈的人对此感到痛苦和悲哀,太平盛世难以实现,也是这个原因。按照人之常情,平安的时候就愿意活下去,痛苦的时候就希望快点死去,严刑拷打之下,没有什么口供不能得到!所以当囚犯不能忍受痛苦的时候,审案官以言辞暗示囚犯按照他所希望的招供;审案官为了让囚犯的供词有利于自己,甚至干脆明确地告诉他应该如何招供;因为担心向朝廷奏报的时候遭到批驳,就想尽办法让定案的理由更加充分完备周详。上奏之后,就算是古时候以善于审案定罪著称的皋陶听了,也会觉得该犯死不足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屈打成招,捏造的罪行既多又明确。所以俗话说:‘就算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当作监狱,也不能进去;刻一个木头人当作审讯官,也不要与之面对。’这全是人们对于严酷刑罚痛心疾首的悲愤之词。希望陛下能够减省法令,放宽刑罚,太平盛世的风范才能在当今出现。”汉宣帝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