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四十七 翻译
起阏逢执徐(公元164年),尽柔兆敦牂(公元166年),凡三年。
孝桓皇帝中
延熹七年(甲辰,公元164年)
春季二月丙戌日,邟乡侯黄琼去世。将要下葬的时候,远近各地前来吊丧的知名人士有六七千人之多。
起初,黄琼在家中讲授经书。徐稚曾经向他询问其中要旨,待到黄琼的地位尊贵之后.徐稚便不再跟黄琼有所来往。黄琼去世,徐稚前去吊丧,以酒洒地表示哀悼,放声痛哭之后离去,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吊丧的知名人士询问主持丧事的人,他说:“早些时候确实有一位儒生来过这里,他的穿着粗糙单薄,但是哭声哀痛,不清楚他的姓名。”大家都说:“一定是徐稚。”于是选派善于言辞的陈留人茅容,骑上快马连忙去追赶他,在半途追上。茅容为徐稚沽酒买肉,邀他一起饮食。当茅容问到国家大事时,徐稚不回答。茅容改换话题,谈及耕种和收获谷物等事宜,徐稚才回答他。茅容返回之后,将上述情况告知大家。有人说:“孔子曾经说过:‘遇上可以交谈的人而不跟他交谈,难免有失于人。’如此说起来,徐稚难道不是有失于人吗?”太原人郭泰说:“并不是这样。徐稚为人廉洁清高,他饥饿的时候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食物,寒冷的时候也不会随便穿别人的衣服,但他答应茅容的邀请共同饮酒食肉,这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茅容贤能的缘故。他之所以不回答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智慧我们可以赶得上,他的故作愚昧我们却赶不上。”
郭泰博学,擅长交谈议论。刚到京都洛阳游学的时候,当时的人没有认识他的,陈留人符融一见他就赞叹惊异,于是将他举荐给河南尹李膺。李膺跟他见面之后,说:“我见过的士人很多,却从没遇见过像您郭林宗这样的。您聪慧通达,高雅慎密,在如今天下,很少有人能与您相提并论。”于是跟他结为好友,郭泰的名声很快震惊京城洛阳。后来郭泰从洛阳启程回归乡里,官员和士绅还有儒生都送他至黄河渡口,车子多达数千辆,李膺只跟郭泰同船过河,送行的诸多宾客望着他们,以为是神仙。郭泰聪慧而善于识人,喜欢奖励训导读书人,其足迹遍布天下。茅容,四十多岁,有一次在田野中耕作时,与农夫们在树下避雨,众人皆随意相对而坐,只有茅容正襟危坐,十分恭敬;郭泰看见后感到非常奇怪,因此向茅容请求借宿。第二天,茅容杀鸡做菜,郭泰以为是为自己准备的;然而茅容分了半只鸡给母亲,将剩下的半只鸡收藏在阁橱里,自己又拿出粗劣的蔬菜跟客人一同吃饭。郭泰说:“你的贤德远远超过普通人!我自己姑且会减少对父母亲的供养来款待客人,但你却是这样,真是我的好朋友。”所以,郭泰站起身来,对他作揖,劝其努力学习,茅容最终成为很有德行的人。钜鹿人孟敏,客居太原郡的时候,肩上扛着的瓦罐摔落在地,他一眼也没看便离开了。郭泰见此情景问为何要这样,孟敏回答说:“瓦罐已经破碎了,再去看它又有什么用呢?”郭泰认为他有分析决断的能力,与之交谈,了解了他的德性,于是劝他外出求学,孟敏后来便成为闻名当世的人。陈留人申屠蟠家境贫寒,被人雇佣做漆工;鄢陵人庾乘年少时在县府担任门卒,郭泰见到他们都另眼相待,后来他们均成为知名人士。其他人有的是屠户出身,有的是卖酒出身,有的是士卒出身,因受到郭泰的鼓励和引进而成名的非常多。
陈国少年魏昭对郭泰请求说:“讲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见,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很难碰见,我希望跟随在您左右,为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下来。郭泰曾因身体情况不佳,让魏昭为他煮粥,粥煮好之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道:“你给长辈煮粥,没有加上敬意,让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摔在地上。魏昭又再次煮好粥,重新端给郭泰,郭泰又呵斥他。这样往复三次,魏昭的姿态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最开始只见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于是将魏昭当作好友,以善意相待。陈留人左原是郡学的学生,因为违背法令,被郡学斥退。郭泰在路上碰见他,特意摆酒设宴,对他进行劝慰,说:“以前颜涿聚原本是梁甫地区的大盗,段干木本是晋国的大市侩,然而,颜涿聚终于成了齐国的忠臣,段干木终于成了魏国的著名贤人。蘧瑗、颜回都尚且不能没有过失,更何况其他人呢?你千万不要怀恨在心,只需要反躬责问自己而已。”左原虚心听取郭泰的劝谏后离去。有人讽刺郭泰没有办法跟恶人断绝关系,郭泰说:“对于不合于仁的人,如果厌恶他太甚,就会任他为乱。”左原后来忽然重新心怀愤恨,召集宾客,意图报复郡学的学生。这一天,郭泰正在郡学,左原惭愧自己辜负了郭泰以前的劝导,所以没有报复而离去。后来这件事传开,大家全都钦佩郭泰。有人询问范滂说:“郭泰是什么样的人呢?”范滂回答说:“隐居却不割舍双亲,坚贞却不脱离世俗,天子不能让他为臣子,诸侯不能让他为盟友,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其它什么别的。”郭泰曾经被地方官府举荐为“有道”之才,郭泰不接受。同郡人宋冲素来佩服郭泰的品德和学问,认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没人能超越他,曾经劝他出去做官。郭泰说:“我夜间观察天象,白天考察人事,上天要灭亡的,人力无法支持,我将悠然地过自己的日子而已。”不过他还是经常到京都洛阳,不断教诲和劝诱人们读书求学。徐稚写信警告他说:“大树快要倒下,并不是一根绳子就能拴住的,为什么奔波忙碌不安定下来!”郭泰有所感而醒悟说:“恭敬地领受你的话,我将它当作是老师的指教。”
济阴人黄允,因才智出众而闻名。郭泰跟他见面时,对他说道:“你的才华很高,超过常人,未来定会成大器,四十岁以后,名声一定显著。但是,到了那时,应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匡正持重,不然将声名丧尽。”后来,司徒袁隗想为他的侄女选择丈夫,见到黄允,赞叹说:“能得到像黄允这样的女婿,便知足了。”黄允听说之后,将妻子休掉并遣送回老家。黄妻请求与所有宗族和亲戚见面辞别,于是当着众人的面,捋起袖子历数黄允的十五件隐私之事,随后登车而去,黄允因此而名声败坏。
起初,黄允与汉中人晋文经一起凭借才能智慧而远近闻名,官府征召他们为官,二人均不肯接受。他俩托辞至京都洛阳疗养疾病,拒绝接见任何来访的宾客。三公九卿与大夫等派遣他们的门生早晚前来询问病情,郎吏错杂地挤坐在门房,仍不得见面。三公府征聘属吏,常常是先去征求他们二人的意见,依据他们的品评褒贬,再去决定任用或罢免。符融对李膺说:“他们的德行与事业都没有声誉,但却以豪杰自居,甚至三公九卿都派人前去探病,朝廷命臣都坐在门房等待召见。我担心他们这种小家的学术会破坏儒家大义,只是空具虚名而跟事实完全不一样,应该刻意考察一下。”李膺同意符融的意见。黄允和晋文经二人的名誉由此逐渐衰落,宾客和门徒也慢慢减少,不到十天,二人愧疚叹息而逃走。后来,他们均因有罪而被人们遗弃。陈留人仇香虽然品德高尚,却沉默寡言,乡里没人知道他。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担任蒲亭亭长。有位叫陈元的老百姓,与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惊讶地说:“最近我路经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净利落,耕作也十分及时,这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应该是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而已。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辛劳一生,现在年龄大了,怎么能因为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辛苦和勤劳呢?况且,你抚养丈夫遗留的孤儿,有始无终,若是死者在地下有知,百年之后,在地下如何与亡夫相见?”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退。于是仇香亲自到了陈元家里,向他讲解孝道伦理,以及祸福之理,陈元感动醒悟,最终成为孝子。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任命仇香为主簿,跟他说:“听闻你在蒲亭,对陈元没有进行处罚,却是用教化来改变他,恐怕是缺少苍鹰搏击的勇气吧?”仇香回答说:“我觉得苍鹰搏击不如鸾凤和鸣,所以不肯那样去做。”王奂又对他说:“荆棘的丛林,并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于是以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郭泰、符融拿着名帖求见仇香,于是留宿下来。第二天早晨,郭泰起来,在床前向仇香下拜说:“您是我的老师,不是我的朋友。”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到乡里,即便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冠整齐。妻子和儿女侍奉他,如侍奉严正的君王一样;妻子和儿女犯了错,仇香就摘下帽子,责罚自己,妻子和儿女在院子里道歉悔过,仇香才戴上帽子,妻子和儿女才敢进入堂屋。始终也看不见仇香因为喜怒而改换声音脸色。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最后在家中去世。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