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二 > 魏纪二 翻译 > 第2节

魏纪二 翻译 第2节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颙直接入内劝谏他说:“治理国家是有体制的,上下不能相侵。请您允许我拿治家来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令奴仆负责耕田,婢女负责烧饭,雄鸡负责报晓,狗负责防盗,牛拉车,马代步。家中事务没有一件旷废,要求的东西都能获得满足,悠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打算亲自去做所有的事情,不再托付出去,结果使身体受到劳累,因为琐碎事务,使得身体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不振,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比不过奴婢与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身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认为‘坐着讨论问题,进行决断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自去实施的人是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有人横死的事情,却担心天热牛喘,陈平不肯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情况,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是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现在您主管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整日汗流浃背,不是太辛劳了吗?”诸葛亮深深感谢他。杨颙去世,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六月甲戌,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甲申日,魏寿肃侯贾诩去世。

发生水灾。

吴将贺齐袭击蕲春,俘虏太守晋宗后退兵。

当初,益州郡的地方土豪雍闿杀害太守正昂,经由吴交趾太守士燮向吴提出归附的请求,又抓住益州郡的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献给吴,吴任命雍闿担任永昌太守。永昌郡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官员、士兵封锁边界,据守城池。雍闿无法进城,派遣同郡人孟获引诱并煽动各地的夷族竞相反叛。牂柯太守朱褒、越嶲的夷族酋长高定都反叛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新近遇上国葬,对叛逆都只是抚慰,并未派兵讨伐,专务发展农业,种植粮食,紧闭关隘,使百姓休养生息,等到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之后再使用民力。

秋季八月丁卯日,任命廷尉锺繇担任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理廷尉。当时三公无事可做,又很少参与政务,高柔向文帝上书说:“三公以及辅佐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为百姓所敬仰。如今虽然设置三公,却不让他们参与朝政,他们便只能各自休养,隐退闲居,很少提出建议,这实在与朝廷尊崇和使用大臣、要他们献计献策的大道不符。在古代,只要刑罚和政令出现疑问,就与三公和大臣在槐树、棘木下商议。从今以后,朝廷在政治措施上有疑问,以及与刑狱相关的大事,都应询问三公的意见。三公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时,还要特别要求他们陈述政策的得失,以求广泛地了解事实,这样就可以启发您的思路,对思虑不周的地方有所弥补,而且还能将您的威德发扬光大。”文帝对此非常赞赏,采纳了这一建议。

辛未日,文帝到荥阳打猎,并巡游东部地区。九月甲辰日,到达许昌。

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皇上年幼弱小,刚刚即位,应该派遣重要使臣到吴再次申明交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已经考虑这件事情很长时间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如今才找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呢?”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结成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抵达吴。当时吴王仍然没有与魏断绝关系,正犹豫不决,没有即刻接见邓芝。邓芝便自己上表请见,他在上表中说:“我这次前来,也是替吴打算,不仅仅只为蜀着想。”吴王这才接见了他,说:“孤的确愿意与蜀和好,但是担心蜀国君主幼弱,疆域狭小,国势不强,给魏以可乘之机,你们不能保全自己。”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占据了四个州的地域。大王是当世闻名的英才,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有险要的地势,防守坚固,吴国有三条大江阻隔。集合两国的优势,再结成像唇齿一样相辅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与魏鼎足而立,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如果大王向魏称臣,魏一定会进一步提出无理要求,上逼迫您入朝拜见,下索求太子作人质,如果不从,便以征讨叛逆为借口,进攻吴国,蜀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这样一来,江南之地可就不再属于大王了。”吴王默然无语了很长时间之后才说:“你说的很对”。于是与魏断绝,专与蜀汉联合交好。

同年,蜀汉后主立妃张氏为皇后。

五年(甲辰,公元224年)

春季二月,魏文帝自许昌返回洛阳。

自从汉献帝初平年以来,教育制度废弛。夏季四月,开始建立太学,设置博士的职位,根据汉朝制度,采取以《五经》考试的方法。

吴王派遣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前往蜀汉访问,从此之后,吴、蜀两国使臣和书信来往不断。若有事需要沟通消息,吴王经常派陆逊通知诸葛亮;还专门刻了一枚自己的印章放在陆逊那里,吴王每次给蜀汉后主或诸葛亮写信,经常事先给陆逊看,倘若言辞、处事有不妥的地方,即令陆逊改正,然后再用印封好发出。

蜀汉再次派遣邓芝到吴访问,吴王对他说:“倘若天下太平,由两国君主分治天下,不也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存在两个君王。在兼并魏之后,如果大王不能深刻领会天命,两国国君各自发扬恩德,两国的臣子为各自的君主尽忠,将领则擂起战鼓,那么战争才刚刚开始。”吴王大笑说:“你的真诚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

秋季七月,文帝东巡,到达许昌。文帝打算大举伐吴,侍中辛毗进谏说:“如今国家初步平定,疆域虽然广阔,但是人口稀少,在此时动用民力,臣下实在没有看到有什么好处。武皇帝数次出动精兵,只能到达长江边便要退回。如今,我们的军队数量与实力没有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却要再次前去与吴结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眼下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策略,莫过于休养生息,开垦田地,十年之后再用兵,定能一举成功。”文帝说:“在你看来,难道要把孙权这个后患遗留给子孙吗?”辛毗回答说:“过去周文王之所以将商纣王遗留给周武王去消灭,是因为他知道时机还没有成熟。”文帝不听劝谏,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八月,文帝亲自乘龙舟指挥水军,沿蔡河、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九月,到达广陵。

吴安东将军徐盛提出建议,在竖立的木桩上包裹苇席,建成假城池与望楼,分布在石头城至江乘之间,连绵相连数百里,一夜之间全部建成;又在长江上部署很多舰船,往返巡航。

当时长江水位迅速上涨,文帝临江顾望,叹息地说:“魏虽然有成千上万的铁骑,却毫无用武之地,看来无法取胜了。”文帝正乘坐龙舟,恰逢刮起狂风大浪,龙舟上下颠簸,几乎覆没。文帝问群臣:“孙权会亲身前来吗?”都说:“陛下亲自率领大军攻吴,孙权惧怕,一定要调动全部兵力来应付,但他又不敢把大批军队交付给臣下指挥,一定会亲自前来。”刘晔说:“孙权一定认为陛下试图用亲征来引诱他出来,而另外派将领渡江跨湖,所以他一定部署军队等待进攻,既不会亲身前来,也不会退兵。”文帝在江边停留多日,但吴王却仍然没有来,于是下令回师。当时,曹休上书,说得到投降的吴人的供词:“孙权已经在濡须口。”中领军卫臻说:“孙权倚仗长江天险,而不敢同我军对抗,这一定是掩饰恐惧而制造的假话!”再去拷打审问投降的人,证明这果然是吴守将散布的谎言。

吴国张温年轻时因为聪明才智而享有盛名,顾雍认为当时无人能超过他,诸葛亮也推重他。张温举荐同郡人暨艳担任选部尚书。暨艳喜欢评论朝政,弹劾朝廷百官,审查五官、左右三署郎官尤其严格,几乎都被降职,甚至降职数级,能够保住原本官位的,十人中没有一人;那些为官贪婪鄙陋,没有志向与节操的人,都被他贬为军吏,安置在军队的各营各府;他还时常检举别人的隐秘不正之事,夸大张扬,来彰显他惩罚得当。同郡人陆逊、陆逊的弟弟陆瑁以及侍御史朱据都劝说、阻止他这样做。陆瑁写信给暨艳说:“圣人称赞善行,而体谅别人的愚昧,忘记别人的过失,而记住别人的功劳,以形成美好的风化。现今大王的伟业刚刚创立,将要统一全国,此时正值如同汉高祖不求全责备,广泛招揽人才的时期。倘若一定要区分清楚善恶好坏,重视像过去许劭那样品评人物,固然可以改变风俗,申明教化,但是恐怕目前很难推行。应该远则效仿孔子的泛爱亲仁,近则效仿郭泰的宽厚容人,这样才有益于大业。”朱据也对暨艳说:“天下还没有平定,倘若只推举那些完全清白的人,而不能容忍一丝缺点,恰恰败坏了劝导的作用;倘若顷刻都被免职,恐怕会带来祸患。”暨艳没有听从。于是怨恨之声充塞路途,人们争相告发暨艳与选曹郎徐彪任凭私人感情选用官吏,爱憎不以公理为标准。暨艳与徐彪都被治罪自杀了。张温与暨艳、徐彪见解素来一致,也被牵连治罪,被遣回本郡的官府为杂役,后来死在家中。当初,在张温得势之时,余姚人虞俊感叹地说:“张温才能有余而智慧不足,华而不实,人们的怨恨将聚集在他身上,有败家的祸患,我已经看见先兆了。”没过多久,张温果然衰败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