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八 > 魏纪八 翻译 > 第2节

魏纪八 翻译 第2节

扬州牙门将涿郡人张特防守新城。吴国人接连攻打数月,城中兵士共计三千人,病死、战死的超过了半数,而诸葛恪又堆起了土山展开猛攻,新城即将失陷,不能再守护了。张特便对吴国人说:“如今我已无心再战了。但是魏国法律规定,被围攻超过一百天而仍然没有见到救兵前来的,虽然投降,他的家属也不治罪;自从受到围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座城中原本有四千多人,现在战死的已超过一半,城池虽然失陷,但还有半数人不愿意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条辨别好坏,明日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拿去我的印绶作为信物。”随即把他的印绶扔给了吴人。吴人相信了他的话却没拿他的印绶。于是张特连夜将城内房屋的木材拆除,用来修补加固城墙缺口,造成为双重防护,第二天,对吴人说:“我只有战斗到死,决不投降!”吴人非常愤怒,加紧攻城,但并没有攻下。

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吴国士兵疲惫不堪,饮用了不干净的水,导致腹泻、浮肿病流行,有一半的将士患病,死伤之人遍地都是。各兵营的官吏每天都报告患病的人太多,诸葛恪认为他们是谎报军情,想要斩杀他们,从此再没有人敢报了。诸葛恪心中没有良策,又耻于攻城不克,所以忿恨之情常表露在外。将军朱异在军事上同诸葛恪发生违逆,诸葛恪就立刻剥夺了他的兵权,将他驱逐回建业。都尉蔡林屡次提出军事计策,诸葛恪都不采用,最终蔡林骑马逃走投奔魏国。魏国将领伺察了解到吴国士卒已经疲惫不堪,于是派出援军。秋季七月,诸葛恪领兵撤退,那些受伤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互相扶持着行走,有的突然倒毙于沟中,有的人则被俘获,全军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都悲叹不已。然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外出在江中小洲上住了一月,还打算开发浔阳地区进行屯田;召他回去的诏书络绎不绝,他才慢慢地回去。从此他在群臣百姓中失去威望,人们对他的怨恨之言越来越多。

汝南太守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大臣们还没有顺从新朝廷,吴国著名的宗族都有自己的部曲,拥兵仗势,完全有能力违抗朝廷的命令。诸葛恪新近才掌管国政,而朝内又没有明君,诸葛恪也不念及抚恤关怀上下臣民以树立治国的根基,却热衷于对外用兵,大肆役使百姓,把全国的军队困顿于坚城之下,数以万计的士卒因此死亡,遭受重创大败而归,此时正是诸葛恪获罪的时候。过去的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受到过君主的信任,但是君主死后他们仍然败亡了,更何况诸葛恪的才能不及这四位贤人,并且他也不顾虑大的忧患,因此诸葛恪的败亡指日可待。”

八月,吴国军队返回建业,诸葛恪让兵士排成队列,前有引导后有随从地进入府邸,刚到家就立刻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呵斥他说:“你们怎敢屡次妄作诏书!”孙嘿非常畏惧地告辞出来,称病返回家中。

诸葛恪出征返回之后,选曹所奏请的各部门选任的官吏,被全部罢免,重新选拔,处理事务日益威严,被治罪或受到责备的人很多,该去见诸葛恪的人无不胆战心惊,唉声叹气。诸葛恪又更换宫中侍卫,全部任用自己的亲近之人;又下令让军队加紧备战,计划出兵攻打青州、徐州。

孙峻因为百姓对诸葛恪多有怨恨厌恶之情,在吴主面前构陷诸葛恪,说他图谋发动叛乱。冬季十月,孙峻与吴主密谋在酒宴上杀死诸葛恪。赴宴的前一天晚上,诸葛恪精神躁动不安,整夜不能入睡;另外,家里又发生了几件怪异之事,诸葛恪生了疑心。第二天,诸葛恪将车停在宫门前,当时孙峻已经在帷帐之中埋下伏兵,害怕诸葛恪不按时进来导致事情败露,于是亲自出来面见诸葛恪说:“您倘若贵体欠安,可以等日后再说,我会将情况禀告主上。”想用这样的话试探诸葛恪的态度。诸葛恪说:“我要勉力进见主上。”当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人写密信给诸葛恪说:“今天宫内的陈设不同往日,我们怀疑发生了其他变故。”诸葛恪将密信出示给滕胤看,滕胤劝诸葛恪回去。诸葛恪说:“这些小辈能有什么作为!恐怕他们只是在酒食中下毒来害人罢了。”诸葛恪入宫,佩剑走上殿,上前谢过主上,退回坐在座位上。摆上酒,诸葛恪因为怀疑就没有饮酒。孙峻说:“您的病没有康复,倘若有常服的药酒,就请派人送来。”诸葛恪这才安心了。诸葛恪喝着自己人送来的酒,数杯之后,吴主回到内室;孙峻也起身上厕所,在那里脱下长衣,换上短衣服,出来后大喊:“主上诏令立刻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慌忙站起来,剑还没有拔出,孙峻的刀已经砍了下来,张约在旁边刀劈孙峻,但只劈到了左手,孙峻回手砍断了张约的右臂。这时,宫内的侍卫都跑上殿来,孙峻说:“今天要捉拿的只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然后命令所有卫兵将刀收起来,又重新清除打扫一番,然后重新设宴。诸葛恪的两个儿子诸葛竦与诸葛建听说父亲遇害,用车载着母亲想要逃奔魏国,孙峻派人追赶并杀死了他们。命令用芦席裹着诸葛恪的尸体,中间用竹篾捆住,扔到石子冈。另外派遣无难督施宽前往将军施绩、孙壹的部队中,在公安县诛杀了诸葛恪的弟弟奋威将军诸葛融以及他的三个儿子。诸葛恪的外甥都乡侯张震、常侍朱恩也都被夷灭三族。

临淮人臧均请求安葬诸葛恪尸骨,上表说:“电闪雷鸣,不会在整个清晨都连续不断;狂风怒吼,也极少终日不停息;雷电狂风过后还会接着有和风细雨滋润万物。因此天地的威严不会整日整夜连绵不断地施展;帝王的怒气也不应该毫无约束地恣意发泄。我狂妄愚顽,不避忌讳,胆敢冒着破家灭身的危险,如同祈求上天降下和风细雨一样,请求您暂时歇息雷霆之怒。追思已故太傅诸葛恪,罪恶盈满,自己招来了诛灭三族的恶果,他们父子三人的首级被砍下示众已经多时,观看的人数以万计,痛骂他们的声音也如风四起;国家的大刑威震四方,就连老人孩童也全都看到了。人情对于万物,通常是乐极生悲,看到诸葛恪在尊贵的全盛时期,世上无人能同他相比,身居三公宰相之位,经历数年,而如今被诛杀灭族,却与禽兽没什么两样,观尽人情的反复无常,怎能不令人伤痛!而且他已经是死去之人,应该埋葬于地下,没有必要再对他砍凿击刺。希望圣明的朝廷效法天地,动怒不超过十日,让他乡里的百姓和手下故吏用普平民的丧服为他收尸,再恩准他入殓三寸薄棺。过去项籍曾经受到殡葬的礼遇,韩信也曾经得到入殓安葬的恩准,这些都是汉高祖被赞誉为光大神明的行为。希望陛下施布三皇的仁德,垂赐哀怜之心,使国家的恩泽施加于因犯罪被杀戮的尸骸,再一次让他获得不尽的恩德,从此仁德的声名远扬,令天下劝善惩恶,岂不非常伟大!过去汉代的栾布故意违抗命令,向彭越的首级禀奏祭祀。我对栾布的做法非常不满。他不事先请求主上的恩典,而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他能不被诛杀,实在是万幸之事。现在我不敢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来彰显圣上的恩赐,只能恭敬地写信上书,冒昧地陈述我的想法,请求圣明的天子垂怜体察。”于是吴主与孙峻下令听任诸葛恪过去的部下收敛安葬他。

当初,诸葛恪年少即享有盛名,吴大帝孙权十分器重他,但是他的父亲诸葛瑾经常为此事担忧,说:“诸葛恪不是能够保卫家族的主人。”诸葛瑾的好友张承也认为诸葛恪必将使诸葛氏家族败亡。陆逊曾经对诸葛恪说:“在我前面的人,我一定尊奉他,与他共同升迁,在我之下的人,我就去扶持引荐他,现在我看你的气势凌驾于上,心意中又蔑视在你之下的人,这不是巩固德业的根基。”蜀汉的侍中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恪再次攻打淮南时,越巂太守张嶷写信给诸葛瞻说:“吴主刚刚驾崩,新任皇帝实在过于年幼怯弱,太傅诸葛恪接受辅政托孤的重任,这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周公之才并且有亲戚关系,来总理朝政,仍然会有管叔、蔡叔散布流言发动变乱;霍光受命总理朝政,也有燕王刘旦、盖主和上官桀等人阴谋构陷霍光的行为,只是依靠周成王、汉昭帝的圣明才得以免于祸乱。过去经常听说吴主生杀赏罚的大权,从不委任下人,如今却在垂死之际,终于召来太傅,托付后事,这实在令人担忧。另外从以往的记载看,吴、楚地方的人性格轻浮急躁,但是太傅却远离年幼的君主,深入敌境,这恐怕不是长远的良计。虽然说吴国纲纪肃穆,君臣上下相处融洽;但是百事中即使有一件失误,也不是明智者的谋略。用古事来衡量当今的事情,则今事和古事一样,倘若您不向太傅进献忠言,还有谁能直言相劝呢?希望您能劝说他撤回军队,发展农业,专务推行恩德仁义,数年之后,我们东西两国同时起兵攻打魏国,实在也算不上晚,希望您深刻地思考并采纳我的建议!”后来诸葛恪果真失败了,正如张嶷所说的那样。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