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八 > 魏纪八 翻译

魏纪八 翻译

起昭阳作噩(公元253年),尽旃蒙大渊献(公元255),凡三年。

邵陵厉公下

嘉平五年(癸酉,公元253年)

春季正月朔日,蜀大将军费祎与诸位将领都相聚在汉寿,郭偱也在座。费祎欢饮大醉,这时郭偱忽然起身刺杀费祎,将他杀死了。费祎为人宽厚,广施仁爱,从不猜疑别人。越巂太守张嶷曾经写信告诫他:“过去岑彭率领军队,来歙手持杖节为帅,他们都被刺客杀害。现今将军您地位尊贵而权力重大,但是您过于信任新近归附的人了,应该以前世之事为借鉴,稍稍加强警戒。”但是费祎没有听从,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魏国下诏追封郭偱为长乐乡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

王昶、毌丘俭得知东部魏军战败,各自烧毁营地后撤离。朝臣商议想要将诸将免官降职,大将军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诸葛诞的意见,才落得这样的结果。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军有什么罪!”于是全部宽恕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所以只削去了司马昭一人的爵位而已。任命诸葛诞担任镇南将军,管理豫州;毌丘俭担任镇东将军,管理扬州。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下令允许并州与他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了。军队还没有集结,新兴、雁门两个郡的胡人就以路途遥远为理由突然反叛拒绝出兵。司马师又因此事向朝廷大臣谢罪说:“这是我的过错,不是陈雍州的责任!”因此人们都感到惭愧而对司马师心悦诚服。

习凿齿评论说:司马大将军将两次的失败都归罪于自己,错误消散而事业却兴隆了,真称得上智慧之举。倘若讳言失败推脱责任,归咎于各种理由,时常自矜其功而藏匿失误,使上下离心,各种人才都分散解体,那罪过就太大了!身为君主,倘若能用这个道理治理国家,行为失误却名声显扬,兵事暂时遭受挫折却能最终打败敌人,那么即使失败一百次也没有妨碍,何况只有两次呢?

光禄大夫张缉对司马师说:“诸葛恪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距离被诛却不远了。”司马师问道:“为什么呢?”张缉说:“他的声威震慑君主,功劳盖过全国,想要求得不死,可能吗?”

二月,吴国军队从东兴返回。进封太傅诸葛恪为阳都侯,并兼任荆州牧、扬州牧,管理中外诸军事。诸葛恪因此产生了轻敌之心,想要再次出兵,诸位大臣认为频繁出兵会导致军队疲惫,都同声劝谏诸葛恪,但是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诤谏,但诸葛恪却命人将他架了出去。诸葛恪就此事撰文晓谕众人说:“凡是敌对国家试图互相吞并,也就是仇敌试图互相铲除。有仇敌而使其发展,祸患即使不在眼前,也会留给后人,不能不深谋远虑。古时秦国只拥有关西之地,却仍然能够吞并六国。现在拿魏国与古时的秦国相比,土地是秦国的几倍;拿吴、蜀二国与古时六国相比,土地却不到六国的一半。然而现在我们之所以能与魏国为敌,是因为曹操时期的士卒到今天已经老弱得不能继续战斗,而后出生的人还没有长大,此时正是敌人兵力微弱而还没有强盛的时期,加之司马懿先诛杀了王淩,然后自己也死了,他的儿子幼弱却独揽大权,虽然有睿智的谋士,却不能加以任用。此时前去讨伐,正是他们厄运降临的时候。圣人急于顺应时势,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倘若顺从大家,怀有苟且偷安之心,认为长江天险足以世代保持,不忧虑魏国全面的情况而只看眼前的形势就轻视其后的发展,这就是我之所以一直难过叹息的原因!现在我听说有些人认为百姓还非常贫困,想要先休养生息,这是不知道思虑大的危害而只是怜惜小的勤苦。过去汉高祖幸运地占领了三秦之地,他为什么不紧闭关隘据守险要以自享娱乐,而是偏要出动全部兵力去攻打西楚项羽,甚至身受创伤,甲胄里长满了虱子,将士们饱受艰辛困苦,难道他甘心生活在刀剑之中而忘记安宁了吗?这都是因为考虑得长久,他与项羽势不两存的原因。每当我阅览荆邯劝说公孙述锐意进取,以及近来看到家叔诸葛亮上表陈述与敌人相争的计策,我都要喟然慨叹!我每夜辗转反侧,所想的就是这些,因此权且陈述我的浅见,以送达各位君子明鉴。倘若我一旦死去,志向谋划不能实现,我看重的是让来世之人了解我所忧虑的事情,在我死后能够深入地思考此事。”众臣虽然在心里都认为他说得不对,但是没有人再敢提出反对意见了。

丹阳太守聂友一向与诸葛恪有交情,因此写信劝谏他说:“先帝原本有遏止东关之敌的计策,但是没有施行;如今您总管先帝大业,实现了先帝的心愿,敌人自远方前来送死,我军将士凭借先帝的威德,舍身拼命,立刻就取得了卓越的战功,这难道不是宗庙、神灵、社稷的福分!如今我军应当暂且按兵不动,养精蓄锐,观察敌国的内部裂痕然后发动兵力。您现在乘此胜利之势试图再次大规模出兵,这是没有得到天时之利而轻易依据您个人的意图行事,我内心感到非常不安。”诸葛恪在他的文章后面附了一封回信答复聂友说:“您的话虽然符合自然之理,但是却没有看到胜负存亡的大道理,您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就会恍然大悟了。”

滕胤对诸葛恪说:“您像伊尹、霍光那样接受辅佐君王的重托,在内则安定朝廷,在外则挫败强大的敌人,声名威震四海,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万众之心,是希望承蒙您的恩德而休养生息。如今在繁重的劳役之后,又要兴师出征,百姓疲惫精力不足,此时远方的敌人做好了准备,倘若城池不能攻陷,野外掠夺也没有收获,就会使前功尽弃而招致后来的责备。不如先按兵不动休养军队,然后观察敌人的漏洞再出兵行动。况且兴兵打仗是大事,需要依靠众人才能成功,倘若大家不愿意打仗,您独自一人岂能安然处之!”诸葛恪说:“众人说不能出兵,都没有看到具体的计划,只是各怀苟且偷安之心。而你还认为他们是对的,我还能指望什么呢!因为曹芳昏庸无能,而使政权落入私门,魏国的臣民原本就心怀离异之心。现在我凭借国家的资财,仰仗上次战争获胜的威势,那么将无往而不胜!”

三月,诸葛恪大举出动州郡之兵二十万再次进犯魏国,任命滕胤为都下督,总管留守事务。

夏季四月,实行大赦。

蜀将姜维自认为熟悉西部风俗,加之对自身的才华武功非常自负,因此总想诱使各羌人、胡人部族成为自己的羽翼,他认为自陇地往西,都可以绝对归为己有。他每次想要大举兴兵进攻,费祎就时常加以抑止,不听从他的主张,拨给他的兵力也不到一万人,说:“我们这些人与丞相诸葛亮相比差得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我们呢!所以不如先保卫国家治理百姓,安守住自己的国土,至于建功立业扩大疆土,那就需要等待有才能的人去做了,我们不要心存侥幸,把成败系于一举;倘若不能成功,后悔就来不及了。”等到费祎死去,姜维才得以实行他的计策,率领军队数万人越过石营,围攻狄道县。

吴国的诸葛恪侵犯淮南,驱杀掠夺百姓。将领中有人对诸葛恪说:“如今领兵深入敌境,境内的百姓势必都远远地逃离了,恐怕我们的兵士历尽辛劳只能收获很少;不如只围困新城,新城被困,援军必然会到来,等援兵到达,再与他们交战,就可以大获全胜。”诸葛恪采纳了这个计策,五月,撤回军队围困新城。

诏命太尉司马孚率领二十万人奔赴战场。大将军司马师向虞松询问:“现在东西都有战事,两处都十分紧急,但是诸位将领却意志颓丧,应该怎么办呢?”虞松说:“过去西汉周亚夫据守昌邑而吴、楚的军队不战自败,有些事情看似弱势而实则强势,所以不可以不详察。现在诸葛恪率领他的全部精锐部队,足以恣意逞强施暴,但是他却在新城屯守等待,想要招来魏国军队同他一战。倘若他不能攻陷城池,请战也没人回应,军队就会士气低落疲惫不堪,必定会自动撤退,诸位将领不愿直接出兵,这反而对您有利。姜维虽然掌握重兵,却孤军深入我境与诸葛恪遥相呼应,他们没有运粮队伍,只是以我们境内的麦子为食,不是能够长久坚持的作战部队。况且他认为我们全力投入东方的战斗,西方势必空虚,因此径直深入我方境内。如今倘若令关中各军日夜兼程火速奔赴前线,出其不意地攻打姜维,他就会撤走了。”司马师说:“好!”于是命令郭淮、陈泰率领全部关中军队,去解救狄道之围;命令毌丘俭按兵不动坚守营地,任凭吴国围攻新城。陈泰行军到达洛门,姜维粮尽,只好撤退。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