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纪五 翻译
起屠维协洽(公元299年),尽上章涒滩(公元300年),凡二年。
孝惠皇帝上之下
元康九年(己未,公元299年)
春季正月,孟观在中亭大败氐人,掳获齐万年。
太子洗马陈留人江统认为戎人、狄人为患中华,应该尽早断绝为患的根源,于是作《徙戎论》用来提醒朝廷,说:“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地处极边远的地区,禹平定九州而西戎归顺了。西戎禀性贪婪,凶残强悍,没有仁爱之心。四夷之中,戎、狄更加突出,实力衰弱则敬畏顺从,实力强大就骚扰侵犯。在他们强盛的时候,实力强大像汉高祖也被困在白登,像孝文帝也曾驻军霸上;当他们衰弱时,国力微弱像汉元帝、成帝时,单于还必须来朝见。这都是发生过的事实。因此有道的君王管理夷、狄事务的方法,只能是防御夷狄,常备不懈,虽然他们叩头进献珍宝,却不能放松边城的守备,当他们起来反叛时,军队也不能远征,就是希望境内安定,疆域不受侵扰而已。
“等到周王朝失去纲纪,诸侯致力于征伐,因此,彼此的疆域不固定,诸侯因为利害关系而存有异心,西戎、北狄得以有机会进入中原,有的诸侯招抚利诱他们为己所用,四方各族从此交相杂入,与中原人错综杂居。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声威震邻,攘击胡人,驱逐越人,在那个时候,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夷族了。
“东汉建武年间,马援担任陇西太守时,讨伐作乱的羌人,将羌人残余部分迁徙到关中,让他们居住在冯翊、河东的荒芜之地。数年之后,他们繁衍生息,仗着自己的富饶强悍,又苦于汉人的侵扰,东汉永初元年,羌人作乱,打败了当地守军,屠城破邑,邓骘也败北,羌人入侵河内郡。十年之中,羌、汉都衰弱了,任尚、马贤仅仅将他们压制住而已。从此之后,残余之火不灭,一遇到机会,他们就不断骚扰作乱。中世时的兵寇之患,以这支羌人为最重。魏兴盛伊始,与蜀国分隔,因此疆场上的戎人,也分属于两国,魏武帝将武都的氐人迁移到秦川,想借此削弱乱寇,增强国力,抵制蜀国。这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而不是出于长远的打算。如今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现实,就开始受到这个权宜之计的弊端的影响了。
“关中土地肥美,物产丰富,是帝王居住之地,没有听说西戎、北狄应该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与我们不同种族的人,一定会产生异心。但因为他们衰弱,就把他们迁移到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官员百姓习以为常,欺侮他们的软弱,令他们的怨恨刻骨铭心;一旦人口繁衍,变得强盛,就产生了反叛之心。凭借他们贪婪强悍的本性,带着愤恨的感情,等候时机,乘着便利,动辄成为横祸。他们定居在封疆之内,没有障碍、工事阻挡,劫掠毫无防备之人,收掠散野的财物,所以能够成为祸患并且迅速蔓延,带来不可测度的危害,这种必然的趋势,是经过验证了的事实。如今最好的办法是,趁军队的威势正盛,战时的一切还没有取消,将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的各部落羌人迁走,安置在先零、罕幵、析支等地区;将扶风、始平、京兆的氐人驱逐,让他们还归陇右,安置在阴平、武都地区,供给路上所需的口粮,足以使他们能够到达,他们各自归附本族,回到故乡,让属国都尉、抚夷护军等官员依据所辖地区集中安置他们。这样一来,西戎人与晋国人不互相杂居,各得其所,即使他们有祸乱华夏之心,发动战争战乱的预警,也与中原相隔万水千山,虽然有敌寇暴虐,所能危害的地区也不会太广。
“驳难的人说:刚刚平定氐人叛乱,关中饥馑,时疫盛行,百姓愁苦,都期盼着能安定休息;而要让疲劳病弱的人去迁徙心怀疑忌的敌人,恐怕威势耗尽而力量不济,不能继续完成这一事业,这样,先前的祸患还没有完全消除,又暴发了新的变故。答说:您认为如今氐人是仰仗剩余的资财,悔恨自己的过错而回归正道,感念我们的恩惠而来归顺呢,还是走投无路,心智与兵力都已经困乏,担心我们武力围剿才到这一地步呢?我说:是没有多余的力量,走投无路的缘故。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掌控他们的命运而使他们进退都需要听从我们的调遣。热爱自己职务的人不会更换职务,喜欢自己居所的人没有迁移的想法。这时,他们正猜疑有危险而恐惧,害怕并且急迫,所以能够以武力威胁来制服,让他们不敢有一点违抗之心,趁着他们死亡、逃离,流散到各处,远离而没有纠合,加之他们与关中人,户户都结有怨仇,因此能够把他们迁移到僻远地区,让他们不怀念这个地方。圣贤之人谋划事情,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进行处置,在动乱还没有暴发时就去治理,至道还没有显现天下就已经平定,恩德还没有炫露事情就已经成功。再则能够转祸为福,转败为胜,陷入困境而能够走出来,遭遇阻断而得到疏通。现在您承受着旧措施所带来的后果而不谋求改变这一措施,偏爱不断改变路线而又沿着翻车的轨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况且关中的人口有一百多万,粗略计算人口比例,戎人、狄人各占了一半,让他们接着居住或者迁移,都需要口粮。如果出现欠缺,粥饭不能连续供应,就得拿出关中的所有粮食来保全他们的生计,肯定没有把他们舍弃在沟壑而不侵扰掠夺的道理。现在我们将他们迁走,沿途提供粮食而使他们到达,使他们回到自己种族所在地,让他们自己供给自己,而秦地的百姓就能得到另一半粮食,这就是提供迁徙者以途中口粮,给原居者留下装满的粮仓,缓解关中的紧张形势,除去盗贼的根源,花费朝夕之间的开销,建立长年获益的基础。如果忌惮短暂行动的小工程,而忘记一劳永逸的伟大方略,吝惜旦夕之间的麻烦劳累,而留给后世寇敌之患,这不是所说的能够创立基业并流传后世,为子孙后代谋划的人。
“并州的胡人,本质实际上是凶恶的匈奴强盗,东汉建安年间,促使右贤王去卑哄骗呼厨泉入朝为质,任凭他们的部落散居在并州六个郡。魏咸熙年间,因一支部落过于强大,将其分成三个部落,晋泰始初年,又分成四个部落;这时刘猛在内部叛变,勾结外族敌人,近年郝散之变,也是在谷远这个地方暴发的。如今匈奴有五个部落,人口有几万户之多,人口的兴盛超过了西戎;他们生性勇猛,长于射箭骑马,超过氐人、羌人一倍。如果发生意料之外的战事,那么并州一带就令人担心。
“魏正始年间,毌丘俭讨伐句骊,将他们的残余迁移到荥阳。刚迁徙时,只有百户;子孙繁衍,如今人数已达几千;几代之后,一定会达到繁盛时期。现在百姓失业,还有人流亡反叛,犬马肥壮且数量充足,就会互相侵蚀,何况夷、狄之类,哪能不发生变故?他们只是觉得自己衰弱,势力还不够罢了。
“治理国家的人,所忧虑的不是人少而是国家的不安定,凭借四海广阔,百姓富裕,哪里一定要让异族人在国内然后才能得到满足呢!可以发布告示遣送这些异族人,让他们返回到他们原本的地方,安慰他们客居怀乡的心情,解除我们中华心中细微的忧愁,‘这就是德惠中原,安抚四方’,恩德施于永世,这是为长远考虑的计策啊!”最终朝廷没能采纳这个计策。
散骑常侍贾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对太子傲慢不恭,成都王司马颖见到后批评他;贾谧非常生气,向贾皇后申述,随即将司马颖降职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征召梁王司马肜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任命河间王司马颙担任镇西将军,镇守关中。初时,晋武帝曾制定石函之制,规定不是至亲不能镇守关中,司马颙轻视财物而爱惜士人,朝廷认为他贤德,因此重用他。
夏季六月,高密文献王司马泰去世。
皇后贾氏淫乱暴虐日益严重,与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还让人把路上的少年装进竹箱带入宫中,但又担心这些少年将事情泄漏出去,往往杀掉他们。贾模担心这些事情连累自己,十分忧虑。裴与贾模以及张华商讨废黜贾皇后,而立谢淑妃为皇后。贾模、张华都说:“皇帝没有废掉皇后的意思,我们擅自进行废黜,如果皇帝并不想这么做,应该怎么办呢?再说正当各诸侯王强盛之时,都有各自的势力与亲近的人,恐怕一旦发生祸乱,导致丧失性命而危及国家,对国家没有好处。”裴
说:“的确如你所说。但是皇后在宫中恣意放纵暴虐,她的祸乱很快就会来临。”张华说:“你们二位都是皇后的亲戚,她可能会接受你们的意见,应该多多向她陈述祸福之戒,希望她不要太过分,那样天下还不至于到达混乱的地步,我们这些官员也就能够悠闲自在地度日了。”裴
从早到晚地劝告他姨母广城君,让她告诫贾皇后能够亲近优待太子,贾模也屡次向皇后陈述祸福的道理;皇后不听从,反而认为贾模是在诋毁自己,从而疏远他。贾模不能达成所愿,忧郁激愤地死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