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齐纪 » 齐纪二 > 齐纪二 翻译

齐纪二 翻译

起阏逢困敦(公元484年),尽屠维大荒落(公元489年),凡六年。

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

春季正月乙亥日,南齐朝廷任命后将军柳世隆担任尚书右仆射;竟陵王萧子良担任护军将军,兼任司徒,统领军队,设置辅佐官员,镇守西州。萧子良年少时就有清高的品格,喜欢结交朋友,有才能的士大夫都聚集在他的门下。萧子良在西郊修建住宅,将聚集起来的许多古代器物、服饰存放在里面。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人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和扬州秀才吴郡人陆倕等,都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被萧子良厚待,号称八友。此外,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人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与会稽人孔休源,也都是萧子良的朋友。萧琛是萧惠开的侄子;柳恽是柳元景的侄孙;王融是王僧达的孙子;萧衍是萧顺之的儿子;谢朓是谢述的孙子;沈约是沈璞的儿子;王僧孺是王雅的曾孙;范缜是范云的堂兄。

萧子良笃信佛教,延请很多高僧,讲论佛法。佛教的盛行,在江左一带还从来没有过。有时,萧子良还亲自为和尚们端饭、送水,世间都认为他有失宰相的体统。

范缜极力声称世上没有佛。萧子良说:“如果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为什么世上会有富贵、贫贱之分呢?”范缜说:“人生在世,如同树上的花朵,同时生长,又都随风飘散:有的掠过竹帘帷幕落在床褥上,有的越过篱笆、围墙落在粪坑里。落在床褥之上的好比是殿下您;落在粪坑里的就是我了。尽管我们之间贵贱不同,但是因果报应究竟在何处呢!”萧子良听后,不能应对。范缜又写了《神灭论》,认为:“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则是形体的体现和产物。精神相对于形体来说,犹如锋利与刀;从没听说过有刀亡而锋利还在的道理,那么,怎么会有形体消亡了而精神却仍然存在的道理呢!”这一理论一提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虽然受到很多诘难,却始终没能使范缜屈从。太原人王琰写文章嘲讽范缜说:“呜呼范子!居然不知道他的先祖的神灵在什么地方!”王琰想借此堵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他说:“呜呼王子!知道他的先祖的神灵在什么地方,却不肯杀身随从先祖而去!”萧子良派王融劝告范缜说:“凭你的才华,何愁当不上中书郎;却故意散布这种荒谬偏激的观点,实在可惜啊!你应该赶快毁掉并抛弃这些文章。”范缜听了,大笑说:“如果让我范缜出卖我的理论去换取官职,那么,我早就做到尚书令、仆射了,何止是一个中书郎!”

萧衍做事喜欢运筹谋划,他文武双全,王俭非常器重他,对他的才能惊异不已,曾说:“萧郎刚刚年过三十,实在是贵不可言。”

壬寅日,南齐朝廷委任柳世隆担任尚书左仆射,丹杨尹李安民担任右仆射,又使王俭兼领丹杨尹。

夏季四月甲寅日,北魏孝文帝到达方山;戊午日,返回宫中;庚申日,又去鸿池;丁卯日,返回宫中。

五月甲申日,北魏派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访。

六月壬寅朔日,南齐中书舍人吴兴人茹法亮被授封为望蔡男。此时共有四位中书舍人,被分别派驻各省,称为“四户”,分别由茹法亮以及临海人吕文显等人充当;他们总揽大权,声势超过了朝廷其他文武官员,地方长官不断来回调换,四面八方都赠送他们礼物,一年就达几百万之多。茹法亮曾经在大庭广众下对人说:“哪里需要求得外任官的俸禄啊!就在这一户中,一年就可弄到一百万。”他所说的一百万只不过是一个大概的数目。后来,天象星辰出现变化,王俭坚决认为:“吕文显等人专权独断,徇私舞弊,因此,苍天显现异象,这一灾祸起于四户。”武帝亲自写诏书酬答王俭,却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北魏旧制规定:每年户调是二匹帛,二斤棉絮,一斤丝,二十斛谷米;此外,又增缴一匹二丈的布帛,纳入本州州库,用来供给户调以外的费用;各州所征调的物品,可以依据当地的产出缴纳。丁卯日,孝文帝下诏说:“设置官吏,发放俸禄,很早就已开始实行;自从中原动乱,这一制度才中断。朕依据旧有的典章制度,开始颁赐官吏们的俸禄。因此,每户户调应增缴帛三匹,谷米二斛九斗,作为官员们的俸禄;再增收征调二匹户调以外的帛。俸禄制度实行之后,贪赃满一匹布帛的处死。变更法令制度,应该作为新的开始,为此下令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甲申日,南齐立皇子萧子伦为巴陵王。

乙未日,孝文帝前往武州山石窟寺。

九月,北魏下达诏书,官员们的俸禄制度,从十月开始实行,每个季度领取一次。以前的法律规定,贪污十匹布帛,受贿二十匹布帛的人,一律判处死刑;现在,凡是受贿一匹布帛的,贪污的无论多少,都判处死刑。朝廷仍然分别派出检查官,到各地巡视审察贪污的地方长官。

秦、益二州刺史恒农人李洪之自恃是外戚,身份显贵,为官贪婪残暴,实行俸禄制度后,第一个因贪污而被揭发出来的就是李洪之。魏主孝文帝命令给李洪之戴手铐脚镣,押赴平城,然后召集文武百官,亲自历数他的罪状;因为他是朝廷大臣,允许他在家里自杀。其余犯了贪污受贿罪的地方长官有四十多人,也全都处以死刑。那些接受过贿赂的朝廷官员无不畏缩害怕,行贿受贿的事几乎被杜绝了。但是,如果官吏和老百姓犯了其他罪,孝文帝大都宽大处理。对缺乏确凿证据的罪犯上报审核,多半免除死刑而流放到边疆,这种情况,每年都数以千计。由朝中法司判处死刑的,一年也不超过五六个人,州郡、边镇就更少了。

很久以后,淮南王拓跋佗奏请恢复旧制,停止向官员发放俸禄,太皇太后冯氏召集群臣商讨此事。中书监高闾认为:“切身体会到饥寒交迫,慈母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如今发放俸禄,那么廉洁的官吏更加清廉而那些贪官污吏也足以改过为善;停止发放俸禄,那么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廉洁的人却不能维持生计。淮南王的建议,难道不荒谬吗!”朝廷颁诏采纳高闾的建议。

高闾再次上疏朝廷,认为:“北狄凶悍愚昧,堪比禽兽。他们擅长野外作战,却不擅长攻城。如果我们利用北狄的短处,遏止它的长处,那么,北狄虽然人数众多,也不会成为我们的祸患,即使攻来也不能深入我们的国境。另外,北狄人都分散居住在旷野沼泽地带,随着河水和绿草不停地迁徙,打仗时,就带着全部家人财产一起战斗,而撤退时又携带着家畜一起逃走,不用携带粮食,饮食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历代成为中原国家边疆的祸患。朝廷在北方设置六个重镇,使兵力分散,敌人的数目一旦超过我方一倍,我方的重镇就不敢迎击,而敌人却可以互相援引围攻我方的重镇,这样就很难制服敌人。因此,我请求依照秦、汉时期的边防策略,在六镇以北修筑长城,选择要害之地开辟城门,在旁边另外修筑一个小城,派兵坚守。狄人既不能攻破城池,又不能在荒凉的野外抢到什么东西,他们的马把青草吃光就会撤走,必然受到惩治。估计六个重镇的东西防线不超过一千里,一个男子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修建三步长的城墙,把强壮和老弱劳力加在一起,所需的劳力也不会超过十万,一个月就能完成;虽然有暂时的辛苦劳累,但是可以得到永久的安定。修筑长城有五个好处:可以免除边防军巡逻的辛苦,这是其一;不用担心北方部落利用放牧的机会前来掳掠抢劫,这是其二;可以登上长城察看敌人的动静,以逸待劳,这是其三;可以避免平日无休止的防备状态,这是其四;一年四季都可以往边塞运粮,使要塞的物资永不匮乏,这是其五。”孝文帝特地颁下诏令,称赞这一提议。

冬季十月丁巳日,朝廷委任南徐州刺史、长沙王萧晃担任中书监。当初,高帝临终前,把萧晃托付给武帝,特别嘱咐,要让萧晃留在京城中或京城附近任官,不要把他派到边远的地方。又说:“刘宋倘若不是亲骨肉之间相互残杀,外姓人怎么会有可乘之机!你们应该引以为戒!”旧制规定:亲王们在京都时,只可以配备四十名武装侍卫。萧晃喜欢武士的威仪,离开南徐州时,他私自携带几百件个人用的武器返回建康,被负责防禁的部门察觉,把武器投进了长江。武帝得知后大怒,准备将萧晃绳之以法,豫章王萧嶷叩头哭泣说:“萧晃的罪过诚然不能够饶恕,请陛下想想父王对萧晃的宠爱。”武帝也低头哭了,从此,武帝对萧晃不再有杀意,但也没有信任和恩宠。议论朝事的人都认为,武帝要优于魏文帝曹丕,但是不如东汉明帝刘庄。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