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纪二 翻译 第2节
武陵王萧晔多才多艺,但是性情直率,也得不到武帝的宠爱。有一次,他参加皇宫御宴,喝醉了倒在地上,帽子边上的貂尾沾上了肉汤。武帝笑着说:“肉汤把你的貂尾弄脏了。”萧晔回答说:“陛下您爱惜这些羽毛,却疏远亲生骨肉。”武帝很不高兴。萧晔十分轻视钱财,喜欢施舍,他因此没有积蓄。他把后堂山称为“首阳山”,大概是抱怨自己生活贫困以及武帝薄情。
高丽国王高琏派使节向北魏进贡,同时也向南齐进贡。当时高丽王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北魏安排各国使节的住所,南齐使节安排在第一位,其次就是高丽的使者。
益州大度獠人倚仗险峻地势,骄纵狂暴,为所欲为,朝廷前后派去了很多刺史,但是都没有制服他们。等到陈显达接任益州刺史,他派遣官差去催缴赎罪用的税赋。大度獠族的首领说:“长着两只眼睛的刺史尚且不敢向我收缴租调,何况这个独眼刺史!”于是,杀掉了陈显达派去的官差。陈显达部署安排将领官吏,声称出去打猎,却在夜里发动突袭,将大度獠族的男女老幼全部斩杀了。
自从东晋以来,益州的刺史都是由著名将领来担任的。十一月丁亥日,武帝任命始兴王萧鉴担任督益、宁诸军事、益州刺史,召陈显达回建康,调任为中护军。起初,强盗首领韩武方聚集一千多名党羽,截断水源,横行施暴,地方官府不能禁止。萧鉴赴任走到上明时,韩武方出来投降,长史虞悰等人都恳请萧鉴杀掉他。萧鉴说:“杀了韩武方,就丧失了信用,并且无法规劝别人改过向善。”于是,向朝廷禀报,饶恕韩武方,至此,巴西一带从事劫掠的蛮夷也都望风归降。萧鉴当时年仅十四岁,当他到达新城时,路上纷纷传言,说:“陈显达正在大肆招兵买马,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萧鉴便在新城停下,派遣典签张昙皙前往查看形势。不久,陈显达派来的使者来到萧鉴停留的地方,手下人都劝说萧鉴逮捕使者。萧鉴却说:“陈显达高风亮节,为朝廷尽心效忠,一定不会发生这种事。”过了两天,张昙皙返回,陈说:“陈显达已经带领全家人离城,希望殿下能早点到达。”于是,萧鉴继续赶路。萧鉴喜欢文学,他所使用的器具与服饰都同普通士大夫一样,蜀地百姓因此都非常喜欢他。
乙未日,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前来访问。
这一年,武帝颁布诏令,将豫章王萧嶷的封邑增加到四千户。刘宋元嘉时,亲王进入宫内的斋时,可以穿白色便服,戴着便帽拜见皇帝;只有到太极殿四个厢房时,才穿戴正式官服。元嘉以后,这种制度也取消了。武帝非常友爱萧嶷,凡在宫内歌舞饮宴,都允许萧嶷依据元嘉时代的制度穿戴。萧嶷坚决辞谢,不敢这样做,只有武帝来到他家中时,他才穿上便服,戴着乌纱帽陪宴。他把自己平常的衣服、器具的标准,以及自己的一举一动,全都向武帝汇报,从不专行独断,开支都务求减省。武帝并不赞同萧嶷的做法。萧嶷时常忧心自己的地位太高,权势太大,多次请求解除他扬州刺史的职务,改授给竟陵王萧子良。武帝始终也没有应许,说:“扬州刺史这个官你要当一辈子,不要再多说什么。”萧嶷身高七尺八寸,擅长修饰仪表,他的仪仗与侍从们的礼节规范,都远远超出其他官属,每次出入殿堂,在一旁观看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交州刺史李叔献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却擅自截留外国的贡品;武帝因此打算征讨他。
三年(乙丑,公元485年)
春季正月丙辰日,任命大司农刘楷担任交州刺史,并发动南康、庐陵、始兴三地的军队讨伐李叔献。李叔献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使者前往建康,乞求将他的任期延长几年,并向朝廷进贡二千四百个纯银头盔和孔雀翎;武帝没有同意。李叔献害怕自己会受到刘楷的袭击,就抄近路从湘州返回建康。
戊寅日,北魏下诏令说:“预言吉凶征兆的神秘图谶的出现,是从夏、商、周三代之末世开始的,它不是管理国家的重要典籍,只能被妖邪之徒利用。从现在开始,只要是图谶、纬书,一律焚毁,有私下保存的,一律判处极刑!”又严格禁止男巫、女巫以及在街头巷尾占卦的人进行经典没有记载的活动。
北魏太皇太后冯氏作《皇诰》十八篇。癸未日,冯氏在太华殿大宴群臣,正式颁布《皇诰》。
辛卯日,武帝在南郊祭祀天神,实行大赦。
武帝下诏恢复国学;用祭祀上公的礼仪祭祀孔子。
二月己亥日,北魏规定:对有封爵的皇子皇孙们,依照不同的标准等级,发放俸禄。
辛丑日,武帝在北郊祭祀。
三月丙申日,北魏封皇弟拓跋禧为咸阳王,拓跋幹为河南王,拓跋羽为广陵王,拓跋雍为颍川王,拓跋勰为始平王,拓跋详为北海王。太皇太后冯氏又下令设立皇家学馆,遴选师傅教授各位亲王。在所有兄弟中,拓跋勰最贤能,他敏而好学,擅长写文章,魏主孝文帝因此特别赏识喜爱他。
夏季四月癸丑日,孝文帝前往方山;甲寅日,返回宫中。
起初,宋太宗设置总明观,用来聚集学士,也称为东观。武帝认为,国学已经设立,所以在五月乙未日,下令撤销总明观。当时,王俭兼任国子祭酒,诏令在王俭的住宅内开设学士馆,存放总明观的甲、乙、丙、丁四部的图书。同时,又诏令王俭把家作为办公的官署。
自从刘宋孝武帝喜好文章辞采以来,士大夫都以华丽的文章辞藻相互推尚欣赏,却没有人专门研究经书。王俭小时候喜好《礼》学和《春秋》,即使随便谈论,也都一定遵循儒家法则,从王俭开始,士大夫又追随模仿王俭,崇尚儒家学说。王俭撰写朝廷礼仪、国家大典时,对晋、刘宋王朝以来的旧例无不了如指掌,因此,在他处理朝廷各项事务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做出决断。每次建言都旁征博引,八坐、左右丞、各署曹郎都没有人提出非议。拿着公文向他请示的令史经常有几十人,宾客盈门,王俭都从容接待,条分缕析,从不积压滞留,不管是口头发表意见,还是下笔批示,都有声有色。王俭每十天去学监一次,测试学生,学监内都是头戴葛巾、手拿试卷的学生,佩剑的卫士和令史站在一旁,仪式非常隆重。王俭解散发髻,把头簪斜插在头发里,朝廷内外都非常仰慕他的风采,争相模仿。王俭经常对人说:“江左风流倜傥的宰相,只有谢安一人。”言下之意是将自己比作谢安。武帝也非常器重他并委以重任。选用士人,只要是王俭推荐的,没有不批准的。
六月庚戌日,南齐擢升河南王慕容度易侯为车骑将军,并派给事中、吴兴人丘冠先出使河南,同时护送柔然汗国的使节。
辛亥日,魏主孝文帝前往方山;丁巳日,返回宫中。
秋季七月癸未日,北魏派遣使节前往宕昌,任命已故宕昌王梁弥机的哥哥的儿子梁弥承为新任宕昌王。当初,梁弥机去世,他的儿子梁弥博继承王位,受到吐谷浑国逼迫,逃到了仇池。仇池镇将穆亮认为梁弥机侍奉北魏朝廷向来尽心谨慎,非常同情宕昌国的灭亡;可是,梁弥博凶狠悖逆,将士们都痛恨他;梁弥承却受到大家的拥戴,穆亮就奏请朝廷允许护送梁弥承回国。朝廷下诏准许。于是,穆亮就率领三万名骑兵屯军在龙鹄,击退了吐谷浑,拥立梁弥承为王后返回。穆亮是穆崇的曾孙。
戊子日,魏主孝文帝前去鱼池,登临青原冈;甲午日,返回宫中;八月己亥日,前往弥泽;甲寅日,登上牛头山;甲子日,返回宫中。
北魏建国初年,有很多百姓主动依附于豪门强族;寻求庇护的人都不用替官府服役,但是豪强贵族却横征暴敛,比官府征收的税赋还要高出一倍。于是,给事中李安世上奏说:“每当遇到灾荒,老百姓就四处流散,他们的田地大多都被豪强贵族们霸占、抢夺;虽然古代的井田制度难以恢复,但是朝廷应该使土地更平均些,使农夫耕种土地的面积与人口的数量相当。此外,对于发生争执的田产,应该限定日期裁决,官司拖得太久又很难明断的田产,一律归现在使用的人所有,以杜绝谗佞欺诈。”魏主孝文帝赞同李安世的建议,由此开始商讨均田方案。冬季十月丁未日,魏主孝文帝下诏派遣使者分别前往各州郡,与各州郡牧守共同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分得四十亩种谷物的农田,女子每人二十亩,奴仆婢女按照普通成年人的待遇分配田地;一头牛,可得农田三十亩,但是以四头牛为限。所分配的农田,如果是隔一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瘠田地,则增加一倍;如果隔两年才能耕种一次,则增加两倍;以此供耕种和还田、受田增加减少的需要。老百姓到了应该纳赋的年龄,就分配给他田地,年纪已老以及死后,土地归还官府。对于奴婢与耕牛,根据奴婢与耕牛数量的多少,决定还田还是受田。初次受田的人,男子给田二十亩,规定种植五十棵桑树;种了桑树的土地,可以世代经营管理,死了之后也不用归还官府。官府应该经常统计人口情况,对有盈余土地的农家,不受田,也不责令他还田。对土地不足的农家,则依据法令增加配给。世代经营的田地,有盈余的人家,可以自由出售田地。各地地方官就在官府附近,依据等级,配给一份公田,地方长官更换时,应把这份公田移交给下任官员;如果私自卖掉公田,依据法律追究定罪。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