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纪五 翻译
起屠维大渊献(公元519年),尽昭阳单阏(公元523年),凡五年。
高祖武皇帝五
天监十八年(己亥,公元519年)
春季正月甲申日,梁朝任命尚书左仆射袁昂担任尚书令,右仆射王暕担任左仆射,太子詹事徐勉担任右仆射。
丁亥日,北魏国主颁布诏书,宣布:“胡太后临朝听政已经近六年,应该以‘诏书’的名义来对全国发号命令。”
辛卯日,梁武帝在南郊祭祀。
北魏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上书,请求修订选官的标准,以此来限制武将,不让他们在朝中的地位超过士大夫。因此,讨论和抗议之声很多,这些人在大街上张贴榜示,约好集合时间,要夷灭张家。但是张彝父子平静自若,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二月庚午日,羽林、虎贲等接近一千人,一起来到尚书省集结叫骂,找寻张仲瑀的哥哥左民郎中张始均,但是没有找到,于是用瓦片、石块砸尚书省的大门。尚书省的官员们都十分害怕,没有人敢去阻止他们。这些武士于是又拿着火把点燃了路上的蒿草,将石头、木棍当作武器,径直攻进张家宅邸,把张彝拖至堂下,肆意地捶打侮辱,并且焚毁了他的住宅。张始均翻墙逃走了,但是又返回来对贼兵求饶,请求他们绕过他父亲一命,贼兵们借机殴打他,将他活活丢进火中。张仲瑀受了重伤但是逃过一死,张彝被打得只剩下一口气,过两晚之后就死掉了。远近的人都因为这件事而大受震惊。但是胡太后只是将闹事的羽林、虎贲中八个特别凶狠的抓起来,并杀掉了,没有追究其他人的责任。乙亥日,又颁布了大赦令来安抚他们,命令武官可以依照资格入选。有远见的人都预感北魏就要发生动乱了。
当时官员选补的名额已经很少,但是应选的人却非常多,吏部尚书李韶停止官员的考选录用工作,因此招来很多怨恨;朝廷就另外委任殿中尚书崔亮担任吏部尚书。崔亮奏请制定了全新的录用标准。规定无论应选者的贤愚,只将其担任职务时间的长短作为依据,因此那些长时间沉居下僚的官员都称赞他有才干。崔亮的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给崔亮写信道:“商周时期通过乡间学校举荐人才,两汉时期通过州郡推举人才,魏晋两代沿袭汉代的旧例,还在各州郡设立了中正一职负责此事,尽管没能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是有十分之六七的人是理应入选的。但是朝廷选拔人才,只要求他们有文采,而不考察他们文中所说的道理,察举孝廉只考察他们的章句学问通达,并没有看他们是否有治理国家的方法。设立中正一职并没有对应选者的才干、品行进行考察,也只是辨识他们的姓氏。选取士人的路途不宽,淘汰的办法又不够严密。舅舅您被委任来负责铨选人才之事,本应该将那些不合适的章程换掉,为何反倒以为官时间长短作为任用的标准,这样一来,天下的士人还有谁会注意修励自己的名节与品行呢!”崔亮回信说:“你所说的话确实有着深刻的道理。但是我不久之前采取的这种制度,也是有原因的。古今不同,因时制宜,进行改革。以前子产铸造青铜刑书来补救时弊,但是叔向用不合先王之法来讥讽他,这与你用古代礼法来指责当今的改变有什么区别!”洛阳令代京人薛琡上书说:“百姓的性命,维系在官员的手上,要是选拔官吏只依照他们的年资,而不考核他们的能力,如同列队飞行的大雁一样依照顺序来,或是像串成一串的鱼一样由前到后地持着名册叫名字,那么吏部只要有一名官吏就足够了,依照顺序任用官员,怎么可以说是铨选人才呢!”薛琡的上书呈递上去以后,没有呈于孝明帝。后来薛琡又因此而请求觐见皇帝,又一次上奏:“请求陛下下令让王公大臣推举贤才来补任郡县长官。”于是孝明帝下令让大臣们商议此事,但是事情也不了了之。后来,甄琛等人取代崔亮担任吏部尚书,因为论资排辈这样的方法有利于自己,于是继续推行,北魏选拔任命官员不得当,就是自崔亮开始的。
起初,燕国的燕郡太守高湖逃奔魏国,他的儿子高谧担任侍御史,由于触犯法律而被流放至怀朔镇,几代人都在北部边疆生活,因此便养成了鲜卑人的习俗。高谧的孙子高欢,深沉有远大志向,家境贫寒,在平城服役,富户娄氏的女儿见到他,觉得他异于常人,因此嫁给他。他这才拥有了马匹,得以担任镇上的信使。他来到洛阳,看到张彝被打死,返回家中之后,就倾其所有来结交宾客。有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高欢道:“皇宫里的卫士们拉帮结伙烧毁大臣的房屋,但是朝廷却害怕他们会造反而不敢过问,执政到了如此地步,事情可想而知,怎么能够死守着这些财物过一辈子呢?”高欢与怀朔省事云中人司马子如、秀容人刘贵、中山人贾显智、户曹史咸阳人孙腾、外兵史怀朔人侯景、狱掾善无人尉景、广宁人蔡儁等人,关系非常友好亲密,他们都因为仗义任气而称雄乡里。
夏季四月丁巳日,梁朝实行大赦。
五月戊戌日,北魏任命任城王元澄担任司徒,京兆王元继担任司空。
北魏连续几代都十分强大,东夷、西域都不停地对其进贡,他们还设置互换商品的市场来换取南方的货物,所以国库充盈。胡太后曾经驾临收藏丝绢的仓库,命令同行的一百余名王公、妃嫔、公主各自取绢,依照自己力气的大小拿取,就算拿得最少的也不少于一百余匹。尚书令、仪同三司李崇和章武王元融都因为扛的绢过重而摔倒在地,李崇将腰扭伤,元融把脚扭伤,胡太后把他们的绢夺下,命他们空手而出,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们。元融是元太洛的儿子。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胡太后因为他拿得少而觉得奇怪,他回答道:“我的两只手就只能拿两匹。”其余的人听了之后都觉得十分惭愧。
当时北魏宗族中受宠掌权的大臣们都攀比奢靡豪华。高阳王元雍,财产居于全国第一,他的宫室园林与皇家园林差不多,有男仆六千,艺伎五百,出门时仪仗卫队充满道路,回家之后,昼夜不分地吹拉弹唱,一顿饭的花销高达几万钱。李崇与元雍财富相当,但是他生性节俭吝啬,他曾经对人说:“高阳王的一顿饭,相当于我一千日的开销。”
河间王元琛,总是希望与元雍比富,他有十余匹骏马,用银子打造马槽,房屋的窗户上面,都雕刻着玉凤衔铃,金龙吐旆。他曾经邀请各位王爷一同宴饮,宴会上使用的酒器有水精盅、玛瑙碗、赤玉杯,无不制作精巧,都不是中国出产的。他还陈列出歌舞伎、名马以及种种奇珍异宝,还引领各位王爷参观府库,府库之中的财物、布帛数不胜数,得意之下就回头对章武王元融道:“我不遗憾没有见过石崇,只是遗憾石崇见不到我。”元融向来自认为很富有,但是回府之后却叹息了三日。京兆王元继得知这一情况以后就去开解他,对他道:“你的财物并不比他的少,为什么对他这么嫉妒呢?”元融道:“起初我觉得比我富有的人仅有高阳王,没有想到还有河间王!”元继道:“你就像身在淮南的袁术,不清楚世上还有刘备的存在呀。”元融这才笑着起床了。
胡太后喜好佛教,修建各种寺庙,没有止境,下令各个州郡分别建造五级佛塔,致使百姓疲惫不堪。各位王爷、贵人、宦官、羽林各自在洛阳修筑寺庙,彼此用寺庙的华贵来互相攀比。胡太后数次举办斋戒大会,施舍僧人的财物动辄数以万计,还常常不知节制地奖赏身边的人,花费的财物无法计量,但是却不曾将好处惠及百姓。这样一来,国库慢慢空虚,因此就将众官员的俸禄及随员削减。任城王元澄上书,提出:“萧衍向来对我国抱有窥觎之心,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国家强大,兵强马壮,尽早规划统一大业。但是近年以来,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十分穷困,因此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销,以方便急务所需。”尽管胡太后没有采纳他的提议,但是因此而常常对他优待礼遇。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