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梁纪 » 梁纪十七 > 梁纪十七 翻译

梁纪十七 翻译

著雍执徐(公元548年),一年。

高祖武皇帝十七

太清二年(戊辰,公元548年)

春季正月己亥日,慕容绍宗率领五千铁甲骑兵前后夹击侯景。侯景欺骗他的部众说:“你们的家属已经被高澄杀死了。”部众相信了他的话。慕容绍宗从远方喊道:“你们的家属都没事,如果你们回来,官职和勋阶还像从前一样。”他披散头发面向北斗发誓。侯景的士兵不愿意南渡,他的部将暴显等人各自统率自己的部队投降慕容绍宗。侯景的部众全面溃败,士兵争抢着渡过涡水,河水都被阻断而不能流通了。侯景与几个心腹骑马从硖石渡过淮河,逐渐收拢一些逃散的士兵,得到步骑兵共八百人。他们向南经过一座小城,有人登上城头的矮墙大骂侯景说:“跛脚的奴才!想要干什么啊!”侯景大怒,攻破这座小城,杀死骂他的人之后带兵离去。他们昼夜兼行,追兵不敢逼近。侯景的使者对慕容绍宗说:“侯景如果被擒获,您还有什么用处呢?”慕容绍宗就放过他们了。

辛丑日,梁武帝任命尚书仆射谢举为尚书令,守吏部尚书王克为仆射。

甲辰日,豫州刺史羊鸦仁因为东魏军队逐渐逼近,声称粮草运输不畅,抛弃悬瓠城,回到义阳。殷州刺史羊思达也放弃项城逃走。这些地方都被东魏军队占领了。梁武帝很生气,斥责羊鸦仁。羊鸦仁很害怕,申请宽限一些时日,将军队驻扎在淮河上游。

侯景失败后,不知道该去哪里。当时鄱阳王萧范被任命为南豫州刺史,还没有到任。马头守将刘神茂,平时不被监州事韦黯所容,听说侯景到来,就前去迎候他。侯景问他:“寿阳距离这个地方不远,城池险要坚固,我想要前去投奔,韦黯能接纳我吗?”刘神茂说:“韦黯虽然占据寿阳城,但他只是监州罢了。大王如果纵马来到寿阳近郊,他一定会出来迎接,顺势将他拘捕,事情就能成功。得到寿阳城之后,再慢慢启奏皇上。朝廷很希望大王南归,一定不会责备。”侯景握住刘神茂的手说:“真是上天的赐教啊!”刘神茂请求率领步骑兵一百人担任先锋。壬子日,侯景在夜里来到寿阳城下。韦黯以为是盗贼,披上铠甲登上城头的矮墙。侯景派手下人告诉他说:“河南王战败前来投奔这里,希望赶快打开城门。”韦黯说:“我没有接到朝廷的旨意,不敢听从大王的命令。”侯景对刘神茂说:“事情不妙了。”刘神茂说:“韦黯懦弱而且缺少智谋,可以劝说他改变主意。”于是侯景派寿阳人徐思玉进城拜见韦黯说:“河南王是朝廷所器重的人,您是知道的。今天他战败前来投奔,为什么不接纳他呢?”韦黯说:“我接受命令,只知道守卫城池。河南王自己战败,和我有什么关系!”徐思玉说:“朝廷把地方的统兵大权交付给您,现在您不愿意打开城门,如果魏军打过来,河南王被魏军杀死,您怎么能独自活下去呢!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韦黯认为很有道理。徐思玉出城禀报,侯景十分高兴地说:“救我活命的人,正是您啊!”癸丑日,韦黯打开城门接纳侯景。侯景派他的将领分别把守四个城门,并且斥责韦黯,将要把他斩首。不久侯景又拍手大笑起来,设宴饮酒尽情欢乐。韦黯,韦叡的儿子。

朝廷听说侯景战败,没有能够详细查问。有人说:“侯景和将士都战死了。”朝廷上下都为他担忧。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来到东宫,太子说:“淮北又有消息了,侯景一定会幸免于难,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何敬容回答说:“得知侯景终于死了,这实在是朝廷的福气。”太子变了脸色,问他这样说的原因。何敬容说:“侯景是个反复无常的逆臣,他终将会使国家大乱。”太子在玄圃亲自讲读《老子》《庄子》,何敬容对学士吴孜说:“从前西晋崇尚效法玄妙虚无的学说,导致中原沦丧在胡人、羯人手中。现在东宫又这样做,江南也将会被戎狄扰乱了吧!”

甲寅日,侯景派仪同三司于子悦纵马向朝廷奏报自己战败的消息,并且自己请求降职处分。朝廷颁下褒奖的诏书没有批准他降职的请求。侯景又请求为他补充财物和给养,梁武帝因为侯景的军队刚被打败,没有忍心把他调到别处。乙卯日,梁武帝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仍然保留原来的官职。他又任命鄱阳王萧范为合州刺史,镇守合肥。光禄大夫萧介上奏表劝谏说:“我私下里听说侯景在涡阳战败,独自骑马前来归附,陛下不追悔他以前造成的灾难,又将他赦免并收留。我听说凶恶的人秉性不会改变,天下的恶人都一样。从前吕布杀死丁原来事奉董卓,最终又杀死董卓而成为叛贼。刘牢之反叛王恭而归降晋朝,后来又背弃晋朝来勾结坏人。为什么呢?因为狼子野心,最终也不会有驯顺的秉性,以喂养老虎来比喻,一定会有被饥饿的老虎吃掉的祸患了。侯景凭借凶狠狡猾的才能,蒙受高欢的保护和重用,有幸身居高位,担负镇守一方的重任,然而高欢刚死,他就反咬一口。他叛逆的力量不足,才又逃到关西。宇文氏没有收留他,所以他才投奔我们。陛下以前不拒绝前来投奔的小人物,正是想要像汉朝在边境设置属国安置投降的胡人来对付匈奴那样,希望得到侯景的领兵效命罢了。现在侯景已经损兵折将丢掉土地,那么他便只是边境上的一个普通人,陛下舍不得一个普通人却失掉与友好邻邦的关系。如果国家还等着他重新振奋的日子,在陛下晚年效命,我私下里认为侯景一定不是可以在陛下晚年效命的臣子。他抛弃家国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背叛君主亲人就像丢掉草芥一样,怎么会懂得思慕圣德远道而来,担任镇守江、淮的忠臣呢!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我年老多病,不应当干预朝廷政事。但是楚国子囊在临死时,有嘱托继任者修筑郢都城墙的忠心;卫国史鱼在临死时,有命令家人陈尸进谏的气节。我有幸成为宗室遗老,怎么敢忘记刘向的一片忠心!”梁武帝感叹他的忠心,然而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萧介,萧思话的孙子。

己未日,东魏大将军高澄到邺城朝觐。

西魏任命开府仪同三司赵贵为司空。

西魏皇孙降生,实行大赦。

二月,东魏杀死南兖州刺史石长宣,为了讨伐侯景的同党。其余被侯景所胁迫一同反叛的人,全部被赦免。

东魏得到悬瓠、项城之后,完全恢复了以前的疆域。大将军高澄多次前来递交国书,再次请求通好。朝廷没有同意。高澄对贞阳侯萧渊明说:“先王与梁主相处和睦,有十几年了。听说他拜佛的文字中写道:‘为魏主而供奉,同时也为先王。’这是梁主的真情厚意。没想到一朝失信,竟然导致这样的混乱局面。我知道这不是梁主的本意,应当是侯景煽动的。我们应该相互派使者询问斟酌。如果梁主没有忘记两国以往的友好关系,我也不敢违背先王的意愿。留在北方的人我会一并遣返,侯景的家属也会一同遣返。”萧渊明于是派省事夏侯僧辩向梁武帝奏报,说:“勃海王是宽宏大量的长者,如果两国再次通好,他会允许我回去。”梁武帝看到奏书,流下了眼泪,就和朝中大臣商议此事。右卫将军朱异、御史中丞张绾等人都说:“平息敌人,安抚百姓,讲和实在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司农卿傅岐认为:“高澄为什么要与我们讲和?他一定是设下了离间计,所以让贞阳侯派使者前来,想要让侯景自己产生猜疑。侯景内心不安,就一定会图谋叛乱。如果答应与他通好,就正好落入他的圈套中。”朱异等人坚持主张通好,梁武帝也厌倦用兵之事,于是采纳朱异的建议,赐给萧渊明一封信说:“知道高大将军待你不错,我看了奏书,感到很宽慰。应当另外派遣使者,重新建立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夏侯僧辩返回东魏,路过寿阳,侯景私下查访得知这件事,就将他拘捕审问,他全部招认。侯景于是写好回复萧渊明的书信,向梁武帝陈述奏报说:“高氏内心恶毒,怨恨的声音充斥北方的土地。上天顺从人的心愿,高欢终于死去。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恶毒,灭亡的时间已经不远。高澄侥幸打胜了这场战役,大概就是上天要动荡他的心来使其充满邪恶吧。高澄如果行为符合天意,心腹没有毛病,又为什么匆忙地捧璧前来求和?还不是因为关中的军队掐住了他的咽喉,胡人的骑兵在他的背后紧逼,所以他才会用甜美的言语和丰厚的礼物,来换取和大国之间的安定关系。我听说‘一旦放纵敌人,就会成为几代人的祸患’,何必怜惜高澄这小子,而违背亿万百姓的心愿呢!我私下里认为北魏的安定强大,莫过于天监初年,在钟离之战中,北魏却连一匹马也没有生还。在他们强大的时候,陛下尚且能够讨伐并战胜他们,等到他们实力衰弱了,却反而考虑和他们讲和。舍弃已经成就的功业,去放纵将要死去的敌人,让他得以委任勇武有力的武将,把祸患留给后世,不只让我扼腕叹息,也让有志之士感到痛心。从前伍子胥投奔吴国,楚国终于被吴军灭掉;陈平离开项羽,刘氏任用他得以兴起。我的才能尽管比古人差,忠心却和他们一样。我知道高澄忌恨我归顺朝廷就像忌恨贾季投奔北狄,厌恶士会投奔秦国,他要结盟讲和,希望除去他的祸患。如果我死了能对国家有益,我万死不辞。只怕千百年后,这件事会玷污史书。”侯景又写信给朱异,附赠三百两黄金。朱异收下黄金却没有把侯景的奏书递交上去。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