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纪二 翻译
起玄黓困敦(公元592年),尽屠维协洽(公元599年),凡八年。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开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
春季二月己巳日,任命蜀王杨秀担任内史令,兼领右领军大将军。
国子博士何妥和尚书右仆射邳公苏威在商议政事时,素来意见不合,各不相让。苏威的儿子苏夔担任太子通事舍人,年少时就聪明善辩,名声很大,士大夫多巴结依附他。等到议论修订雅乐时,苏夔与何妥又各持己见;隋文帝于是诏令百官各自说出自己所赞同的意见,百官由于苏威的缘故,十分之八九都赞同苏夔的主张。何妥非常气愤,说:“我在席间讲习已经四十多年了,如今反而受到无知后生的屈辱!”于是上奏说:“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吏部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为朋党。尚书省把王弘称为世子,把李同和称为叔叔,意思是说他们二人就如同苏威的儿子和兄弟。”又举报苏威用不正当的手段为堂弟苏徹、苏肃欺诈冒充而成为官吏等几项罪行。文帝于是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查办此事,基本属实。隋文帝大为恼怒,秋季七月乙巳日,苏威坐罪被免除官职、爵位,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回家闲居;卢恺被除去名籍,受牵连而获罪的有名望的人士多达一百多人。
起初,自北周建立以来,选拔官吏往往不分品德好坏;等到卢恺代理吏部尚书,与薛道衡一同甄选鉴别士人,由于遭到结交朋党的诽谤,导致获罪。没过多久,隋文帝又说:“苏威是个有德行的人,只是被别人误解而已。”于是诏命苏威可以进出宫门参与朝政。苏威喜欢订立各种规章制度,每年都责备民间五常不顺的人家,有的地方官回答道:“在我管辖区域内没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他做事与人不能互相理解的情形,大多如此。苏威又编制余粮账簿,想要令民间能互相调节有无;民部侍郎郎茂认为这种做法烦琐迂阔,不能急于推行,于是向文帝上奏废除。郎茂是郎基的儿子,曾经担任卫国令丞。有平民张元预,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县丞、县尉请求对张元预兄弟处以严厉的惩罚,郎茂说:“张元预兄弟本来已经彼此憎恨,如果还因此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更加仇恨,这不是教化百姓的本意。”郎茂于是用仁义慢慢晓谕他们。结果张元预兄弟都很感动,深有悔意,向郎茂叩头请罪,于是兄弟之间亲近和睦,在民间乡里以友爱孝悌著称。
己巳日,隋文帝前往太庙祭祀祖先。
壬申晦日,发生日食。
隋文帝因为天下的执法官吏执法时多有错乱发生,经常发生同样的罪而有不同的判决的现象,八月甲戌日,下达制令说:“各州触犯死刑的人,州府不得立刻处决,要全都移送到大理寺审核复查,复查之后,再呈送尚书省奏请裁决。”
冬季十月壬午日,隋文帝祭享太庙。十一月辛亥日,文帝在南郊祭天。
己未日,新义公韩擒虎去世。
十二月乙酉日,任命内史令杨素担任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高颎专门主管朝廷政事。杨素生性疏阔却有辩才,随意褒贬他人,朝廷大臣之中,十分推崇高颎,敬重太常卿牛弘,倾心结交薛道衡,而轻视苏威,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至于其他当朝权贵,大都被他欺压凌辱。杨素的才艺风度比高颎优秀,至于待人以诚、尽忠国事、处事公平稳妥等方面,虽然具备宰相的见识与器度,却远不如高颎。
右领军大将军贺若弼认为自己的功勋和名望都在群臣之上,因此经常以宰相自居。后来杨素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自己仍然只是将军,心中怨恨不平,并在言语和神色上有所表现,从而被朝廷罢免官职,于是更加怨恨。很久之后,隋文帝把贺若弼逮捕下狱,对他说:“我任命高颎、杨素担任宰相,而你当众扬言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罢了。’这话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对于他们的为人,我都十分清楚,因此敢说这样的话。”公卿大臣上奏称贺若弼对朝廷心怀不满,罪该处死。文帝又对他说:“臣下守法,不可逾越,你自己寻求活命的理由。”贺若弼说:“我仗恃陛下的威灵,统领八千名兵士渡过长江,生擒了陈叔宝,私下想凭此功劳请求活命。”文帝说:“朝廷对这件事已经格外重赏,如今再提这件事做什么!”贺若弼说:“我已经蒙受过格外重赏,如今还想请求陛下格外开恩,免于一死。”文帝思考了几天,怜惜他战功卓越,特令免除他的官爵职务。过了一年多,文帝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仍然对他有猜忌,不再让他担任具体职务,然而每次宴请赏赐群臣的时候,给他的待遇都非常丰厚。
有关官吏上奏说:“国家的府库已经全部装满了,导致没有地方存放财物,只能暂时堆积在堂前的廊屋里。”隋文帝问:“朕已经向天下百姓减少征收赋税,并且又曾经花费大量财物来赏赐平陈的有功的将士,为什么府库还是满的呢?”回答说:“因为每年的收入经常比支出多,估计每年用于赏赐与日常花费,最多达到数百万段,所以府库所藏根本没有减少。”于是文帝下令另外开辟左藏院,用来储存多余的财物。文帝又下诏说:“粮食、布帛宁可积蓄在百姓家中,也不要储存在府库中,今年河北、河东的田租可以减征三分之一,军士应该缴纳的份额可以减征一半,全国各地的丁调全部免除。”当时全国的户口一年比一年增多,京辅和河北、河南、河东地区地少人多,百姓衣食不足,文帝于是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均分天下的田地,地少人多的乡里,每名壮丁只能分到二十亩地,老人和小孩能分到的田地就更少。
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
春季正月壬子日,隋文帝祭祀感生帝。
壬戌日,隋文帝巡幸岐州。
二月丙午日,隋文帝诏令在岐州北面修筑仁寿宫,派遣杨素负责监督。杨素奏请朝廷委派前莱州刺史宇文恺担任检校将作大匠,记室封德彝担任土木监。于是夷平高山,填平山谷,来构筑宫殿,高台累榭,蜿蜒连绵。在修建过程中,由于劳役严苛急切,服役的民夫死亡很多,有的疲劳困顿倒地而死,尸体被填入坑中,用土石覆盖,填成平地。死亡的人数以万计。
丁亥日,隋文帝到达岐州。
己卯日,册封皇孙杨暕为豫章王。杨暕,是晋王杨广的儿子。
丁酉日,下达制书说:“民间私人不得收藏预卜吉凶的纬候、图谶。”
秋季七月戊辰晦日,发生日食。
这一年,隋文帝命令礼部尚书牛弘等人商议古代的明堂建筑制度。宇文恺向文帝进献明堂的木制模型,文帝于是下令有关部门在安业里规划出地皮,准备建立明堂;然而朝中的儒生有不同意见,长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于是作罢。
隋文帝灭亡陈朝后,把陈叔宝的屏风赏赐给突厥可贺敦大义公主。大义公主因为她的宗国北周已经灭亡,心里常常愤愤不平,于是在屏风上作诗,记述陈朝的灭亡,来寄托自己的哀思。隋文帝听说此事后就忌恨大义公主,对她的礼遇逐渐冷淡,赏赐也逐渐减少。彭公刘昶之前也娶了北周的公主为妻,流民杨钦逃入突厥,谎称刘昶想要和妻子一起举兵作乱,攻打隋朝,所以派遣杨钦来暗中告诉大义公主,请求突厥出兵侵扰隋朝边境。都蓝可汗相信他的话,于是不再称藩属,不向朝廷纳贡,常常发兵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派遣车骑将军长孙晟出使突厥,秘密侦察情况。大义公主见到长孙晟后,出言不逊,又派与她私通的胡人安遂迦和杨钦商议,煽动蛊惑都蓝可汗。长孙晟回到京师,把全部情形奏报给隋文帝。文帝于是又派遣长孙晟前往突厥索要杨钦;都蓝可汗不给,回答说:“检查外来的宾客,没有这个人。”长孙晟便贿赂突厥的达官贵人,获知杨钦的藏身之所,在夜里突然把他擒获,然后带去给都蓝可汗看,又趁机揭发大义公主与胡人安遂迦的私情,突厥人认为是极大的羞耻。都蓝可汗于是抓住安遂迦等人,一同交给长孙晟带回隋朝。隋文帝大为喜悦,加授长孙晟开府仪同三司,仍然派遣他出使突厥,废除大义公主。内史侍郎裴矩请求前往突厥游说都蓝可汗杀掉大义公主。当时前突厥莫何可汗处罗侯的儿子染干,号称突利可汗,居住在突厥的北方,派遣使者请求通婚,隋文帝于是派遣裴矩对他说:“只有杀死大义公主,才同意通婚。”突利可汗于是在都蓝可汗面前中伤大义公主,都蓝可汗因此恼怒,把大义公主杀了,然后向隋朝上表,请求通婚,朝廷商议,准备答应都蓝可汗。长孙晟说:“我看雍虞闾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只因为与达头可汗玷厥有嫌隙,因此才依附我朝,虽然同我们通婚,但是终究会叛变离去。现在倘若让他娶到大隋公主为妻,那他就能凭借皇上的威灵而发号施令,达头可汗玷厥与染干一定会听任他指挥调度。这样一来,都蓝可汗的实力将会更加强大。强大之后再反叛,以后恐怕就很难对付了。况且染干这个人,是处罗侯的儿子,素来诚心归服,到现在已经经历两代,之前他曾派遣使节请求通婚,不如答应他,然后招抚劝诱他向南迁徙,他的军队人少,力量弱小,容易驯服,我们可以利用他对抗都蓝可汗,来捍卫边界。”文帝说:“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再次派遣长孙晟去安抚晓谕染干,同意他娶公主为妻。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