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纪十三 翻译
起昭阳单阏(公元643年)四月,尽旃蒙大荒落(公元645年)五月,凡二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
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
夏季四月庚辰朔日,纥干承基上报朝廷,告发太子密谋反叛。朝廷敕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与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反叛的形迹已经很明显。皇上问对身边的近臣:“将怎样处置承乾?”群臣不敢回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祥的父亲,让太子得以享尽自然的寿数,就再好不过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来济,是来护兒的儿子。
乙酉日,朝廷下诏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幽禁在右领军府。皇上想要免除汉王李元昌的死罪,群臣坚持争辩,于是赐他在家中自杀,而宽恕他的母亲、妻子、儿女。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服罪被杀。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人因为不能直言劝谏太子,都获罪被免职为庶人。其他应当连坐的,都被赦免。詹事于志宁因为多次劝谏,单独受到慰劳和勉励。朝廷任用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
侯君集被捕,贺兰楚石又到宫中报告他的相关情况,皇上召见侯君集对他说:“我不想让那些文案小吏羞辱您,所以亲自审问您。”侯君集最初不承认有罪。皇上就召见贺兰楚石详细陈述事情经过,又拿出他和李承乾来往的书信给他看,侯君集理屈词穷,于是服罪。皇上对身边的近臣说:“侯君集有功劳,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可以吗?”群臣都认为不可以。皇上于是对侯君集说:“和您永别了!”这时他流下眼泪,侯君集也伏在地上叩头。最终朝廷在集市上将侯君集斩首。侯君集临刑时,对监刑的将军说:“我失足跌倒落得这样的下场!然而在王府时我就事奉陛下,有攻取二国的功绩,请求保全我的一个儿子来继承香火。”皇上于是赦免他的妻儿,将他们迁徙到岭南。朝廷罚没他的家产,得到两个美女,从小喝人奶而不吃别的食物。
当初,皇上派李靖去教授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皇上说:“李靖将要反叛了。”皇上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李靖只教给我粗浅的内容而隐匿精华的部分,所以我知道他要反叛。”皇上以此询问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正说明侯君集想要反叛了。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我所教的兵法,足够用来控制四方蛮夷,可是侯君集坚持要求我把兵法都教给他,这不是想要反叛又是什么呢?”江夏王李道宗曾经从容地对皇上说:“侯君集志向远大而智谋不足,自认为有些功劳,对于位居房玄龄、李靖之下感到羞耻,虽然担任吏部尚书,但是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据我观察,他一定会作乱。”皇上说:“以侯君集的才能,做什么不可以呢?我难道吝惜重要的职位?只是按照功劳次序还轮不到他,怎么可以主观臆测,乱生猜忌!”等到侯君集因为反叛被诛杀时,皇上向李道宗致歉说:“果然像您说的那样。”
李安俨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皇上怜悯他,赏赐奴婢来奉养他。
太子李承乾获罪后,魏王李泰每天都进宫侍奉皇上,皇上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立李泰。长孙无忌坚持请求立晋王李治。皇上对近臣说:“昨天青雀投到我怀里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的再生之日。我有一个儿子,我死的时候,将会为陛下杀死他,传位给晋王。’哪个人不喜爱自己的儿子,我见到他这么说,非常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这样说非常不妥。希望深思熟虑,不要失误!哪里会有陛下百年以后,魏王占有天下,而愿意杀死自己的爱子,再传位给晋王的道理呢?陛下过去已经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礼遇超过承乾,才造成今天的灾祸。前面的事情还不遥远,足够作为今天的借鉴。陛下今天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这样双方就都安全了。”皇上流着眼泪说:“我不能这样做!”他顺势起身,进入宫中。魏王李泰担心皇上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和李元昌关系很好,李元昌现在已经败亡,你能不为此担忧吗?”李治从此满脸忧愁,皇上感到奇怪,多次问他原因,李治就如实相告。皇上怅惘失意,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了。皇上当面指责李承乾,李承乾说:“我身为太子,还能有什么要求?只是被李泰所图谋,时常和朝中大臣谋求自保的策略,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就教唆我做不合法度的事了。现在如果李泰做了太子,就正好落进他的圈套。”
李承乾被废以后,皇上亲临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做出这样的事情,我的心里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他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相上前抱住他。皇上又抽出佩刀想要刺自己,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等人请示皇上的想法,皇上说:“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说:“谨慎地遵奉诏令,有持不同意见的,我请求将其斩首!”皇上对李治说:“你的舅舅支持你做太子,应该拜谢他。”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皇上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各位已经赞同我的意思,不知道外朝会怎样议论?”长孙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德孝顺,天下人心向往他已经很久了,请陛下召见百官询问,如果有不同意的,就是我们辜负陛下罪该万死。”皇上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违背正道,李泰也凶狠阴险,他们都不能立为太子。我想要从众皇子中选择继承人,谁最适合?各位要明确说出想法。”众人都高声说:“晋王仁德孝顺,应当做继承人。”皇上很高兴,这一天,李泰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到永安门。皇上敕令守门官吏斥退李泰的骑兵,带领李泰进入肃章门,把他幽禁在北苑。
丙戌日,皇上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欢聚宴饮三天。皇上对近臣说:“我如果立李泰为太子,就表明太子之位可以通过谋划而得到。从今往后再有太子犯错,藩王伺机谋取太子之位的情况,两人都要弃用,把这条命令传给子孙,永远为后代所效法。况且李泰被立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就都不会有灾祸了。”
臣司马光说:唐太宗不把天下政权授予他所偏爱的人,来杜绝祸乱的根源,可以称得上是深谋远虑了。
丁亥日,朝廷任命中书令杨师道为吏部尚书。当初,长广公主嫁给赵慈景,生下赵节。赵慈景死后,她改嫁杨师道。杨师道和长孙无忌等人共同审讯李承乾的案件,暗中为赵节疏通,因此获罪。皇上来到公主住所,公主用头撞地,哭着替儿子谢罪,皇上也回拜流泪说:“赏赐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偏袒亲人,这是天下最公正的道理,我不敢违反,所以对不起姐姐。”
己丑日,朝廷下诏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为太子詹事,萧瑀、李世
都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一职从这时开始设立。朝廷又任命左卫大将军李大亮兼领右卫率,前太子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