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唐纪 » 唐纪五十 > 唐纪五十 翻译

唐纪五十 翻译

起玄黓涒滩(公元792年),尽阏逢阉茂(公元794年)五月,凡二年有奇。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

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

春季二月壬寅日,韦皋拘捕苴梦冲,历数他的罪状之后将他杀死。去往云南的道路开始畅通了。

三月丁丑日,山南东道节度使曹成王李皋去世。

宣武节度使刘玄佐颇具威望而有谋略,每次李纳的使者到来时,刘玄佐待他们都十分优厚,所以经常能够知道李纳的一些阴谋,事先做好防备。李纳忌惮他。他的母亲虽贵为太夫人,但每天还是要织绢帛一匹,她对刘玄佐说:“你本来出身低微,天子使你富裕尊贵到这般地位,你一定要以死报之才行。”所以刘玄佐自始至终不曾失去为臣的节操。庚午日,刘玄佐去世。

山南东道节度判官李实执掌留后职务,他生性刻薄,克扣将士的给养。掌管鼓角的将领杨清潭带领众人发动叛乱。夜里在城里放火抢劫,唯独不冒犯曹王李皋一家。李实翻越城墙逃走得以不死。第二天清晨,都将徐诚以绳索缒入城中,发布命令遏止暴乱,此后变乱便停息了。徐诚收捕杨清潭等六人,将他们杀死。李实回到京城,皇上将他任命为司农少卿。李实是李元庆的玄孙。丙子日,皇上任命荆南节度使樊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当初,窦参出任度支转运使,班宏做他的副职。窦参向班宏许诺,等到一年之后便将度支转运使的正职交给他。过了一年多时间,窦参毫无让位的意思,班宏很生气。司农少卿张滂是由班宏荐举上来的,窦参准备让张滂分管江淮地区的盐铁事务,班宏不肯。张滂听说这件事后,也怨恨班宏。待到窦参被皇上疏远以后,他才将度支使让给班宏,但是他又不愿意让财政大权落入班宏一人手中,于是便向皇上推荐张滂。皇上任命张滂为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仍然隶属于班宏,借以取悦他。

窦参阴险狡诈而又刚愎自用,仰仗手中权势贪图财利,每逢任命调遣官员的时候,他往往跟担任给事中的族侄窦申谋计其事。窦申借此招揽权势,收受贿赂,当时的人们称他喜鹊”。皇上听到了一些风声,便对窦参说:“窦申必将连累到你的,最好把他调离朝廷,也好平息众人的议论。”窦参再三担保窦申没做别的事情,窦申却依然不肯悔改。左金吾大将军虢王李则之是李巨的儿子,和窦申交情很好。左谏议大夫、知制诰吴通玄与陆贽关系不和,窦申担忧陆贽被提拔任用,就暗中与吴通玄、李则之编造攻击陆贽的书函,想借以陷害排挤他。皇上完全查清了他们的这些勾当。夏季四月丁亥日,皇上将李则之贬为昭州司马,将吴通玄贬为泉州司马,将窦申贬为道州司马。不久皇上又令吴通玄自裁而死。

刘玄佐去世之后,将佐隐匿秘不发丧,声称刘玄佐患病请求派人替代,皇上也装作不知道,还派遣使者去军中询问:“让陕虢观察使吴凑来接替刘玄佐的职务怎么样?”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都认为很好,之后皇上才任命吴凑。吴凑来到汜水的时候,刘玄佐的灵柩正要出殡,军中将士请为他备办仪仗队,卢瑗不允许,还令留着器物用具,待到新任观察使到来时使用。将士很生气。刘玄佐的女婿以及随身士兵都披上铠甲,簇拥着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脱去孝服,登上主帅的宝座,被尊为留后。他们逮捕了守城将领曹金岸和浚仪县令李迈,并说道:“你们都是主张迎接吴凑的人!”于是便将他们二人凌迟处死。卢瑗逃走才免于一死。刘士宁以钱财奖赏将士,劫持着孟介,让他向朝廷请求任命。皇上询问宰相的意见,窦参说:“如今汴州人指望着李纳,才敢于请求任命,若是不答应,他们就要跟李纳联合了。”庚寅日,皇上任命刘士宁为宣武节度使。刘士宁怀疑宋州刺史翟良佐没有归附自己,于是假托巡视的名义,来到宋州,而派都知兵马使刘逸准取代了他的地位。刘逸准,是刘正臣的儿子。

乙未日,皇上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贬为郴州别驾,将窦申贬为锦州司户,让尚书左丞赵憬、兵部侍郎陆贽一并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赵憬,是赵仁本的曾孙。

张滂请班宏交出旧有的盐铁帐簿,班宏不给他。张滂与班宏一齐选任巡院官,二人时常意见相左,所以缺任的官员有很多。张滂向皇上进言说:“像这样下去,职任以内的事必定要荒废了,而我的罪责是无法逃脱的了。”丙午日,皇上命令班宏与张滂分别掌管全国的财税,跟大历年间的做法一样。

壬子日,吐蕃进攻灵州,毁去从干渠分流出去的支流渠道,破坏屯田。皇上颁诏命令河东、振武前去支援,派遣神策六军共两千人戍守于定远、怀远二城。于是吐蕃撤退了。

陆贽请求令台省长官各自推举本省的属官,把他们的名字记录在诏书上,以便日后根据名单考核优劣,并据此提升或贬黜他们的推举人。五月戊辰日,皇上下诏命令实施陆贽的建议。

没过多久,就有人对皇上说:“各司举荐的属官都有私情或者是亲故关系,有人还收受贿赂,所以无法得到真正有才干的人。”皇上密谕陆贽说:“今后任官调派,最好由你自行选择,不要委任于其他部门。”于是陆贽献上奏章,大略是说:“本朝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是通过诏书来加以任命的,这就是经由宰相互相商酌议定,上奏圣上认可后授予职位。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方法,则是通过圣上的旨意来授给官职,就是经由吏部筛选人材,署任职务,圣上在诏旨上标上一个‘闻’字而不加可否的。在开元年间,起居郎、舍人、拾遗、补阙、御史等官职,还是由吏部选任上报的。此后由于宠臣专擅朝政,废弃众人的意见而加重自己的权势,废弃公开的选举而推行私人的恩惠,导致宰相奏任官员的办法遍及各级官员,假如不经由现任宰相的同意,就根本不可能获得官位。”他又说:“由三省长官各自推举属官的办法宣布实行以来,被举荐的不过十几人而已,就他们的资历与声望来说,已是无愧于他们的班列位次,考核他们的品行与才能,也没有听说有缺失败坏的地方。但是议论的人忽然横加批评,向上打扰陛下的视听。治道的艰难,在此也可见一斑了。请令进言的人指出并陈述具体情况,说清楚是谁接受贿赂,是谁在推举时作弊,将这些人托付于有关部门,核实所言是实在的,还是毫无根据的。对举荐失误的人一定要实行惩罚,对诬陷好人的人也要反过来追究他们的罪责。为何一定要姑息作弊与贪赃行为而不愿给以分辩与追究呢?将公开的评议变为私下进行的活动,而不肯公布发言人的名字,使无罪的人遭到怀疑,使有罪的人得到纵容,无论亏理还是有理,全部一律对待,人们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再者,宰相不过只有几个人而已,怎么可能遍知这么多的士子呢?如果让宰相任命所有的官员,按理说宰相反复询问访求,但这样便将公开举用变成私人推举,将察举贤良变成暗中的投靠,弄虚作假的事情一定很多,所造成的弊病也必然更为严重。所以如果延续以前的办法任命官员,很少有不牵涉谤议的。即便是执政标准不够一致,有时会自行作弊,但也由于私下访问亲近的人们,却被他们捉弄了。这一弊病并不是很久之前的事情,陛下圣明垂鉴,分明清楚这些事情。”他又说:“现在的宰相,就是从前的三省长官,现在的三省长官,就是未来的宰相,这不过是职务的名称暂时不同而已,本来不是推举官员与任命官员在职权上有区别。担任三省长官的时候不能够举用一两个下属的官吏,到担任宰相之后便可选拔成千上百个官员,哪里有这种事!众说纷纭,竟然不明事理到这种地步。一般说来尊贵者统领事务的纲要,卑下者负责处理细节。所以,君主选任宰相,宰相选任各部门的长官,各部门的长官选任处于辅助地位的官吏,务求用人得当,便没办法改变这种做法。凡是寻求人才贵在广博,考核官吏的成绩贵在专精。以前武则天想收买人心,提拔官吏不依次第,不仅百姓可以推荐士子,还可以自行举荐。然而,那时对官吏的考核与督责十分严厉,官吏的升降都很快,所以当世认为武则天有知人的明智,连续几朝都依赖她选拔出来的众多士子给朝廷效力。”他又说:“武则天举用人才的方法虽然轻率但可以得到人才,陛下谨慎选择官吏的方法过于精细,反而会失去人才。”皇上终于还是追回前诏书而不再施行。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