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左传》 » 成公 > 成公十六年 > 第2节

成公十六年 第2节原文解释

【注释】

〔1〕姚句耳:非正式使者,故云“与往”。

〔2〕司马:即公子侧,字子反。

〔3〕令尹:即公子婴齐,字子重。

〔4〕子辛:即公子壬父。

〔5〕详:同“祥”,敬顺,和善。

〔6〕厚:丰厚。

〔7〕用利:有利而用民。事节:事情合于节度。

〔8〕周旋:举措。不逆:顺当。

〔9〕极:准则。

〔10〕所引诗见《诗·周颂·思文》。烝,众。

〔11〕敦厖:敦厚富足。

〔12〕和同:和合一致。

〔13〕阙:杜注“战死者”。

〔14〕奸:违反。正当春耕而用兵,故云“奸时”。

〔15〕恤:忧。厎:至。

【原文】

五月,晋师济河。闻楚师将至,范文子欲反,曰:“我伪逃楚〔1〕,可以纾忧〔2〕。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3〕,多矣。”武子曰:“不可。”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4〕。箕之役,先轸不反命〔5〕。邲之师,荀伯不复从〔6〕。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7〕,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8〕,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9〕,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10〕?”

【注释】

〔1〕伪:同“为”,如果,假如。

〔2〕纾忧:缓和局势。

〔3〕辑睦:和好。

〔4〕不振旅:溃败。韩之战见僖公十五年。

〔5〕反命:回复命令。不反命,指战死。箕之役见僖公三十三年。

〔6〕不复从:没从原路回兵。指失败。邲之战见宣公十二年。

〔7〕辟:同“避”。

〔8〕亟:屡次。

〔9〕自:如果。

〔10〕外惧:外部引起警戒者。时晋厉公骄侈,群臣不和,晋国的危机在内而不在外,所以士燮反复申诉不战的道理。

【原文】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1〕。军吏患之。范匄趋进〔2〕,曰:“塞井夷灶〔3〕,陈于军中,而疏行首〔4〕。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5〕,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6〕,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7〕,王卒以旧〔8〕,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9〕,陈不违晦〔10〕,在陈而嚣〔11〕,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注释】

〔1〕压:迫近。

〔2〕范匄:士燮之子,又称士匄,谥宣子。

〔3〕夷:平。

〔4〕疏行首:将行列间道路隔宽。

〔5〕轻窕:同“轻佻”,浮躁。

〔6〕间:空隙,缺点。

〔7〕二卿:指子重、子反。相恶:不和。二人有仇,故后子重逼子反自杀。

〔8〕旧:一云老兵。一云旧家子弟。

〔9〕蛮:指随楚而来的各部落。

〔10〕违晦:避开月底。当时认为月底不宜作战。

〔11〕嚣:喧闹。

【原文】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成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