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博物志》 » 卷一 > 地理略自魏氏目己前夏禹治四方而制之

《博物志》地理略自魏氏目己前夏禹治四方而制之

地理略,自魏氏目已前[魏氏目:三国时曹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地理略是《中经》的目录分类之一,因此叫“魏氏目”。已:通“以”。],夏禹治四方而制之[夏禹:夏代开国之主,其号曰禹,史称夏禹。制:裁断、分割。]

《河图·括地象》曰: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祇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城也。原文与解释 »

中国之城,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东至蓬莱,西至陇右,后跨荆北,前及衡岳,尧舜土万里,及汤时七千里。此后亦无常,随德劣优也。原文与解释 »

秦,前有蓝田之镇,后有胡苑之塞,左崤函,右陇蜀,西通流沙,险阻之国也。原文与解释 »

蜀汉之土与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隈碍,隔以剑阁,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原文与解释 »

周在中枢,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面少室,北有太岳,三河之分,雷风所起,四险之国。武王克殷,定鼎郏鄏以为东都。原文与解释 »

魏,前枕黄河,背漳水,瞻王屋,望梁山,有蓝田之宝,浮池之渊。原文与解释 »

赵,东临九州,西瞻恒岳,有沃瀑之流。飞壶、井陉之险,至于颍阳、涿鹿之野。原文与解释 »

燕,却背沙漠,进临易水,西至君都,东至于辽,长蛇带塞,险陆相乘也。原文与解释 »

齐,南有长城、巨防、阳关之险;北有河、济以为固;越海而东,通于九夷;西界岱岳、配林之险,坂险之国也。原文与解释 »

鲁,前有淮水,后有岱岳,蒙、羽之向,洙、泗之流。大野广土,曲阜尼丘。原文与解释 »

宋,北有泗水,南迄睢濄,有孟诸之泽、砀山之塞也。原文与解释 »

楚,后背方城,前及衡岳,左则彭蠡,右则九疑,有江汉之流,实险阻之国也。原文与解释 »

南越之国,与楚为邻。五岭已前至于南海,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原文与解释 »

吴,左洞庭,右彭蠡,后滨长江,南至豫章,水戒险阻之国也。原文与解释 »

东越通海,处南北尾闾之间。三江流入南海,通东治,山高海深,险绝之国也。原文与解释 »

卫,南跨于河,北得淇水,南过汉上,左通鲁泽,右指黎山。原文与解释 »

赞曰:地理广大,四海八方。遐远别域,略以难详。侯王设险,守国保疆。远遮川塞,近备城堭。司察奸非,禁御不良。勿恃危阨,恣其淫荒。无德则败,有德则昌。安屋犹惧,乃可不亡。进用忠良,社稷永康。教民以孝,舜化以彰。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