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国语》 >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原文解释

原文(一)

幽王二年note-name:幽王二年1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note-name:三川2三川:韦昭注云“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也”。这三条河流是当时关中地区的主要水道。皆震。伯阳父note-name:伯阳父3伯阳父:周大臣。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note-name:烝4烝:烝(zhēng),同“蒸”,蒸发,热气上升。,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note-name:伊、洛5伊、洛:韦昭注云“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这两条河流即今河南境内的洛河和伊河。竭而夏亡,note-name:河6河:指黄河。韦昭注云“商#-666aa;都卫,河水所经”。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note-name:纪7纪:极限;法则,规律。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翻译(一)

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之地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失了应有的位置,也是民众打乱了它原有的次序了。阳气沉伏在其中而不能释放出来,阴气压制它而使热气无法上升蒸发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流域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离开自己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制。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压制之下,那么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源头被堵塞,国家必定会灭亡。因为水流畅通无阻,才能保持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就会干枯,如此造成百姓缺乏财用,那么国家不灭亡还能等来什么?想当年伊水、洛水流域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国运如同夏、商两代的末世一样了,那些河川的源头重又被堵塞,而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像那立国就一定要依山傍水,而倘若山崩水竭,那便是败亡的征兆啊。河流枯竭,山一定会崩塌。像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劫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所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二)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note-name:岐山8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note-name:东迁9东迁:西周于公元前770年被犬戎攻灭后,幽王之子宜臼在大臣和诸侯的拥立下继位(即周平王),并将国都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翻译(二)

就在这一年,泾水、洛水、渭水的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而使西周灭亡,于是幽王之子被迫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原文翻译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之地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失了应有的位置,也是民众打乱了它原有的次序了。阳气沉伏在其中而不能释放出来,阴气压制它而使热气无法上升蒸发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流域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离开自己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制。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压制之下,那么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源头被堵塞,国家必定会灭亡。因为水流畅通无阻,才能保持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就会干枯,如此造成百姓缺乏财用,那么国家不灭亡还能等来什么?想当年伊水、洛水流域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国运如同夏、商两代的末世一样了,那些河川的源头重又被堵塞,而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像那立国就一定要依山傍水,而倘若山崩水竭,那便是败亡的征兆啊。河流枯竭,山一定会崩塌。像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劫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所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就在这一年,泾水、洛水、渭水的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幽王被杀而使西周灭亡,于是幽王之子被迫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原文注释】

〔1〕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2〕三川:韦昭注云“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也”。这三条河流是当时关中地区的主要水道。»

〔3〕伯阳父:周大臣。

〔4〕:烝(zhēng),同“蒸”,蒸发,热气上升。

〔5〕伊、洛:韦昭注云“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这两条河流即今河南境内的洛河和伊河。»

〔6〕:指黄河。韦昭注云“商#-666aa;都卫,河水所经”。

〔7〕:极限;法则,规律。

〔8〕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

〔9〕东迁:西周于公元前770年被犬戎攻灭后,幽王之子宜臼在大臣和诸侯的拥立下继位(即周平王),并将国都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