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观止》 » 《公羊传》 > 吴子使札来聘

吴子使札来聘原文解释

原文(一)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note-name:贤1贤:赞许。季子也。何贤乎季子note-name:季子2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幼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note-name:迮(zé)3迮(zé):仓猝。,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而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翻译(一)

《春秋》记载吴国的事情,对吴国君臣没有国君、大夫的称谓,这里为什么又称国君,又称大夫呢?这是为了赞美季子贤良。为什么要赞美季子?是因为他把君位让给了兄长。他让君位给兄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纪最小但很有才干,兄长们都喜欢他,都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仓促地把国家传给季子,季子还是不会接受的。我想我们不要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弟兄依次为君,最后把国家交给季子。”大家都说:“好的。”所以这几个做国君的都以轻视死亡为勇敢,每到吃饭时必定祷告说:“上天如果还要吴国存在下去,就赶快把灾难降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之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就应当轮到季子做国君了。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二)

季子使而亡焉。note-name:僚4僚:吴王僚,夷昧之子。者,长庶note-name:长庶5长庶:庶子中最年长者。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闾note-name:阖闾6阖闾:名光,吴王谒之子。谒是吴王寿梦的长子,按照当时立嫡以长的原则,实际上应该是阖闾继承王位。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note-name:延陵7延陵:吴邑名,在今江苏武进境内。,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繄义,以其不杀为仁。

翻译(二)

那时季子出使在外,没有回来。僚是庶子中年纪最大的,即位做了国君,季子出使归来,回到吴国,就把僚当做国君看待。阖闾说:“先君所以不把国家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因为季子的缘故。如果遵从先君的遗命,就应当把国家传到季子手中。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就应该我做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要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夺来的国家,这就变成了我与你#-666ff;谋篡位。你杀了我兄长的儿子,我再把你杀掉,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于是离开吴国前往延陵,终生没有再回过吴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这一举动当做是义,把他不提倡自相残杀看做是仁。

原文(三)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翻译(三)

赞美季子贤良,那为什么吴国又出了国君、大夫呢?这是因为季子既然做了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是吴国季子的名。《春秋》中对贤者不直书其名,这里为什么直书其名?这是因为赞许夷狄,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件事做得好就认为他们已经很完美了。季子被认为是贤良之#-666aa;,为什么还认为他不算完美呢?因为赞美#-666aa;臣就要从为#-666aa;臣子的角度上去赞美他,赞美人子就要从为人子的角度上去赞美他。

原文翻译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而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春秋》记载吴国的事情,对吴国君臣没有国君、大夫的称谓,这里为什么又称国君,又称大夫呢?这是为了赞美季子贤良。为什么要赞美季子?是因为他把君位让给了兄长。他让君位给兄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纪最小但很有才干,兄长们都喜欢他,都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仓促地把国家传给季子,季子还是不会接受的。我想我们不要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弟兄依次为君,最后把国家交给季子。”大家都说:“好的。”所以这几个做国君的都以轻视死亡为勇敢,每到吃饭时必定祷告说:“上天如果还要吴国存在下去,就赶快把灾难降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之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就应当轮到季子做国君了。

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闾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繄义,以其不杀为仁。

那时季子出使在外,没有回来。僚是庶子中年纪最大的,即位做了国君,季子出使归来,回到吴国,就把僚当做国君看待。阖闾说:“先君所以不把国家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因为季子的缘故。如果遵从先君的遗命,就应当把国家传到季子手中。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就应该我做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要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夺来的国家,这就变成了我与你#-666ff;谋篡位。你杀了我兄长的儿子,我再把你杀掉,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于是离开吴国前往延陵,终生没有再回过吴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这一举动当做是义,把他不提倡自相残杀看做是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赞美季子贤良,那为什么吴国又出了国君、大夫呢?这是因为季子既然做了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是吴国季子的名。《春秋》中对贤者不直书其名,这里为什么直书其名?这是因为赞许夷狄,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件事做得好就认为他们已经很完美了。季子被认为是贤良之#-666aa;,为什么还认为他不算完美呢?因为赞美#-666aa;臣就要从为#-666aa;臣子的角度上去赞美他,赞美人子就要从为人子的角度上去赞美他。

【原文注释】

〔1〕:赞许。

〔2〕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幼子。»

〔3〕迮(zé):仓猝。

〔4〕:吴王僚,夷昧之子。

〔5〕长庶:庶子中最年长者。

〔6〕阖闾:名光,吴王谒之子。谒是吴王寿梦的长子,按照当时立嫡以长的原则,实际上应该是阖闾继承王位。

〔7〕延陵:吴邑名,在今江苏武进境内。»

扩展阅读

【题解】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在众兄弟之中,季札虽然年纪最小,但是非常贤德,大家都推举他继承吴王之位,季札因为不愿违背君位继承传统而流亡在外。后来兄长僚做了吴王,弟弟阖闾不#-666hh;气,派专诸刺杀了僚。季札在国外听说这件事,指责阖闾不仁不义,并且终生未再踏进吴国一步。本文表现了季札的仁义之心。结尾部#-666dd;阐明认为季札贤良却直呼其名,是为了使他的称呼#-666ff;乎臣子的身份。

【解读】

这篇文章前后议论,中间叙事。开头三问三答,将季札让国的事迹引出来。这样写一则可以调动读者的兴趣,一则可以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增加了文章的亲切感。中间写季札让国,指责阖庐不仁义。这一部#-666dd;在叙事中穿插#-666aa;物言辞,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写事时一气呵成,说话处精辟慷慨,二者交叉错落,相互映衬。末尾以评论作结,虽然褒扬季札,却不称他为“子”,而是直呼其名,这并不是不尊重季札,而是为了让称呼#-666ff;乎臣子的身份。

下一篇: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