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二十四节气》 » 夏季 » 芒种 > 芒种农历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 > 第2节

芒种农历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 第2节

饮雄黄酒

芒种农历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插图

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时有饮雄黄酒的习俗。人们将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用雄黄酒在小孩儿额头画“王”字,以雄黄驱毒,借猛虎镇邪。

榕枝的意义是祈求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认为胡蒜可以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在这句诗中提到石榴花与黄巢,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一个村庄,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却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事实上,石榴也是一种药材,有祛病的功效。这个民俗也反映了百姓们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希望。

长命缕

“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长命锁”等,汉族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农历五月初五,妇女们用红、黄、蓝、白、黑或红、黄、蓝、绿、紫五色丝线或绒线,拴在儿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处;或悬挂于儿童胸前、蚊帐、摇篮。据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长寿。

长命缕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有的地方为红、黄、绿、白、黑或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做成日、月、星、花、草、鸟、兽等的形状。端午之时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也叫“五彩长命缕”“续命缕”“五彩缕”“五色线”“五色丝”“宛转绳”“花花绳”“健牛绳”“长命锁”“长索”“朱索”“百索”“目索线”“辟兵缯”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长命缕的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也有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端午节日佩戴长命缕,据说可以驱毒避邪,对小孩子来说也是漂亮的小装饰品。富贵人家会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也有人将此配饰结成各种中国结戴在胸前。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由此可见,端午戴长命缕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戴香包——防病健身,万事如意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制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高本行制成),佩戴于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此物件成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戴香包也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两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赠送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人的评论,夸奖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饮雄黄酒——避邪

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它可以作为解毒剂、杀虫药。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容易滋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以祈望能够避邪,自己身体健康不生病。

传说屈原在投江以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可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拉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饮雄黄酒的习惯。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孩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这样做是希望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采百药——防御疾病

采百药,又叫“采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在此时期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容易给人造成危害。为了防御疾病,保持健康,到了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寻百草,采集药材。《清嘉录》介绍了苏州“采百草”的习俗: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蛤蟆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吴郡岁华纪丽》说:“今吴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备攻毒之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五月》:“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采来的草药除在端午节用于饮食、沐浴、薰烟的物品和门饰外,还有的地方将百草晒干后收藏备用。

吃茶蛋、腌蛋——逢凶化吉,免除灾祸

在许多地方,端午节吃的一种重要食品还有鸡蛋、鸭蛋,安徽太湖、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就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思是祝福孩子能够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在浙江、山东等地,在端午节这一天,家里的主妇清晨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时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认为吃了可以明目。在曲阜、邹县一带,称鸡蛋为“龙蛋”。在河南,主妇们早上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掉。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会犯肚子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