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主要民俗:过冬节、祭祖、祭天、拜师祭孔 第2节
这个传说,是在精神寄托的层次上对冬至吃糯米丸习俗的诠释。潮汕人多从福建迁移而来,冬至吃糯米丸与福建同俗。而潮汕人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把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愿望,表现得更为鲜明。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米粉末儿晒干。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葫(浅沿的箩筐)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葫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葫里晾晒。
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汤丸,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也是因为到了冬至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夜便开始逐渐变短。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
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黏、热的“甜丸子汤”。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在潮汕地区,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还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时做汤丸吃,以示一家团圆。另外,还要经常留些糯米粉招待客人,客人来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人在海外的很多,旧时华侨多在冬天回乡,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亲人回乡,也是一种风俗,取甜蜜团圆之意。
贴冬至丸:祈神保护
在潮汕地区的农村,“冬节丸”除了用来食用外,它还有一个更特别的用途,就是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牛等牲畜身上粘贴,祈神保护,祷祝牲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在牛角上贴丸,这是对老牛表功。有些地方还要在水果树上贴上冬节丸,在树干上划破一点点树皮,把丸汤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树能贴枝,结的果实像汤圆一样圆润饱满。
至于为什么要在门环上贴冬节丸,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由于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最后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节丸后便各奔东西了。后来,女儿嫁了一户好人家,日子过得不错,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的时候,更是忧伤万分。丈夫问起原因,她就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前来找女儿团聚。就这样,这成了当地的习俗,一代代沿袭了下来。
潮汕还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就是要做汤丸给老鼠吃,也就是府县志多次提到的“谓之饲耗”一事,很少人能懂得其中的道理。相传,稻谷的种子是先前住在田里的老鼠从很远的地方叼来给农民的。农民为答谢老鼠的辛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在一片土地的路边,总要留下几株稻谷不割,给老鼠食,饲耗即由此而来。后来有一个较贪心的人,割稻时一株也不留,割得净尽。老鼠没东西可吃,饿着肚皮跑到观音大士那里控诉,说农民忘恩失信。观音大士便叫它搬进农民家中去住,并赐了它一口坚硬的金牙,使它能咬破东西寻食物,从此老鼠就到处为害了。其实,稻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野生原稻培育出来的,精收细打,颗粒归仓是对的,饲老鼠反而是不应该的,不过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而已。
数九:传统的智力游戏
在冬至这天,民间流行填字来作为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
总之,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民间还流行九九歌,这首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区广泛传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堤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内蒙古的边远乡村里,则唱成:“一九二九门叫狗,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消井口,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而在河北的蔚县地区则流传:“一九二九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民谣中微妙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
祭祖:人不能忘祖
冬至是中国传统阴节之一,所以,一到冬至那一天,在民间就是祭奠祖先的日子,活着的人要到死去亲人的坟前祭拜,以示纪念。人不能忘祖忘宗,在重视传承的中华民族尤其如此。
冬至祭祖的方式和内容存在地域间的差异性,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在福建、潮汕地区,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至节,谓之挂春纸和挂冬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挂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挂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挂冬纸,原因是冬至节气候较为干燥,上山的道路易行,也便于野餐。冬至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鲜蚶是必要的,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而错吃了,恐怕会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
而在海南岛东北部的文昌市,冬至祭祖活动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昌人把祭祖看得很重要,每到这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尽量争取回到老家,很多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也千里迢迢赶回来。冬至和春节都是农村人口最多的时候,不过冬至时人们在家待的时间短,扫墓归来,合家在一起吃顿饭便各奔东西了,而春节则会在家待上十多天时间。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